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与出生性别比下降的路径选择

2016-04-07 16:09吴石英江胜名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吴石英++江胜名

[摘 要]我国出生性别比出现罕见的“六连降”,但下降趋势缓慢,出生性别比偏高态势依旧明显。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影响妇女地位而影响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从而影响出生性别比。经济发展方式落后,对简单劳动力的需求,使得男孩偏好依旧存在,从而导致出生性别比偏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缩小男女在经济收入、社会保障上的差距,男孩偏好终会减弱,出生性别比也将会回归正常水平。

[关键词]出生性别比;偏高;男孩偏好;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6)01-0116-05

The path cho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the declining sex ratio at birth

WU Shi-ying1,JIANG Sheng-mi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2.School of Jianghuai,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Abstract:Chinas sex ratio at birth shows a rare continuous decline for six years. However the high sex ratio at birth is still obvious and the declining speed is low. By influencing the status of wome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affects fertility decisions and fertility behavior, which affects the sex ratio at birth. Because of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demand for simple labor, son preference still exists, which causes high sex ratio at birth. Chang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an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men and the women in the economic income and social security. As a result, the boy preference will abate and the sex ratio at birth will go back to normal levels also.

Key words:sex ratio at birth; on the high side; boy preference; the wa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一、引言

出生性别比是反映人口性别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认定的出生性别比的正常值域为102~107,也就是说,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有102~107名男婴出生,它是一个较为稳定的自然化指标,除人为因素外,很少受到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约束人们的生育行为,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得到迅速控制,同时也扭转了存在已久的“多子多福”的观念。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男孩偏好凸显,选择性别的生育行为渐多。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出生性别比为108.47,开始超出正常范围,此后,出生性别比呈现出持续的偏高态势,21世纪以来更是长期处于高位运行,2004年达到121.18,为最高值。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2009年以来出生性别比出现罕见的“六连降”(见图1),由此,普遍认为出生性别比出现 “拐点”[1],出生性别比的持续升高态势已经被初步遏制。但从下降趋势来看,2009—2014年下降的幅度仅为3.57个百分点,下降速度缓慢,且2014年出生性别比仍高达115.88,超出正常值域近10个百分点。不难发现,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水平依然在高位徘徊,人口性别失衡形势严峻。

图1 2000—2014年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曲线

数据来源:2000年、2010年为人口普查数据;2001年、2002年、2003年为《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反映出我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异常和失衡,对我国的人口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影响甚大。“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社会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解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关键时期。《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将性别比纳入国家规划之中,并提出“十二五”时期将出生性别比下降至115以下的目标。要达到“十二五”时期的目标并恢复出生性别比的平衡,迫切需要符合实际的促进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研究成果。所以本文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视角来解析出生性别比下降的路径。

二、文献回顾

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出生性别比偏高以来,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多年来,学者们致力于分析和论证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并努力探索问题的解决出路,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多元的,有些研究从传统文化角度对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追根溯源,有些研究认为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息息相关。问题与政策执行是同步的,因而,得出结论: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是“生育政策挤压”和“男孩偏好”相碰撞的结果[2-4]。然而,当前我国生育率已经显著低于更替水平,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率阶段,生育政策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调整、放宽,可以说,文化和政策对人们生育行为的影响程度正在逐步下降。尹银(2012)利用200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养儿防老、母以子为贵等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5]。因而,在当前把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归因于文化和政策的解释已经难以让人信服,无法从中探寻出促使当代出生性别比下降的有效路径。

相较于社会学视角和人口学视角的研究,分析经济发展对出生性别比可能产生的影响,或从经济发展角度寻求问题解决途径的研究还比较少。从古典经济学派的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开始,人口与经济一直是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研究的热点,研究主要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理论,从宏观到微观,研究个人或家庭的生育行为和生育率。随着性别结构的失衡,学者们对社会经济发展与性别比做了探讨。但经济发展因素只是被作为综合因素中的小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并且对于经济发展与出生性别比之间的关系,学者们的观点存在分歧。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二者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例如原新、石海龙(2005)认为经济是决定出生性别比变化的根本因素,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尚未步入发达阶段,家庭对男孩存在现时的需求,因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还不能改变人们的男孩偏好观念,所以人们容易以生育男孩的利益为准则做出生育决策[6]。穆光宗(2008)提出“发展是最好的平衡器”,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男孩偏好的影响是实质性的,只有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才能彻底解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7]。杨雪燕(2010)采用HLM方法,分析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男孩偏好之间的关系,认为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能够促使男孩偏好减弱,从而起到一定的治理效果,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8]。以上的分析有其合理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从长期发展来看,随着经济发展程度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胎儿死亡率降低,胎儿的死亡性别比也就随之下降,出生性别比会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9],出生性别比与经济发展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而汤兆云、郭真真(2011)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与出生性别比偏高关系的实证分析,认为出生性别比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并不是简单的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二者之间是较为复杂的三次曲线关系[10]。

有关出生性别比和经济发展的研究和观点充分表明,经济发展与出生性别比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经济发展对降低出生性别比作用重大,这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了研究的思路和理论基础,很具启发性。但也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第一,从经济学视角的专项分析较少,几乎没有结合出生性别比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已有研究仍没有解答出出生性别比与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之间影响的内在机制,也没有明确“拐点”出现后,我国当前出生性别比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路径是继续“治理”还是主要靠“发展”。基于我国的人口发展现实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从经济学视角探索经济发展方式与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关系,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作用和影响机制,并以此构建出新时期解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有效路径,旨在为恢复我国出生性别比平衡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经济发展方式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机制

男性偏好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产生的决定性原因,表现为家庭内部的微观决策行为,会受到决策者个人生活历程、生育政策、男性和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要把握目前出生性别比难以下降的原因,关键在于解析内、外部因素对家庭决策行为的影响。由于出生性别比是一个群体属性的概念,家庭或个人内部因素不具有普遍意义,不能反映出当前全国范围内家庭及个人特征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并且由于其内部因素也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形成,所以要彻底解决出生性别比失衡,还应当从外部因素着手。

而性别偏好是多种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一定时期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相关,又与我国人口政策、经济体制、政治制度高度相关,还存在着深厚的文化背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生育政策成为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的关键所在。但近年来,国家开始逐步调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到目前为止,“单独二胎”政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落实、实行,可以说,生育政策是对人们生育行为的约束缓解。面临当前居高不下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我们认为经济发展方式是性别偏好产生及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规模,还涵盖了产业结构、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可持续发展力等多方面的因素。

依据生育功能论,经济功能是父系家族体系下男孩发挥的重要功能之一。较低的经济增长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直接促使劳动力在经济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表现为对男性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女性因就业难度加大,经济生产能力大大低于男孩,其收入水平和对家庭经济的贡献能力进一步降低、减弱,致使其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生育决策人在经济学上是“理性人”,生育决策过程就是成本—效用的核算过程。鉴于经济生产和社会地位的考量,在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的社会背景下,男孩一般被视作“生产品”或“投资品”,女孩则被视为“消费品”,家庭中的男孩偏好必然产生。所以人们会在生育中采取措施进行性别选择,如根据胎儿性别鉴定,有选择性地人工流产等,出生性别比的自然发展规律被打破,从而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反之,伴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带来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于是,男孩的经济功能会被削减或替代,女孩和男孩的经济生产能力和就业差距会进一步缩小,从而提高女性的收入水平及其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力,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也会提升,人们的男孩偏好随之弱化,生育中的性别选择行为减少,促使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平衡。

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认为孩子的效用还包括保障效用,即家庭在进行生育行为的决策时,会预期孩子家庭成员提供的老年保障和其他保障的支持。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居民生活上表现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较低,养老仍是家庭行使的主要功能。而从夫居的婚嫁模式直接促使儿子承担着家庭养老的主要责任,男性的社会保障效用凸显,直接促成了“养儿防老”“男孩偏好”观念的形成。相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消除人们年老时的后顾之忧,减弱养老对家庭和男孩的依赖性,可以弱化性别偏好。

经济发展方式对生育偏好的作用机理见图2。

图2 经济发展方式对出生性别比作用路径图

可见,经济发展方式会影响男孩和女孩在社会中功能的发挥,孩子效用和社会经济地位会对人们的生育观产生重大影响,其带来的人口效应不容忽视。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节出生性别比失衡

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严重威胁着国家的人口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但目前政府通过严把关和利益导向的综合治理已经显现出疲势,也错失了时机。所以面对依旧严重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急需寻找新的突破口。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发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有效淡化社会或家庭男孩偏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时机,积极引导生育观念转变,恢复出生性别比平衡。

第一,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的生产方式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过去多年的经济发展依赖于人口红利期的简单劳动力数量。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31.4%、30.1%、38.5%。就行业来看,城镇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就业人数仍然在不断增加。制造业在2003—2013年增加了2277.4万人,2013年占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比例为29.0%,增加了1.8个百分点;建筑业在2003—2013年就业人数增加了2088.2万人,2013年占比达到16.1%,增加8.5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在不断膨胀,服务业、信息化产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一、二产业中男性劳动力占主导地位,导致劳动力市场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问题突出,城镇中男性和女性的就业差距明显。此外,农村作为推动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仍然较为落后。虽然近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升,但家庭承包为主的小规模、分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依然没有改变男性劳动力为主导的现状,家庭建设和整个农业的发展均强烈依赖男性劳动力。

要改变男孩偏好,必须改变当前对男性劳动力过度依赖的经济结构格局。一方面,增加技术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其要注重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比,将产业结构从低水平、服务业落后、技术水平低转变成竞争力强、服务业发达、高技术创新的新格局,以缩小男性和女性在劳动市场中的差距,增加女性就业率,提升其社会经济地位,扭转社会的男孩偏好;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要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提升劳动生产率水平,降低经济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劳动强度。另外,鼓励农村地区招商引资,发展乡镇企业,改善产业结构单一局面,积极引进对女性劳动者需求较大的工厂、企业,如纺织厂、玩具厂等,为女性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提升女性的经济生产价值,淡化家庭发展对男性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和生育决策的男孩偏好,促进出生性别比的平衡发展。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当前,我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偏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太健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49750.1万人,虽然参保率在逐步提升,但城镇和农村之间,各省、市之间的差距明显,农村地区或落后地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参保人数较少,其社会养老难以实现,所以对养老的预期主要集中在生养男孩上。面对因养老而产生的男孩偏好,一方面,国家应当继续扩大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增加养老资金投入,创办实体养老机构,如养老院等,主要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服务,以解除生养女儿的家庭老无所养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龄人口规模日益扩大,国家养老补贴无疑杯水车薪,应当进一步发展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养老形式,并将其产业化、市场化。

第三,加大对女孩投资力度,提高女性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以增加女性的社会收益。社会性别意识和性别不平等反映在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要消除这种性别差距,必须提升女性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培育和增加女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地区,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基本教育制度,解决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等问题,必须提升其受教育程度,增加女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并拓展其知识面,增强其择业和就业能力,以缩小与男性的经济差距,从而改善其社会地位,降低社会的男性偏好。

五、结论

根据上述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男孩偏好及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长期偏高不仅与传统文化生育观念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息息相关,而且从根本上来讲,是落后经济发展方式的产物。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的不同,会影响男性或女性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影响男性和女性的就业和经济收益,并直接关系着女性社会经济地位。

第二,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还将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较为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发展对体力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同时,国家福利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及全面覆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庭仍会在长期内发挥其养老功能,这均意味着男孩偏好弱化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第三,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够为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提供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提升女性社会经济地位,促使男孩偏好弱化。

[参考文献]

陈友华.社会变迁与出生人口性别比拐点来临[N].中国人口报,2011-10-24(03).

乔晓春.性别偏好、性别选择与出生性别比[J].中国人口科学,2004(1):16-24.

陈友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后果及治理对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5):36-41.

邓国胜.低生育水平与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后果[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68-71.

尹银.养儿防老和母以子贵:是儿子还是儿女双全?[J].人口研究,2012(6):100-109.

原新,石海龙.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J].人口研究,2005(3):11-17.

穆光宗,李树茁,陈友华,原新.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偏高与生育政策有关吗?[J].人口与发展,2008(2):22-35.

杨雪燕,李树茁,尚子娟.儿子偏好还是儿女双全?—中国人生育性别偏好态度构成及其政策含义[J]. 妇女研究论丛,2011(6):27-34.

刘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一种国际视角的分析[J].人口学刊,2009(1):10-16.

汤兆云,郭真真.生育政策与经济水平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1):10-15.

[责任编辑 张桂霞]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流通体系路径优化策略探讨
以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相结合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研究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山东省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基于文化引领的企业软实力推动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