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方法浅析

2016-04-05 11:49刘冬冬
兽医导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狂犬病猪场母猪

常 帅 孙 亮 刘冬冬

(吉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长春 130062)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方法浅析

常 帅 孙 亮 刘冬冬

(吉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长春 130062)

猪伪狂犬病危害养猪业较惨重,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容被忽视。国内多个省份均有此病报道病例,而且有逐渐扩散的趋势,成为危害养猪业主要的传染性疾病。典型症状分析,此病可导致仔猪批量死亡、母猪大量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等,规模养殖期此病危害更大。

伪狂犬病;防治;危害

1 流行病学

宿主范围广泛,能感染多数家畜及野生动物。猪是本病毒的原发感染宿主,又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和排毒者。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成年猪及母猪是主要的散毒者,它们以隐性状态存在,但却断续或持续地排毒。可经呼吸道、消化道、伤口、配种以及空气、水、污染物等传播,并可经垂直传播。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2 临床症状

此症临床症状表现,因毒株毒力和感染量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其中,幼龄期感染病毒后病情最为严重。侵人病毒危害神经和呼吸组织最明显,临床症状与2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为主。

仔猪感染,潜伏期较短,只有2~4d。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前,哺乳猪倦怠、厌食和发热。有的猪在出现临床症状的24h内,会出现神经症状,开始表现为震颤,唾液分泌增多,眼球震颤、运动障碍,发展至角弓反张,突然发作癫痫;有的转圈或侧卧做划水运动,有的呕吐和腹泻。出现神经症状的猪一般在症状出现24~36h死亡。

育肥-育成猪感染,有典型呼吸症状,此病发病率高,诊治及时,无并发症,多数可痊愈。极少数感染,有中枢神经症状。感染病例,有轻微的肌肉震颤,有剧烈的肌肉抽搐。多数在感染后1周,呈现明显的典型症状。特征性症状,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重度呼吸症,比如:咳嗽、喷嚏,症状多数可持续1周左右。待退热、食欲恢复后,多数可痊愈。

成年猪感染后,典型症状为呼吸症状和繁殖障碍症。表现为:一过性发热、精神萎靡不振、严重便秘、咳嗽气喘。部分感染病例,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母猪感染,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弱胎等等,均为常见病例。公猪感染,睾丸炎、性功能减退。严重感染病例,甚至最终导致失去种用价值。

3 诊断

3.1 初步诊断

流行病学、典型症状等,综合分析,综合判断,可推测诊断。

初步诊断要点:仔猪典型神经症,2周内仔猪100%病死率;稍大龄的猪群,鼻涕、咳嗽、精神紊乱、反应迟钝;妊娠母猪,典型流产,高死胎率;日龄不同,症状差异性显著。但是,随日龄的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所降低;经剖检,如仔猪肝脏、脾脏等处,有大量白色坏死灶,扁桃体坏死,可推断诊断。

3.2 鉴别诊断

伴有类似腹泻症状,应注意与传染性肠胃炎、大肠杆菌病等相鉴别。

相似的呼吸道症状,同时可见细菌性传染。如猪肺疫(多杀性巴氏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或副猪嗜血杆菌病,并应与猪流感(无神经症状)、猪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感染等病毒病相区别。提醒注意的是,如果只有生长育成猪或成年猪发病,伪狂犬病的呼吸道症状极易与猪流感相混淆,常导致误诊;如果少数猪只出现神经症状,则伪狂犬病的推测诊断较容易,因为猪流感不会出现神经症状。

4 防控方法

预防和控制此病,日常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并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或轮换饲养,控制猫、狗及其他野生动物,定期对猪场进行灭鼠、灭蝇和杀虫。健全生物安全制度,严格消毒管理流程。所有进出口,装箱台、污水排出口、物料进出口等,应作为关键控制点管理。封闭化管理,禁止无关人员及车辆随意进出。猪场工作人员,注意清洁卫生,定期淋浴、换衣、换鞋,经严格消毒后,方可进人生产区。注意做好污水区、废物场等的处理工作,遏制病原微生物侵人猪场,降低感染此症的可能。

结合多年的防治经验,接种防疫疫苗为不错的防控措施。通过接种防疫疫苗,能提升病毒感染滴度阈值,降低病毒散播滴度,限制病毒的扩散传播。一旦扩散传播病毒的数量降低到引起病毒感染的阈值,将降低此病感染的概率。接种防疫疫苗,应注意如下问题:

(1)选择接种疫苗

接种用疫苗有三,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基因缺失苗,均可尝试借鉴。

弱毒苗接种免疫效力较理想,但是,使用安全性不佳,存在毒力返强的可能。经接种后,一段时间能缓解临床症状。但是,经侵染体内的病毒,不会停止复制、形成和感染。处于潜伏期的病毒,受外界应激条件的作用,同样有被激活复发感染传播的可能。

灭活苗使用较安全,但是,接种效力不佳,接种剂量大,存在接种后24h出现过敏反应的缺陷。而且,一次接种后,有效保护期时间短,为防疫带来一定的难度。

基因缺失苗,缺失1个或几个毒力基因。此接种疫苗,毒力较低,甚至是无毒力。而且,接种后大多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获得较强的免疫保护力。比较而言,经攻毒后的猪体,排毒时间缩短,排毒量降低,能很好减弱病毒扩散和复制的能力。而且,接种基因缺失株后,不侵人中枢神经,难形成潜伏感染,对猪体的危害性大减。

由此,更建议用基因缺失苗,而且,同一猪群只能用同一标志的基因缺失苗。经临床试验,同一猪群接种2种标志的基因缺失苗,疫苗间易重组影响接种效力。

(2)免疫程序合理

针对不同猪群,接种用不同程序。

种猪(公猪),头次免疫后,间隔4~6周,加强免疫1次。以后,产前每30d,加强免疫1次。仔猪,断奶时免疫1次。

(3)接种途径科学

比较而言,肌肉注射方便易行,皮下接种、气雾接种效果不佳,不建议采用。同时,应注意避开皮下脂肪层。滴鼻接种,同样可借鉴,而且能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但是,普遍适合10周龄下猪,且需要保定操作。

(4)接种效力的监测

接种后猪群,定期监测免疫效力,做好补免准备。

监测方法,可尝试用ELISA诊断。

种公猪场,按100%抽检监测,每年2次;种母猪,按20%抽检监测;商品猪,不定期监测;猪场有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等症状的种母猪,必须按100%抽检监测,确保猪场高抗体效力。

[1] 王海波,任庆东.猪伪狂犬病的原因、症状与预防[J].现代畜牧科技,2015,(2):95.

猜你喜欢
狂犬病猪场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母猪补血的必要性
如何防治母猪乳房炎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打败狂犬病
猪场消毒那些
猪场拆迁,岂可一拆了之!
猪场还有哪些潜能可以挖掘?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