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背景下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

2016-04-07 15:42刘志亭
关键词:青岛制造业工业

刘志亭

[摘 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一轮工业革命正蓬勃兴起。青岛作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诞生了海尔、红领、华仁、双星等一批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创新典型。以这些企业为引领,青岛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为:由B2C驱动模式转型为C2B模式,由科层制组织架构转型为扁平架构,将工业大数据作为智能制造的神经中枢,建立健全互联网工业标准化体系,打造一批互联网工业平台和技术培训中心,遵循由点及面逐渐扩散的渐进式转型发展战略。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4.0;互联网工业;青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1-0055-05

The track search of transformation of Qingdao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LIU Zhi-ting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Qingdao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Driven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new round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rising. As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fusion experimental zones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Qingdao has Haier, Red collar, Huaren, double star and some other innovative enterprises, which are the integration of typical internet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ed by these enterprises, the track of Qingdao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is: B2C driven mode will transform into C2B mode,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 will transform into flat architecture, and industrial big data will be as the nerve center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standardization system of internet industry, to create a number of internet industry platform and technical training centers, to follow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diffusing little by little.

Key words: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industry 4.0; internet industry; Qingdao city

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引领与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正蓬勃兴起。这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为:在生产方式上,表现为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在分工方式上,表现为服务化、专业化、一体化;在组织方式上,表现为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在商业模式上,由B2C模式转向C2B模式(C为用户,B为企业),更加彰显体验性和个性化特色。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国内外背景与趋势

美国是新工业革命的集大成者,尤其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领域领先于世界。以谷歌、苹果、亚马逊、惠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ICT巨头与传统制造业商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纷纷进军自动驾驶汽车、无人飞机、可穿戴设备等产业,欲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整合制造业资源与模式,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未来。2012年发布《美国先进制造国家战略计划》,在制造业的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前瞻性布局,欲藉此争做全球制造业的新霸主。

德国政府则通过建立部门间的高技术战略协调机制,推动制造业研究与创新工作,意欲通过加快产业升级,保持在机械、汽车、化工等传统制造业方面的优势。联邦教研部于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工业4.0”战略,现在已被纳入德国高科技战略2020行动计划,德国超过80%的制造业企业都在实施“工业4.0”的转型升级[1]。

“工业4.0”实质是通过资源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互联网平台的充分整合,以实现从大规模生产到个性化定制,再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模式创新。其战略要点一般归结为一个网络、两个主题和三项集成:一个网络即信息物理系统(CPS)网络,两个主题即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三项集成即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的集成[2]。

我国的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快推进创新发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国务院2015年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提出立足国情,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版的“工业4.0”。随后又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特别强调“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是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而“互联网+”是重要的实现路径。

与德国相比,我国因“两化融合”道路已走了十多年,制造业与互联网发展水平更加平衡。互联网不仅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将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胜负手”。未来全球制造业的较量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传统产业的洗牌已在所难免,因此我国制造业转型既要走“工业4.0”之路,力促“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及“中国智造”转化;同时也要借助“互联网+”战略让互联网企业积极投入进来,用信息化优势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准。

二、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及部分企业的探索模式

(一)青岛制造业发展及转型升级的基础

青岛尽管城市建置历史不长,但却有一百多年的制造业发展史,尤其在轻工业领域一直具有全国领先优势,解放前与上海、天津并称“上、青、天”。改革开放后涌现的“五朵金花”品牌全国闻名,青岛也因此成为“品牌城市”。良好的制造业传统培育了一大批勤劳实干的产业工人和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成为制造业转型与发展的坚实基础。青岛还是全国最早实施“两化融合”的城市之一,是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两化融合”指数高达71.2。

青岛正在打造家电、食品、服装、汽车、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装备等10条千亿级产业链,2014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7000亿元,工业经济总量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在全市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背景下,工业对GDP增长贡献仍然接近50%,具有率先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及“互联网+工业”政策的环境条件。

青岛市共有工业企业3万多家,大、中、小、微企业并存,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随着人工、土地、能源、物流以及投融资成本的上升,工业平均成本已经高于东南亚、南亚、东欧、南美等国家;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使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成为时尚,大规模生产模式将逐渐被个性化定制模式所取代。成本优势的快速丧失和用户需求的主导性加强使传统工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青岛企业对转型升级的要求日益紧迫。

在这种背景下,青岛市结合“智慧青岛”建设,把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推进工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手段,以推进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采购营销网络化和装备智能化、产品智商化为重点,提出打造互联网工业强市战略目标,欲借助传统工业优势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翅膀,加快实现由“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全面转型升级,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

青岛市政府2015年印发了《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立足青岛制造优势产业与品牌基础,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深度应用,实现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演进,智能装备产业跨越发展,新型产业生态基本形成的目标”。互联网工业的实质就是把互联网和工业融合为一个整体,互联网工业可充分体现青岛工业的发展优势,是青岛版的“工业4.0”和“制造2025”[3]。

为营造互联网工业的良好发展环境,破解“信息孤岛”现象,青岛市搭建了多个公共服务平台,以实现工业产业链之间的高效协同。如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云服务平台,可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通过开展智慧试点园区建设,以点促面地推进互联网工业发展新模式的开展等。

(二)青岛优秀企业基于互联网工业的转型升级探索

青岛作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在智能制造与互联网工业方面已经具备了先发优势,并涌现了海尔、红领、华仁、双星等一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的创新典型,形成了业界瞩目的“青岛企业转型升级群体现象”。在2015年全国首批公布的46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中,青岛市有3个项目入选,也体现了青岛智能制造与互联网工业在国内的地位。

1.海尔集团:互联网主导的全方位转型

海尔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品牌和家电业龙头企业,为主动顺应新工业革命潮流,利用10年的时间实施了由传统制造向互联网工业制造的成功转型。借助转型,2014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增长11%,利润增长39%。2015年《互联网时代家电企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模式》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管理创新一等奖,“人单合一双赢”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模式获第三届中国工业大奖。

海尔的转型是全方位的,不仅是生产领域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完成了管理上的转型。可归纳为四大方面转型:一是制造方式转型;二是市场导向转型;三是商业模式转型;四是薪酬体系转型。

第一,制造方式由传统向智能工厂和互联工厂转型。海尔已在青岛、沈阳、郑州、佛山等多地建立起智能工厂,实现用户、产品、机器、生产线之间的实时互联。如海尔沈阳电冰箱智能工厂一条生产线可支持500多个型号的柔性大规模定制,1万多个传感器保证了产品、设备、用户的实时沟通;海尔佛山洗衣机互联工厂以创用户最佳生活体验为核心,实现了产品定制的全程可视化,让用户从单纯购买者成为产品的“创造者”和“质检员”。通过制造方式转型使产品开发周期缩短20%,总体效率提升20%。

第二,市场导向由竞争力主导向用户主导转型。传统的市场以竞争力为导向,产品具有竞争力就在市场上占有有利地位。互联网把企业从封闭变成开放,用户成为市场导向的关键,用户流量、用户黏度和用户规模成长成为三个重要因素。海尔通过“众创汇”的用户交互定制平台,实现了与用户零距离对话。用户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产定制产品,也可以提出产品创意,由系统优化出产品方案。

第三,商业模式由传统的串联流程向互动式的并联生态圈转型。海尔借助互联网的作用实现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组织结构由原来的科层制转型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建成并联的生态圈,实现了“共创、共享、共治”:共创,共同创造用户价值;共享,生态圈都得到利益;共治,共同来治理,共同来解决问题,共同发展。

第四,薪酬体系由企业付薪向“用户付薪”转型。用户付薪是管理转型的主要驱动力量,大大激发了平台主、小微主、创客乃至用户的主动性和创造力[4]。

2.红领集团:大数据引领的个性化定制

青岛红领集团经过12年的探索,投入2.6亿元资金,通过C2B商业模式,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将6000人企业规模降为以3000人为标的,实施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工业化制造,完成了从服装企业到数据型制造企业的转型,成为全球第一家实现工业化大规模定制的服饰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酷特智能平台,用户不仅可以在数分钟内拥有自己的版型,还可以在网上自主设计、选择款式、面料等等,只需7个工作日就可收到自己定制的西装[5]。

在管理上实施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反向整合组织资源、以节点管理为核心的组织再造。由层级化管理转型为平台化管理,将原有的30多个部门整合为6大中心进行协同管理。建立起以客服中心为神经中枢的管理模式,用户的需求全部汇集至客服中心,再由客服中心点对点直接下达指令。管理者承担的多是服务和支持工作,以消除运行过程中的瓶颈。通过转型极大地提升了红领集团的运行效率,2014年公司的利润实现了150%的增长。

3.其他优势企业:各具特色的转型升级模式

(1)华仁药业的立体仓库与智慧物流。华仁药业成立伊始便应用了先进的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在二期建设的时候又投建了自动化立体仓库和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通过将电子监管码系统和立体库系统的集成,实现了信息流和物流的无缝链接。应用MES系统与入库作业相连,成品发货由ERP系统发出销售出库指令,整个出入库的过程贯穿着条码技术与电子监管码系统,并可作为药品追溯的依据;2014年通过生产制造体系的资源优化配置、在线监控和数据采集,使立体仓库库容提升了3倍,作业效率提升了100%。

(2)中车四方的五大系统平台。中车四方通过两化融合实践,建成了五大平台系统:以ERP为主的经营管理平台;以MES为主的制造管理平台;以PDM为主的研发管理平台;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品运维管理平台和全面质量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公司还设立了多维信息安全技术防护平台和数据中心,建成了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和IT治理架构,成为中车系统唯一一家“数字化工厂”试点单位。

(3)双星集团的O2O模式。双星集团通过实施“星猴战略”,建立了可共享的信息、产品、交易、金融等线上平台;实施快速装配和修理的E2E (路上路下) 模式,建立高速路上通达全国、高速路下无处不在的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灵活、快捷的优质服务,并可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维护方案。

综合以上企业的经验,建设互联网工业,实现转型升级,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实现智能制造;核心是依靠工业大数据进行机机、人机的连接,进而将设计、制造、供应链及分销以数字化的方式串联成有机整体;最重要的思维转变是经营模式由原来B2C模式转变成C2B模式,这样的转变能够满足柔性的个性化定制;最可靠的保障是管理模式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组织结构由原来的科层制转型为并联的扁平结构。

三、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策略及路径

要全面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广大企业是“突击队”“主力军”,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致力于搭建营商环境,切实消除阻碍制造业发展的政策限制,提供后勤保障。在战略执行上应充分考虑到青岛中小企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技术研发实力不足的特点,采取由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由点逐渐向面扩散的“渐进式”发展策略。

(一)“由点带面”引导制造业企业主动进行转型升级

青岛的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尚处于“工业3.0”乃至“工业2.0”阶段。新工业革命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既可能是巨大的机遇,也可能是生死攸关的挑战。从互联网工业的属性来看,并不排斥“工业3.0”乃至“工业2.0”阶段的企业实现转型,互联网的应用是可以“+”到这一层次的企业中的,前提是这些企业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制造方式,以海尔、红领等企业为示范样板,创新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的组织机构模式和企业文化,逐步探索不同的生产特点实现智能的、高效的、个性化的、自组织生产方式的模式,并在实施中利用扩大生产与技术改造的时机,加强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的引进,由点及面实现以互联网思维和大规模定制模式进行流程再造,进而实现向互联网工业的转型,全面提高生产效率[6]。

(二)重视工业大数据的神经中枢作用

管理的本质是数据,没有数据,ERP、MES等管理应用系统以及精益管理思想都无法落地,科学管理则无从谈起;没有工业大数据,互联网工业也是无水之鱼。在互联网工厂里,产品数据、设备数据、供应链数据、市场数据等等都非常重要,都是企业的“工业大数据金矿”,也是企业的价值体现和核心竞争力,“金矿”的开采能力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潜力。在互联网工业框架下,这些大数据将成为工业经济的“基础设施”,是最具价值的底层平台,一系列的经营和服务都要构筑其上。

扶持一些第三方公司和骨干企业建立大数据中心、智能制造中心、云计算中心,以低价补贴的方式为一些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推动大数据技术不断提高ERP、MES、PLM等软件系统在制造业企业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制造工艺的不断提升,加强精益生产、工业工程等管理科学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应用,将工业大数据作为生产的神经中枢,从而对工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形成有效支持。

(三)建立健全互联网工业标准化体系

互联网工业要的不仅仅是高效率,更要高精度、高标准。标准的作用在于引领创新、保护创新。目前,对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而言,由于缺乏标准体系,大都自成体系,彼此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利用。发展互联网工业必须标准先行,企业间要互联互通,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标准化体系。作为互联网工业企业,从数据采集点,到整个网络、云平台、数据中心、全连接,也都需要统一的架构和接口的标准化。

根据工信部数据,仅智能制造标准就包括总体标准、设备/产品标准、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标准、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标准、工业云和大数据标准、服务型制造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等七大领域1064项标准,这些标准有的已经制定,有的正在制定,有半数尚未制定。互联网工业标准化建设是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应组织业内专家与企业,加快成立互联网工业标准化制定与咨询委员会,进行互联网工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咨询与推广,建立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工业标准体系,并利用世界互联网工业大会的平台广泛探讨与宣传。破除“条块分割”“数据孤岛”现象,推动关键技术、源代码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进一步争取将企业标准纳入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奠定青岛市作为世界互联网工业发展与标准体系重点城市的地位。

(四)打造一批互联网工业平台和技术培训中心

互联网工业将把大部分制造资源、企业资源连在一起,迫切需要政府从整体宏观战略上予以规划、引领和支撑,为全市制造业提供一个更加有力、更加智慧化的发展环境与良好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使资源不仅仅在工厂内进行优化,更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最优配置,无论大中小企业都可以从中受益。

应充分利用中国机械研究院青岛分院、西北交大青岛研究院、哈工大青岛研究院等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建设一批具有自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培训中心,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形成符合制造业转型发展要求的互联网工业培训高地。

[参考文献]

丁纯,李君扬.德国“工业4.0”内容、动因与前景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4):49-66.

张曙.工业4.0和智能制造[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8):1-5.

何方竹.互联网工业会出现“青岛模式”吗?[J].中国经济周刊,2015(10):73-74.

宋鑫陶.互联网工业的青岛“风向”[J].商周刊,2015(22):21-23.

周路菡.红领的“互联网工业”新模式[J].新经济导刊,2015(9):23-26.

郑永丰.青岛“互联网+工业”模式的实践及启示[J].科学中国人,2015(10):191.

[责任编辑 张桂霞]

猜你喜欢
青岛制造业工业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美丽的青岛
工业技术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