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本课堂的构建策略

2016-04-06 15:42徐进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本课堂构建初中语文

徐进

摘 要:传授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以教替学,以教替思,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缺少阅读体验、生命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构建学本课堂,通过导学设计、课堂活动、精讲点拨、重视体验、展示自我等方式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学本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C-0054-02

语文教学应该是发掘学力、丰富生命个性的过程,而教师困囿于应试模式,走不出应试的樊篱,以教替代学生的学,以教替代学生的思,以教参灌输课堂,学生被动地接受,个性受到压抑、兴趣逐渐缺失,课堂投入多但收效甚微的现状一直未能得到改善。随着“课改”时代的到来,教师要从繁重的备教参、备考试、备作业、备答案中解放出来,将重心向学生转换,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灵变化,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从而学会阅读、爱上阅读。

一、构建学本课堂的意义

教本课堂中,教师讲教材、讲教参,课堂滔滔不绝;学生被动接受,亦步亦趋地跟从于教师的思维,自身的阅读时间少、写作实践被弱化,个性被压抑,枯燥的教学内容、呆板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

(一)有利于教师深入研读文本

教本课堂中,教师教师困囿于应试模式,以教材为依据,依赖于教参,不敢放于让学生阅读感悟,致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发展受到抑制。学本课堂中,教师不再独霸课堂的话语权,不再以教为主,讲授的知识变少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搬运工,不再“嚼碎”了再去喂学生,而是潜心阅读,深入文本,站在学生发展的视角,选取适合学生发展的阅读文本,学生经历筛选材料、确定重难点,在去寻找、咀嚼、发现中获得理解与感悟。

教本课堂中,教师囿于教参的答案,而不去分析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感受的深浅、考虑问题的完善、分析问题的角度,学生只能揣摩所谓的“标准答案”,无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以致阅读只是为了答案,而不是学生的成长发展。

(二)有利于解放学生的个性

教本课堂中,学生只是忠实的听众,听从于教师的分析,没有思考的时间、想象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能力得不到发展,当他们面对陌生的文本时,感到无从表达、无从下笔,纵有满腹的感受也无法表达。而在学本课堂中,“教”为“学”服务,学生链接自己的生活阅历,通过自主阅读形成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的生活,形成出自内心的感悟。

学生亲近文本参与阅读的过程,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说自己的话,才能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故事、写自己的感悟,养成真读、真说的习惯,从而“立言”逐步走向“立人”,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个体的“人”,在建构知识体系的同时,能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构建学本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领跑课前,变教案编写为导学设计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不必要老师讲。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课前延伸部分,能引导学生有序、深入地开展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学案不是简单的问题组合,它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步骤,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兴趣性、开放性,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如在《端午日》一课教学中,学习目标为“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赛龙舟场面的精彩描写,掌握详略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体味赛龙舟时的奋力争先、团结合作的精神。”在自学中,学生需掌握“峒”“裹”“蘸”“翘”“泅”“燥”“鹳”等字读音。根据作者对赛龙舟浓墨重彩的描述,令人回味无穷,赛龙舟后,还有一个余兴节目:捉鸭子,请运用“穷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拿”“守株待兔”等词语对课文进行仿写。

(二)全员参与,变问题解决为课堂活动

学生是阅读文本、习得知识、掌握技能、交流情感、碰撞智慧、陶冶情操的主体,教师要引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在主动思考、深入探究中建构知识体系。如在《威尼斯商人》教学中,教者设计了感知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的“参考提示”,了解与故事情节;浏览课文,看文章剧本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学生通过感知,能了解鲍西亚扮成律师,抓住夏洛克契约中的弱点,使斗争反败为胜。教者设计了交流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戏剧知识,了解戏剧文学的双重性,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讨论文章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最终是如何解决的?教师通过有效的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回答到主动思考。当学生讨论、交流遇到困惑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要在精要处、重点处、疑惑处巧妙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三)激活思维,注重精讲点拨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味“全盘奉出”,没有“索取”,只有“奉献”,学生学习的效率极为有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讲解应坚持一定的原则: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也不讲。教师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的基础上对学生不会而又该会的内容进行精讲,在学生易错点处、易漏点、困惑处点拨,直至学生拨云见日、恍然大悟。在学习《生命与和平相爱》教学中,学生对“开头为什么从‘迫害‘杀戮说起”这一问题困惑不解,教师从犹太民族被杀戮的历史与生机勃勃的巨大创造力进行对比,以引起学生对戴维以及整个民族对“创造力”源泉的思考。在解决“这篇散文写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却表现了一个民族”这个问题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出:戴维作为犹太人中的一员,受良好的教育的熏陶、犹太民族精神的滋润,才能表现出优异的人格力量。

(四)累积知识,关注学生阅读体验

学生只有经历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才能在吟咏品味积累语言知识;才能丰富生活经验,对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产生深刻的认识。语文阅读包括精读、泛读与研读。通过精读,记好笔记、写好读后感;通过泛读,了解作品的结构、主题,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在选择研究小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研读,撰写研究报告。教师要利用好节假日、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工作,如利用寒假时间,让七年级学生完成《童年》《西游记》《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阅读,八年级学生完成《骆驼祥子》《水浒传》《林清玄散文》的阅读,九年级学生完成《牛虻》《呼兰河传》《民国风度》的阅读。

(五)搭建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教师要丰富阅读活动形式,开展经典诵读、美文诵读、演讲、报告会、笔记展评等系列活动激发兴趣、展示自我、收获成功,学生在展示中开启了思维、锻炼了胆量,在反思中获得感悟,促进了自身的健康成长。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报告会上,有的学生对作者海伦·凯勒进行了介绍,有的学生展示了好词好句,有的谈阅读此文的收获,有的谈谈对作品中莎莉文老师的印象,有的联系自己,谈海伦的童年给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交流中彼此分享,相互沟通,收获智慧。

总之,语文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打破“霸权地位”,不能越俎代庖,而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少教多学”,要以学为本、以生为本,努力构建学本课堂,发掘学力、培养习惯,使语文课堂富有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潘鹃鹃. 语文阅读教学“少教多学”策略探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4.

[2]王尚文. 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7).

[3]苏亚平. 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4,(6).

[4]蔡高才,袁光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学本课堂构建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如何在学本课堂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农村初中英语“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教学相长新内涵视阈下的学本课堂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