利用乡土案例探究,发展地理思维

2016-03-31 01:10杨玉华
考试周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家乡案例探究

杨玉华

高中地理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案例设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地理知识、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相信大多数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地理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受此启发,我选取当地典型地理案例辅助教学,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主动进行地理探究式学习,而且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地理情感,主动形成可持续发展观方面,有比选用其他地区案例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的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形成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选择激励源,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十分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地理问题,并形成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习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主动形成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家乡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每当提起家乡的地理知识,学生都会倍感亲切,也很想知道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与地理事物,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因此,善于引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探索地理问题的状态。例如:学习“工业区位选择”时,在上课伊始,即提出如下问题:本市的“麦当劳西餐厅”,为何开设在市区学宫街与大观街的十字路口?而且市区有新城和旧城多条街道,为何“麦当劳西餐厅”却仅此一家呢?还没等老师设计的问题表述完毕,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思维被激活,而且大多数学生喜爱品尝该餐厅的食品,一经提起即兴奋起来,课堂自主性学习气氛随即空前高涨,大家七嘴八舌争相发言,自然进入问题的探究。教师因势利导,设计由浅入深多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交流然后分组总结发言。此类案例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1)描述本市“麦当劳西餐厅”分布的地理位置。(2)根据观察,归纳“麦当劳西餐厅”的主要消费群体,分析该地区经营“麦当劳西餐厅”的有利条件有哪些?(3)本市增设“麦当劳西餐厅”可行吗?只见每个学生都自主参与讨论,提供自己的认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看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烈探讨,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作小结发言,交流看法。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城市功能区中商业区分布的一般规律。这样学生受到案例的启发,很快得出了:“市场和交通是影响商业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商业区通常分布在市中心和交通干线两侧。”的一般规律。透过案例探究,增强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发展了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述能力,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二、便于开展地理探究活动,培养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地理,掌握地理分析方法很关键。所谓:学习地理就是要知“地”懂“理”。家乡是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起点。了解家乡地理的基本概况往往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望。引导学生解析、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最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当地案例是大量学生“熟悉”的案例,选取乡土案例辅助教学,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地理思维。例如: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在完成“季风水田农业”这部分内容学习后,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实地调查自己家乡的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及原因。从完成的作业反馈出这样的信息:学生能结合本地纬度位置,考虑气候差异、地形是否平坦、有无池塘、水库、河流,与大中城市距离的远近等多种区位因素展开分析,确定各地有种植水稻、或林果或养殖家禽等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根据农业存在明显地域分异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家乡的农业调查报告”并进行评价。结果使学生乐学、易学,很快掌握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内容。由此可见:应用当地实例分析,常常能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训练,通过考察分析某种地理要素在特定环境中的作用,深刻体会到农业生产的“地理性”,人类生产活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选取乡土案例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地理思维,既能增强学生解读区域地图地理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使知识得到有效迁移。同时使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更加多样化和恰当。

三、自主探究学习,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地理教学要体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达到课程标准,需要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以“地转偏向力”为例,教材只是介绍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地球自转使“北半球一切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的结论。但是高中生不会满足接受该结论,大多会好奇追问原因。抓住这样的机遇,我认为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生活空间、思维空间,挖掘潜藏的智能,学会知识的迁移。因此,要求他们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考察市区的北江河,观察河流两岸的地貌有何特点?分析为何江滨公园出现在南岸而北岸却分布着码头?大家为了找到有说服力的依据,通过相互讨论,设计了问题,带着疑问观察河流。发现北江河在市区呈“自东向西”而不是“自北向南”的流向,发现河水在北岸的流速比南岸快,发现北岸河边地形较陡等地理事实。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北半球的河流对右岸侵蚀较强,往往形成凹岸,河床较深。印证了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突破了“地转偏向力对气流、洋流、河流等都会产生影响”这个教学难点。同时对河流地貌凹岸、凸岸的成因有了清楚认识,理解了凸岸建江滨公园而凹岸建码头的合理性。由此可见,恰当选取当地典型的实例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主动思考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形成,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利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创新人才。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和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价值。

四、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利用家乡的地理资源,发展家乡的经济,改善家乡的生态环境,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希望。学习“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循环经济,而工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这部分内容时,根据大多数学生对工业生产认识不够深刻的情况,注意创造有利学生学习的环境进行教学。如:利用网络了解“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从资源环境是支撑人类经济发展物质基础这一根本认识出发,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使所有物质、能量在这个永续的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从而实现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标志性的特征是遵循“4R”原则,即减量(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g)的行为原则。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以生态经济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一种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近年来,循环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一股新经济的潮流和趋势。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带动经济快速发展。本地过去是投资的“寒极”,现在成为投资的“热土”,近年来接受来自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工业污染的困扰。因此,工业实施清洁生产,实现循环经济也是我市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在引导学生分析学习教材选取的案例的基础上,增加了本地有“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称号的“新亚光电缆实业有限公司”的案例,了解“工业清洁生产”的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产品及其流向。有着20多年历史的“废旧金属拆解回收行业”,是本地发展循环经济的代表行业。有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石角镇、龙塘镇成为本市的经济强镇,原因何在?为何本市有“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称号的“新亚光电缆实业有限公司”布局在其附近?教师创设问题,留出课堂学习空间,让学生联系当地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年来该产业发展使当地处于“资源浪费多,有效利用少;二次污染多,技术投入少;个人致富多,综合效益少”的状况,市民体会深刻。因此,提起该案例,学生情不自禁地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结果课堂上大家热烈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对缺乏有效引导和规范管理的产业提出了打造“中国再生铜都”,发展循环经济的系列有效方法。这样做,既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地理素养和热爱家乡、愿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力的情感,又让学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上述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选用乡土地理案例辅助教学,对促进学生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提升地理综合素质十分有效;学生善于进行乡土案例分析探究学习,可以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开展案例探究学习,能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清远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清远市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10

猜你喜欢
家乡案例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