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验式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016-04-01 02:45凌子平马利军
高教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体验式个体心理健康

凌子平 马利军



论体验式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凌子平马利军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既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如何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的课题。体验式教学切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能够整合大学生的身、心、灵,能够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情境中,满足他们各层次心理需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体验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动机理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验式教学

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个体由发现自我、了解自我到认识自己与他人关系、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进而认清人生意义,厘清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期。由于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将直面诸如环境适应、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业等多种问题。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种矛盾与自身成长中遭遇到的冲突相互交织,使得他们常常生活在无聊、彷徨、挣扎和渴望中。同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压力,也使得大学生各层次的需要不容易获得满足。王春燕调查表明,16.5%的北京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1]。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合理地解决,容易形成心理障碍,影响学习生活及成长成才。

学习是学生转换体验与创造知识的过程,而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心理双向交流、言语和肢体有效互动、精神和文化有序传承的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授主体还是学习主体,参与和卷入程度越高,主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改善就越明显,知识和技能也更容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体验既是一种认识方式,也是一种存在方式。知识的获得和内化依赖体验的水平和深度。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经验与活动为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依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各种合理的情境,通过提供信息“资料”工具以及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学习相关知识内容,选择行为方式,发展个人能力并实现教学目的。[2]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模式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唤醒他们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矛盾,诱发个体意识层面的认知冲突,通过探究互动的方式,在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实践,充分调动主体体验的学习功能和优势,注重引导学生的具身体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用体验式教学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原因在于该方法契合了心理健康教育“以人为本”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而意识的形成恰恰表现为“意向性体验”。体验根植于人的精神世界,着眼于自我、自然和社会整体的有机统一。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个体、关怀发展、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它关心的不仅是个体可以经由教学获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还在于生命的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凸显人之为人的生存意义和精神价值。

二、体验式教学契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的个性。但是,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生的理性心理知识与知性心理体验形成断层。作为一门与人的精神直接对话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贯穿个体一生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直接介入个体的精神生活

对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格阴暗面,个体常常无意识地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来面对。多数时候,剖析并承认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直面精神层面的困惑和不足对个体而言充满了痛苦和挫折感。个体有时候不惜采取麻痹身体的行为(如酗酒)来应对精神的痛苦。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和引导个体直面人的精神生活和自身的阴暗面,试图接纳和认可人格的“缺陷”;鼓励个体对自我进行再认识,分析人格特征、气质类型,直面自己在社会评价意义上的优点和缺点;鼓励个体对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进行分析,正视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足。

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在为人类生活带来便捷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对人的精神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生存压力和人际应对压力以压迫性的方式对个体造成影响。人们被迫卷入到社会生活中,直面各种各样的挫折情境和压力情境。同时,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物质权利的巨大差异,以及物质发展导致的精神物化,使得物质享受正成为精神发展的束缚,精神世界渗透着物质属性,精神本质一步步被异化,阻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如何冲破无限的物质享受给个体带来的空虚感,让精神生活重新回归到人类生活的主流,在物欲横流时保持内心的平静,个体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具身经验的依赖性较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个体的心理是在实际的、潜在的和想象的与社会和他人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是对社会生活规律的同化和顺应、内化和复现。因此,心理的建构需要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即活动或实践。活动是产生主体体验的重要途径。人类认知的提高,既有内部的动作,也有外部的活动。个体的身体以及身体同世界的互动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原始概念。无论是空间方位、情感体验都需要身体和环境的积极互动。心理健康是自身与环境的信息互换和有效平衡。庞蒂主张,知觉的主体是身体,而身体嵌入世界之中,就像心脏嵌入身体之中,知觉、身体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身体的解剖学结构、活动方式、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个体如何看待和认识世界,决定了个体的思维风格。知觉和运动系统在概念形成和理性推理中扮演了一种基础性的角色,决定了心智的具身本质。心智对内外环境的认识必须依赖具身体验。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各个环节紧密联系

社会由个体组成,具有平衡性与和谐性。但是就单个个体而言,则表现出原子式的自由和无序。由于价值观不同,个体的心理常常在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中构建出来。心理是人与社会互相作用的中介。无论是认知、情感还是意志品质都是个体的遗传素养在与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同时,又反作用于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社会生活过程中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是固定的人与社会互相作用的模式。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社会起着决定性、根本性的作用。个体必须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与社会互相作用,熟悉社会规律,厘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关系。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精神对身体束缚的适应和突破,是观念对世俗的认同和超越,是心灵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感悟和再认识,是思想对世间万物共性的抽象和剥离。一个人成功不仅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聪明的头脑,更需要应对挫折时强大的心理弹性调节能力。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一定需要健康心理的保障。

三、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体验式教学的动力和结果

大学生多层次心理需要的满足内在地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体验式教学契合了人的社会属性的本质,调动个体通过实践活动去提前预演心理需要的满足。需要是个体生理和心理有效结合的产物,而体验恰恰是这一结合的方式和中介。按照马斯洛的分类,人类的需要包括两大类:基本需要和成长性需要。基本需要是人生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普遍的生理和社会需要;成长的需要是个体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潜能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不断地通过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获得需要的自我满足,另一方面又要激发新的、积极的需要,促进学生在经历大学教育后,能够产生超越性需要并逐步成为追求自我实现的个体。

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背后的心理需要和动机,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欢和教师的认同,其背后的基本路径怎样?它又是如何契合学生的心理需要?

(一)体验式教学奠定心理需要建构的基础

知识的获得不是靠简单的记忆和存储完成,它是社会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过程。体验式教学建立在学生自身经历或实践基础上,强调学习者的具体体验,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提供了知识内化的途径,让学生少走弯路,直接通过心理冲突理解和感受知识的益处和作用,满足了精神安全的需要。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显著好于传统式教学。邱小艳和宋宏富发现,体验式教学明显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学效果的显著性优于传统式教学。[4]涂宏斌、郭霖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仅吸收10~13%的内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体验式教学能带给人真实的体验,激发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记忆率达80%,具有明显的学习效果。[5]

(二)体验式教学搭建心理需要实现的平台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6]实践将人的需要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个体心理需要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自我主观的发展,自我不能单独构建出需要实现的理路。体验式教学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知识的具体体验,还内在地激发学习者对体验进行反思和观察,以确定自己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所发现的问题的本质,形成有益的联想和新的见解。体验式教学在活动、体验、交流、分享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有效地把听、看、做互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到整体的“我”,将“我”的感觉、“我”的想法、“我”的身体和行动进行整合,满足自尊和归属与爱的需要。

(三)体验式教学建立心理需要实现的演进理路

人的心理需要来源于主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体会到的不平衡感。皮亚杰认为,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完成与客体的互相作用,直至逐渐达至平衡状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变化。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多重认知信息,使得个体卷入到预设情境中来,通过改变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重新认识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在观察与反思中,个体确认采取同化或顺应哪种机制来开展后续步骤,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完成认知的改善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同化和顺应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进行了有效的连接,让认识主体能较快地进入认识对象之中,从物境、情境到意境,形成感悟,加快两种经验之间的互相转化,达到直观与理性的统一。之后,通过抽象概括将积累的各种经验进行升华,实现知识的内化。

(四)体验式教学提供心理需要实现的非智力因素

体验式教学主张教学是一个整体的过程,重视学习者在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过程中实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和谐统一。个体心理需要的满足不仅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正逐渐成为当前教育需要重点培养的目标。诸如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挫折耐受力、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等心理素质,正成为有创造性个体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在认知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制约认知过程,表现为它对认知过程的动力、定向和影响作用,维持、调节和弥补作用等。体验的本质是亲历性,是主客体融合的中介。只有当主体对客体产生了感受、领悟和内心反应,客体才真正进入主体图式,与主体发生融合,进而扎根、繁殖,促进主体的发展。

(五)体验式教学促进心理需要的转化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更突显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和心理需要的满足。事实上,只有教学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成果时,才能真正惠及学生。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情境化学习,教学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情境之中。教师在实施情境化教学理念时保持发展的眼光和态度,以学生的体验为出发点,凸显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提高心理需要的转化率。体验的过程是学生主体与知识、情境互相作用并产生悟性的过程。学生以自我的主动理解和感受融入“动情”的状态,生成情感与意义,在冲突和快乐中学习,在表演和讨论中体会自我和他人心灵的碰撞,达到各种心理需要的预演或实现。同时,体验式教学以情境为依托,是个体品德形成的催化剂与心理健康的保障。当学生经历体验-判断-创造后,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效果在社会生活中有效应用。另外,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在学生满足心理需要、遭遇心理危机之前,体验式教学创设心理危机冲突,让学生不自觉地卷入冲突之中,让他们在多种情境中体验失败感、无助感、挫折感,自觉思考冲突解决的途径和手段,努力将冲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遇到真正的挫折和危机时能产生脱敏作用,较好地认知挫折,消除心理优越感,升华自我调适能力,完成心理自助。

总之,体验式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体验就是大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和反思。通过体验,大学生将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客观事物转变为熟悉的、具有情感体验的、可以与之交流的存在,在头脑中形成良好印象,产生自觉行为,构建相应的情感、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逐步满足各层级需要的同时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在具体的实践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大胆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来激活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受教育者自觉追求信念内化和行为外化,使得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过程,更应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1]王春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2,18(4):39.

[2]杨四耕.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78.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16.

[4]邱小艳,宋宏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1):95-98.

[5]涂宏斌,郭霖.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6(9):55.

(责任编辑陈志萍)

2015-11-10

凌子平,广州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马利军,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广州/510006)

*本文系2015年广东省学校德育创新重点资助项目( 2015DYYB095) 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体验式个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