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滇南四大声腔音乐与演唱研究

2016-04-03 19:37陈郁
乐府新声 2016年3期
关键词:音域声腔彝族

陈郁

彝族滇南四大声腔音乐与演唱研究

陈郁[1]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拥有56个民族当中的52个,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在这片热土上不断繁衍生息,造就了灿烂缤纷的多民族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中积淀着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本土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精神要素。本文以彝族滇南四大声腔为切入点,进行了本体分析,对其音乐审美和演唱技巧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彝族/四大声腔/音乐审美/演唱技巧

本文为.曲靖师范学院校级教师教育研究专项项目课题《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6JY005,曲靖高校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课题《转型发展背景下曲靖高校“非遗”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QJGXSKL16009。

引言

彝族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全国共七百多万人口,其中云南占了绝大多数,有五百多万,主要分布在楚雄、红河、石林等地。彝族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彝族民歌不仅内涵丰富、唱词体系宏大,而且具有多彩的音乐架构、鲜明的民族风格以及独特的演唱方式。彝族民歌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歌唱时而悠长豪放,时而婉转轻盈。不同地区的彝族原生态演唱,有些高亢嘹亮、真假声混合,有些则绵长亲切,真声直白演绎。彝族不同的分支、不同地域之间的演唱方法和特色各有不同,楚雄地区彝族唱腔以姚安坝子腔为首,其显著特征是说唱相结合,“说”中的方言律动与“唱”中的旋律音调紧密相连;红河彝族的海菜腔最主要的特点则体现在,和声色彩丰富,真假声运用浑然一体和大小嗓交替使用的用嗓方法上;然而曲靖红土墙的彝族演唱,则更多的运用真声来表现内心情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分支产生了迥异的演唱方法和发声技巧。

一、彝族四大声腔

彝族滇南四大声腔,即:海菜腔、沙莜腔(山药腔)、五三腔(五山腔)、四腔,被誉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是流传于红河北岸彝族尼苏人支系男女青年,在“吃火草烟”的玩场上,气氛情绪达到高潮时演唱的大型长歌,是代表滇南彝族民间音乐演唱的四种不同声腔的声乐套曲,其篇幅宏大,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曲调悠扬,需要高超的演唱技巧才能胜任。

彝族滇南四大声腔均已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红河石屏县地区的海菜腔,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名录;建水县地区的彝族沙莜腔,2009年入选第二批云南省名录;华宁县的五三腔和峨山县地区的四腔,2013年入选第三批云南省扩展名录。

(一)海菜腔

海菜腔,是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异龙湖畔的彝族民歌,因湖中有一种草本水生植物“海菜”而得名,又因在湖上唱歌,而被称为“海唱腔”,海菜腔的演唱方法别具一格,被誉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美声”唱法。通常由一至二人领唱,一般是男女对唱,众人(三人以上)帮腔,结构复杂,篇幅宏大,唱词工整,内容丰富、节奏自由、旋律起伏、音域宽广,多用音调和叙述性说唱交替“歌中有歌,曲中有曲”的演唱方式,包括独唱、领唱、对唱、齐唱、合唱为一体的多唱段大型“民歌声乐套曲”,民间歌手演唱一套完整的海菜腔,少则四十多分钟,多则一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海菜腔音域跨度极大,一个成熟的民间歌手在演唱海菜腔时,会巧妙的交替运用真假声区,音色尖亮,优美自然。海菜腔的旋律运用丰富多彩的装饰音,产生向前推动的律动和憾若心腑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出了浓厚的地方民族色彩。

(二)沙莜腔

沙莜腔亦称山药腔,流传于建水,因当地盛产山药,而得名“山药腔”,沙莜腔题材广泛,多是围绕爱情和生活的叙事与抒情,演唱多为男女谈情说爱的对唱形式,有领唱、帮腔、有问有答,乐句富于变化,不拘于长短,多使用衬词和衬句,唱腔结构主要由拘腔、前四六句、正曲、落腔(后四六句)、白话五部分构成,为变奏曲式的曲式结构,伴唱声部和主唱声部构成即兴的多声部结构,调式多采用中国传统调式体系中的七声羽调式,并常有调式转换,节奏节拍舆情而变、混合自由,以八分音符为基础的切分、附点、三连音,构成复杂多变的节奏形态,旋律由悠长的歌唱性和简洁的叙事性两种风格的曲调,互相交替相融,多采用跳进和级进音程行进,常有七度以上大跳为特色的波峰型旋律线条。四大腔中,以山药腔的音域最为宽广,衬词时值最为悠长,需要歌者运用极富张力的真假声结合的方式进行演唱,表达热情洋溢、感人真挚的情感。

(三)五三腔

五三腔发源于曲江地区,相传远古时候,曲江河南北两岸山峦绵延,有前后五山之称,在这里世代繁衍的彝族人就被成称为了“五山人”,他们唱的歌也就称为了“五山腔”;另一种说法是,因其自身的音乐结构,从拘腔到落腔,各用五种不同的腔口演唱,而白话部分,用三板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故有“五板三腔”的叫法,亦称“五三腔”;还有一种说法,民国时期曲江的辖地共分为五个区,其中的第五和第三区,是其流行传唱地,所以把这两个地方演唱的曲子称为“五三腔”。

五三腔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婚恋家庭、生产农作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结构庞大,形式自由,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独唱时而合唱,领唱与帮腔交替起伏,层层递进,唱词有相对固定的“白话”和即兴发挥的“茄子”,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一个是稳定的长时值悠长奔放的拖腔,一个是变换的叙述性的歌唱,可向上五度转调、也可变换节奏,二者形成了鲜明的横向旋律线条对比,纵向对比则体现在主唱与桠腔声部“上断下连、下断上连”的和声效果中。频繁的大跳和宽广的音域,加之真假声的转换交替,表现出了极强的抒咏性,急促的下滑终止,宛如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四)四腔

四腔,因其唱腔结构由四个唱句为一段,反复重复构成而得名,是彝族大型长篇传统山歌,主要流传于峨山彝族自治县,与其它三个声腔相比,四腔相对委婉规整,音域不那么宽广豪放、拖腔也不那么悠长嘹亮,更像是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调式多采用中国传统调式体系中的五声羽调式或七声羽调式,但整体调式统一,节拍规整、多为二拍子,节奏明快、强弱有致,多用三连音、五连音,给予情感前进的动力,内容表达依然采用咏叹与叙述相结合的方式,但极富抒情性,旋律张弛有度,情感表达委婉缠绵、感情真挚,多用比兴手法,唱词押韵,唱腔结构在拘腔、前四六句、正曲、落腔(后四六句)、之后的白话部分里,加入了当地称为《哩噜腔》的音乐部分,运用大小嗓交替、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

二、彝族四大声腔的音乐审美

(一)民族性格

彝族尼苏人粗狂豪放的民族风貌,表现于音乐之上,展现为偏爱宽广的音域和跳跃的大音程;直率洒脱的品性,诠释出了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变换对比的旋律音调;豁达开朗的性格,演绎出了彝族四大声腔高亢明亮、宽广悠长的声音线条;谦虚和善的品德,凝结出谦卑有礼、层层递进的结构布局。彝族尼苏人的民族性格,孕育出了滇南四大声腔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

(二)音乐结构

彝族四大声腔的调式多采用中国传统调式体系中的七声羽调式,调式调性游离转换,节奏节拍复杂多变;结构上采用逐层递进的含蓄表达方式,领唱与帮腔先互相谦卑,交替起伏,后随情绪的高涨,引吭高歌,抒发情义。

(三)旋律音调

音调以叙述抒咏交替出现,相对稳定的长时值悠长奔放的拖腔,级进、跳进、大跨度的音程形态,构成了波峰式的旋律线条,与善于变换的叙述性的歌唱,互相更替、起始往复,形成了前短后长的横向旋律对比,是长久以来,彝族尼苏人在日常农作生活中,依据审美感知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且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法形态,给人以向前推动的波浪感,形成了“前紧后松、前密后疏”的节奏模式,使旋律富有动力和弹性。

(四)和声对比

主唱与各桠腔之间“上断下连,下断上连”的重唱形式,在四大声腔中广泛应用,宽广悠长的声部与间断变幻的声部,彼此交换更替,形成纵向和声的鲜明对比,是音乐主题旋律的有力补充,极大的丰富了腔调的音乐内涵。

(五)大小嗓交替

彝族四大声腔,通常以先真声,后假声,下滑式的句尾接叙述性的乐句的演唱来表达情感内容,大音程的跳跃性连接,自然流畅,音色圆润,形成了大嗓气势恢宏的洪亮声音,小嗓声音细腻,动听柔美的声音音色,使唱腔富于抒情性,更容易打动人的内心。

三、彝族四大声腔的演唱技巧

(一)真假声

彝族四大声腔的音域宽广,其中以山药腔的音域最宽,可达20度之多,海菜腔有13度,五三腔有17度,最小的四腔也有11度。运用真假声交替的演唱方法,是彝族四大声腔的一大演唱特色,力度音量的变化,虚实音色的对比,给彝族四大声腔带来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彝族歌手把真声称作“大嗓”,把假声称为“小嗓”,正是因为大小嗓的充分运用,才使得彝族声腔拥有了既宽广嘹亮又委婉细腻的丰富艺术表现力。演唱高低起伏且音域宽广的旋律时,需特别注意低音与高音的换声点问题,把喉腔缩短,将真声转换为以声带边缘的震动发出高频头腔共鸣的假声声音,下行时可顺旋律而下滑,转换为真声,转换声区的时候,一定做到平滑顺畅、不留痕迹,才不会破坏歌曲美好的意境。

(二)横膈膜

四大腔中,只有山药腔和海菜腔的音符可以达到,一个衬词时值延伸6至16拍的长度,其他两个腔略逊一筹。舒展宽广的旋律,乐句一般都较长,且情感极为丰富,要求演唱时注意连贯性与舒展性,气息吸气时要放松平稳,猛吸一大口,反而不起作用,把支撑点落在腰部的横膈膜上,唱出来的声音如同茧中抽丝一般,平滑而细直,强有力的支撑才能使有限的气息,尽量多且流畅的延长演唱的时值,同时,拥有良好横膈膜支撑的气息,也为真假声的演唱转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令旋律更加流畅舒展。这样演唱出来的声音才可能把意境带到连绵不绝的大山,在空旷悠扬的山谷中回荡。

(三)装饰音

装饰音在我国少数民族民歌中的应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彝族歌曲的装饰音,由前依音、后依音和三连音组成,在乐句结束时,主音后都会跟一个装饰性的尾音,做为调式终止音出现,因此而产生的一种向前推进的音乐律动,不断掀起一个又一个韵律的转折,这是尼苏人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特征。演唱时,由情带声,通过气息的推动,放松喉部肌肉,拉紧声带,流畅自如的一划而过,犹如一条光滑的抛物线划过装饰音,力求获得明亮华丽、悠扬自如的声音效果,

(四)说唱结合

说唱是彝族民歌重要的素材之一,滇南四大腔中大量运用的歌唱性与叙述性相结合的形式,是彝族民间一种十分活跃常见的艺术现象,如诉的吟唱与宽广悠扬的拖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演唱训练应多注意舌头的灵活性,经常练习“绕口令”,让头脑和唇齿通过灵活多变的各种词汇,磨合出咬字吐字清晰自然、灵活流畅的说唱能力。另外还需注意说与唱的紧密结合,说中有唱,唱中有说,二者相互交融,歌曲中说的音节范围,不可超过唱的旋律音域氛围,准确的表现出说唱带来的与众不同的独特韵味。

四、结语

交替的抒咏叙述音调、变换游离的调式调性、混合多变的节奏节拍、和声色彩的声部重唱、交替转换的大小嗓、悠长的气息支撑,共同构建了结构严谨、悠扬嘹亮、声调华美、布局宏大的彝族滇西四大腔民族声乐套曲,它是彝族人民文化的积淀、智慧的象征,值得我们永远继承和保护。

[1]史一丰.云南彝族海菜腔的演唱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

[2]王保德.简论彝族海菜腔[J].民族艺术研究,2006

[3]陈郁.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代表性项目文献梳理(上)[J].EBMEI,2016

[4]尹湘云.浅谈滇西彝族民歌的演唱技巧[J].黄河之声,2014

(责任编辑朱默涵)

J616.22

A

1001-5736(2016)03-0127-3

[1]作者简介:陈郁(1981~)女,云南省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音域声腔彝族
彝族海菜腔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午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