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6-04-05 15:42王娟玲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山西城镇化

王娟玲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山西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王娟玲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通过调研分析,指出了山西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国情省情农情的变化,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在山西经济转型中的地位,找准发展路径,真正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创优发展环境,强化对农业产业的扶持与培育;将农业产业作为立城(镇)的前提和主导,统筹规划,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加速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提升创新能力。

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山西

自2009年山西省设立运城、晋中、大同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结构逐步优化。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133.1亿kg,连续4a稳定在110亿kg以上,首次实现“五连增”;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5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近1/3[1];果菜产量持续增加;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5%;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逐步增多,经营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达到3 0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近8万家,数量居全国第3。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8 809元,同比增长10.8%[1]。尤其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26个县的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及科技贡献率分别达到66%和59%,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建设成效显著。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然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不强。2014年山西粮食平均单产为4 049 kg/hm2,是全国粮食单产水平的75%,排名倒数第5位[1]。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 679.5元,排全国22位。在全省119个县市中还有58个贫困县,约占到1/2,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36个,省定贫困县22个,贫困人口329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0%[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化率和科技贡献率等支撑系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对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多个县、市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以及对全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发现山西省现代农业建设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提出并分析这些客观问题,进而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有益于加快山西省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对山西农业的特殊地位认识不足,对特色农业重视不够,对农业“特色”保护利用不力

谈山西农业,有3点必须关注:(1)山西以煤炭为基础的资源型经济,日益受到环境、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和挑战,转型迫在眉睫[3-4]。对此我们准备不足,接续产业不仅不强,甚至不够明确。(2)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2百分点[5]。贫困人口多[6],贫困程度深,到2014年底,全省还有贫困村8 06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8.5%,还有近10%的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全省山区面积大,水土流失及干旱贫瘠土地面积比例大,生态环境脆弱;口粮自给率不足50%[7]。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体脱贫、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所以,农业的使命极其特殊,作用不可替代。(3)一直以来,人们把干旱少雨、山多沟深认为是山西农业不变的劣势,形成了重工轻农的思维定势,总以农业小省自居,认为没有规模成不了气候。而忽视了正是坡多沟深造就了“杂粮王国”[8-9]、“黄金养殖带”[10]、“优质粮果带”[11],正是沟壑纵横成为了发展绿色、健康、生态农业的天然屏障;忽视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表里山河”的一些劣势正在变成优势;忽视了北京“护城河”、“后花园”不可比拟的特殊区位优势。没有从战略高度给予重视,就没指望它成事,没给它应有的地位,其他自然就谈不上。说是特色农业,没有弄清楚到底特在哪里?没有特殊待遇,没有超常规的特殊支持,没有特殊的办法,没有特殊的技术,保护、利用、发掘“特色”的意识淡薄,跟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地膜和化学品,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12],严重削弱了山西农业生产绿色健康的天然优势,因而“特色”农业特不起来,也强不起来。

1.2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缺少总览全局的战略规划

现代农业以形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形态和多功能产业体系为主要特征[13]。要求以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机制保障为前提,以先进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生产手段为支撑,有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最终形成贯穿产前、产中、产后,具备食品供应、吸纳就业、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功能的产业群。很明显它是一个整体推进和长期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不仅要有短期规划,还应该从战略层面进行中长期,比如10 a甚至20,30 a的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引领。而目前,除省里有发展现代农业的3~5 a短期规划,运城市正在制定之外,绝大多数市县没有全面规划。全面规划的缺失,不仅谈不上规划引领,还放大了现行体制下,条块分割、政出多门以及一任领导一个思路的缺陷和弊端,使得哪些是必须坚持、必须坚守的不清楚、不明确,难以做到选对路径,一走到底。实际上没有规划等于家底不清、方向目标不明、路径不确定,容易造成政策的人为多变,难有科学性、连续性,加大了盲目随意和人为干预的风险,使有些本该坚持做的事情半途而废,走了弯路,影响了发展。比如农技推广体系的恢复重建就是深刻教训,而右玉的做法则可以给出很多启示。

1.3 农业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4-15]。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化是纲,纲举目张。产业发展了,农民就业、增收及服务业等才可能顺势而上,农业现代化这盘棋才能满盘皆活,才会有整体的脱贫、全面小康和科学的新型城镇化。而作为产业的基础单位,山西的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聚集度和科技含量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大的龙头支柱,3 000余家龙头企业,总产值1 252亿元,仅相当于一个多双汇。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甚或没有链。如:运城天和源集团,它的核心优势是晋南高档肉牛的养殖,但整个经营需要涉及饲料供给—兽医兽药—屠宰—牛肉加工—冷链物流等多个环节。目前刚刚建了冷库,是否再搞精饲料?再建屠宰场?就很纠结为难,大了吃不饱,小了不合算,还有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困难。类似这样的问题企业都会遇到,如何连成链,形成产业群、产业带?靠一个个企业单打独斗不行,靠现阶段发育不全的市场作用有限,这种情况下,政府统筹协调、超前引导及政策激励就显得十分重要。而目前,以支持单个企业为主,延长链条支持产业发展的投资、金融、保险等政策体系,社会化服务、现代营销等市场体系均不健全,发展的软环境尤其不好,比如:北部某市引进北京新发地集团投资20亿元建成的大型批发市场刚投入运营,附近就又批准在建同类市场。政府违背承诺,不守信,企业很无奈,陷入了欲罢不能、欲进又难的尴尬境地。不仅形成重复浪费,恶性竞争,影响了山西投资创业的环境和应有的信用,更阻碍着企业、产业的健康成长。

1.4 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格局

现代农业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内在动力。没有产业的充分发育,没有农民的充分就业和脱贫致富,城镇化就无从谈起。只有链条拉长、产业做大,才能支撑和推进城镇化。即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关键[16]。同全国一样,山西省的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相脱节,未形成协调同步发展格局,主要表现在:(1)各级政府从主管部门、规划设计到实际运行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分属农业厅、住建厅),没有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城镇化的先导和依托,缺少以农业产业支撑城镇化的思路和规划,因此,不可能引导产业科学布局、合理聚集,影响着城镇化的方向和城镇化的整体进程。(2)缺乏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靠科技创新发掘农业内生力,靠科学化、机械化促进规模化,靠规模化促进商品化,靠商品化促进产业化,从而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条,使农民就地变身产业工人,并辐射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辅助以教育移民、卫生移民等多种举措,充分发挥其加性和集成效应,进而推进城镇化的试点、典型和样板。缺少示范和引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3)已有农业企业布局分散、聚集度低、规模小,生产性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难以发挥农业产业应有的吸纳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的独特作用,从而支撑和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1.5 尚未形成给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产业发展不足,直接影响了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山西省目前还有约60%的农户处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状态。生产效率低下、利润不高,使得形成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尤其组织专业合作社面临困难。不少专业合作社,因无专业可合,徒具虚名,数量不少,质量不高。山西省种粮大户6 000多户,家庭农场9 000多个,农民合作社近8万家[17],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农民参与产业化的程度远低于其他省份。发展中的合作社因在融资、土地流转、基础条件改善等方面遇到诸多问题而难以壮大[18-19]。如:大同金农合作社经营不错,先后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示范社,也遇到了土地不能流转,无法进行长期投资以及融资难等问题。银行贷款要有国有土地作抵押,合作社哪有国有土地?所以,资金向农业倾斜,实际上很难落到实处。

当然,合作社经营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比如,运城市家庭果园,收益很好,这样的土地流转成本高,农民不愿意,现阶段扩大规模就没有必要。迫切需要的是品种更新、科学管理、市场营销等服务,而社会化服务和技术服务却明显滞后。

1.6 科技创新体系不科学,创新能力不足

式中:Q3为通过节流阀阀口的流量;C1、C2分别为减压阀、节流阀阀口的流量系数;W1、W2分别为减压阀、节流阀阀口的面积梯度;m、n为减压阀,节流阀阀口的初始开口量;ρ为油液的密度;p1为调速阀的进口压力;A为液压缸大腔的作用面积;B为液压缸小腔的作用面积;p4为液压缸小腔回油压力, 这里设定背压p4=0MPa;Fx为执行元件工作过程中所受负载力。

其主要表现在:(1)农科教职责不清晰,甚至交叉重复,不利于按特色农业的需求,履行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现实中往往造成错位、缺位、不到位。同时缺少有效的配合协作机制,难以形成人才、技术、转化应用的合力,甚至还相互掣肘。(2)高效科学的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科技发展规划没能与山西特色农业、特色产业的需求紧密结合,创新链没能超前配置,难以起到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科技人员、科研成果的评价奖励导向不明确、不准确甚至不正确;科技人员诚信评价、信用约束体系缺失;科研人员不能够专注于研究开发,原来是跑项目找经费,现在是询价、招标、搞政采,加之检查汇报总结等等,需花去大量精力;农业科研单位收入偏低,队伍不稳的问题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农科院近2 a已有多名博士因待遇问题离开,有多个岗位因无人报名而被迫改变招聘计划,2000年至今流出的高级职称人员已有近20名,而基本没有流入。(3)人才队伍培养缺乏针对性,也无长远考虑。比如山西农业急需的农机、农产品加工领域人才匮乏。据了解,山西省农机研究院能绘图的不超过3人,根本谈不上队伍。2007年以来,我们率先提出并大力推进“艺机一体化”[4,20],但由于省内从研发到加工都比较落后,而不得不依赖外省,成本高、效率低,不仅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也不利于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 对策建议

2.1 进一步明确现代农业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找准发展路径,真正体现特色,发挥优势

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坚定信心,把农业作为山西的民生产业和经济转型的接续产业。

充分发挥山西独有的农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病虫害少、生产条件易于控制、区位优越、是全国“综改试验区”的六大“特色优势”,把“什么还能吃?还敢吃?”的危机当作商机,走一条绿色、健康、精品之路,打造全国放心、高端、安全食品基地[21]。尤其要瞄准京津冀大市场,傍住北京来发展。不要只做护城河、后花园,还要成为首都的放心菜园、放心食品园、放心养殖园。要依靠高科技手段,深入发掘和利用特色农产品的功能、药用成分,大力开发主食化、方便、休闲食品,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疗、保健需求,创造高附加值精品,打造驰名品牌,提升农业效益。以新晋商精神,做强特色产业,支撑转型,拉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迈过这道坎,可实现农业的多重功效,一举多得。以色列、荷兰均是资源贫乏的小国,均能以高科技支撑农业产业立国[22],只要努力,山西也能。

2.2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发展

要摸清家底、深入研究,根据全省及各市、县的特色和优势,制定3个层级的短(3~5 a)、中(5~10 a)、长(10~20 a)期科学规划,尤其是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目标导向。充分发挥综改区先行先试、自我改革的优势,真正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痼疾,实行大部门机制,突出顶层战略设计,制定与特色农业相匹配的特殊政策,创造特殊环境,采用特殊办法,创新特殊技术,助推山西农业真正走出特色之路。

2.3 突出问题导向,创优发展环境,强化对农业产业的扶持与培育

重视解决农业生产最终的“出口”问题,把发展农业产业上升到战略高度。对于振兴翻番的“七大产业”,要认真总结每个产业不大不强的原因、困难和瓶颈,对“十五”以来“1311”工程、“513”工程实施的成效、问题,进行回头看,开展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找准重点环节和关键节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准确发力。该放给市场的放到底,该政府做的做到位。比如,搞好规划统筹,明确目标方向,创造优质经济要素集聚和良性竞争的环境,培育企业能够自由健康发展的土壤。在目前特殊的形势之下,要从财政投入、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行业服务、科技支撑、人才队伍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好引导协调、激励、服务和推动,从支持企业(点)变成支持产业(链),下决心下大力气扶持培植几个特色大产业,发挥核心作用,引领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2.4 将农业产业作为立城(镇)的前提和主导,统筹规划,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认真总结借鉴国内外、省内外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密切结合山西实际,打破部门阻隔,突出顶层设计,将农业产业化作为立城(镇)的前提和主导,作为城镇化的最终依托来设计和规划,实现两规合一或多规合一。积极开展依靠产业带动和支撑城镇化的试点工作。要注意探索模式,树立典型,因地制宜推进。要充分发挥产业吸纳、分散农民,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重要作用,要通过产业链条将城市与农村连接起来,让农民与市场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农民在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变身产业工人,持续增收致富。同时要与教育、卫生、生态移民等紧密结合起来,整体联动,协调发展。逐步将产业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的村镇,培育建设成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城镇化。

2.5 加速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

根据山西省农业经营体系存在的问题要注意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1)通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深度挖掘后进地区的潜在资源,扶持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起步。(2)根据产业规划和市场需求,引导、培育、壮大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专业合作社有“专”、有“业”,有“作”可合、有利愿合、有钱好合、有章法能合,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逐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主体集中,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分散吸纳农民深度参与,构建与山西农业特色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经营制度,从生产关系层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6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提升创新能力

根据新时期“三农”工作内涵的深刻变化、山西的实际需求以及现存问题,科学划分和厘清农科教的职责任务,建立分工明确、合作有力、有机高效的运行机制。实现农科教的统筹规划(三规合一或多规合一),协同发展。

充分尊重农业科技创新以及队伍成长的规律,积极研究探索新常态下提高创新活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政策和办法,建立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以及奖励激励机制。通过正确导向和科学管理,为广大科技人员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营造事业、感情、待遇都能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并根据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配置科技创新力量,实施科技创新计划,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开展教育改革,摒弃大而全,建立与山西特色农业、特色产业需求相匹配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制度,造就特色人才队伍,为特色农业提供持续人力支撑。

总之,既要充分发挥山西的自然特色和区位优势,也要充分依托综改区的大背景,发挥这一政治特色和优势,大胆先试先行,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制定上下真功夫,真正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给力经济转型,促进富民强省。

[1]山西省统计局.2015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路丽虹.58个贫困县2020年全部“摘帽”[N].山西晚报,2015-11-11.

[3]霍海龙.山西省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3(22):5-6,15.

[4]闫菲菲.论我国煤炭资源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以山西省煤炭企业为例[J].财经理论研究,2009(5):50-53.

[5]王娟玲.农业“艺机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9):1040-1045.

[6]解睿,何燕,刘枫.山西农村城镇化制约因素及其措施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15(8):46-47.

[7]许晶晶.山西“粮事”你知多少?全省口粮自给率48%[N].山西晚报,2015-10-17.

[8]郭峰峰.晋陶泉:打造三晋“杂粮王国”[N].科学导报,2015-11-03.

[9]王敏.打响山西“小杂粮王国”品牌[N].山西政协报,2009-03-04.

[10]赵万国,李志荣,兰世和,等.关于朔州市肉羊产业发展的思考[J].畜牧与兽医,2014(6):66-68.

[11]王娟玲.科技创新和产业带动是山西农业破题的“金钥匙”[N].科学导报,2014-01-21.

[12]王风文.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13]王定祥,谭进鹏.论现代农业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2015(9):23-28.

[14]郭光荣.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C]//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农村农业改革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论文选编(上册).昆明:云南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2014.

[15]策划,郭金相,崔忠银,等.以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N].农民日报,2014-09-15.

[16]黄晋太,郭丽娟.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中国现代化的终极目标[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

[17]王引荣.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J].农村工作通讯,2015(8):36-37.

[18]孙才仁,王玉莹,张霞,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问题,2014(1):1-11.

[19]党德宣,林何莺,王引斌,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83-487.

[20]王娟玲.农艺农机结合是推进山西旱作节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突破口[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6-30.

[21]王娟玲.对山西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4):397-399.

[22]刘晓燕.荷兰、以色列农业对贵州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借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75-80.

The Existed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Shanxi Province

WANG Juan-ling
(Shan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31,China)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Shanxi were pointed out through the research analysis.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changes of nation,province and village,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further clarify the status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Shanxi provinc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get the development path,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play advantage;set for medium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adhere to the planning lead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highlight problem-oriented,creating excellent development environment,strengthen the support and nurtur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put up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s the premise of the leadership of establishing city(town),overall pla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to promo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speed up build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perfect modern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establish a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greatly enhance innovation ability.

modern agriculture;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s;Shanxi

S-01

A

1002-2481(2016)02-0131-05

10.3969/j.issn.1002-2481.2016.02.01

2015-01-04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124);农业部人才建设项目

王娟玲(1963-),女,山西临汾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旱作节水技术研究及科研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山西城镇化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现代农业
山西叹五更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