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2016-04-07 13:12薛永武
关键词:文化产业消费消费者

薛永武



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薛永武

文化产业是通过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与消费文化有机统一的经济形态。为了把握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既要认识文化产品艺术性、审美性、文化性、直观性、想象性、情感性和精神性特征,又要把握文化产业文化传播性、意识形态性、价值共享性、自然的人化性和心灵服务专业性的特征。发展文化产业,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既具有一般经济活动的属性特点,也具有个性创造、快速便捷、复制拷贝、绿色环保、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的特点。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包括文化产品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和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也包括文化产品所蕴含的人性、自由、理想、理性、情感、意志、欲求、趣味和心理等人文情怀。用真善美三个维度来判断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建构判断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指标体系,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和谐统一。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需要提高文化创意者的创意水平和文化企业的创造能力,提高文化产品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畅通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渠道,需要文化产品具有特殊的魅力,要有保障机制,建立优良的文化产业人才机制、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文化产业评价机制和文化产业管理机制。

文化产业; 经济属性; 社会属性

近年来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文化产业基本理论研究的支撑。本文拟对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等一些重要基本理论进行一些学理的思考。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应该怎样理解文化产业

正确理解文化产业的内涵与特征,有利于把握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统计和文化产业规划的重要前提。为了理解文化产业,应该正确认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联系及其区别。文化事业是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与消费文化(消费者享受文化,但无需购买服务)有机统一的文化形态,以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为其主要目的,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文化产业则是通过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与消费文化(消费者享受文化,但需要购买服务)有机统一的经济形态,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很显然,二者的相同点都是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与消费文化有机统一的特定形态;二者的不同点在于文化事业归根结底是文化形态,旨在实现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的文化价值或精神价值,消费者可以直接消费文化产品;而文化产业则是通过特定的文化内容实现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是具有文化高附加值的经济业态,消费者要购买文化产品的消费服务。

(二)文化产业的范围

文化产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从事文化产品的创意、研发、生产、营销与相关产业的经济形态;狭义可以理解为从事文化产品的创意、研发、生产、营销的经济业态,也是创造文化、

传播文化与消费文化有机统一的经济业态。文化产业的狭义界定客观上为文化产业划清了边界,即从总体而言,文化产业体现文化产品创意、研发、生产、营销四位一体的经济业态。许多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并不是真正的文化产业,而只是为文化产品服务的行业。

(三)文化产品的特征

文化产品包括两大类:一是文化事业中的文化产品,二是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商品。文化产品的特征是指文化产品特点的征象和标志,即文化产品所蕴含出来的外在显现与感性形象的概括性描述,也是文化产品本质的外在感性显现。文化商品具有艺术性、审美性、文化性、直观性、想象性、情感性和精神性的特征。其中,艺术性、审美性、文化性这三个特征,主要是指文化产品本身的特征;直观性、想象性、情感性和精神性这四个特征,则是从消费者的视角对文化产品特征的审视、观照、体验和认同。文化产品除了具有以上几个特征以外,与一般产品相比,文化产品还具有多样性和时尚性的特征。

1.艺术性特征。文化产品的艺术性特征是指文化产品具有艺术元素和相应的感性形式。从文化产品的艺术性来看,某些文化产品本身就是艺术,或具有艺术特征。消费者对这类文化产品的消费,实际上也是对艺术性的消费或欣赏。即使在文化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时代,文化产品的核心和本质也不仅在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而是体现了“互联网+艺术”和“文化+艺术”的新业态,要不断地融入艺术元素。

2.审美性特征。文化产品的审美特征是指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审美属性,以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在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比较低下的时代,经济活动主要表现为求真与向善的统一,而随着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性已经越来越体现于各种经济活动,一般经济活动逐步体现出求真、向善与审美的统一,而文化产品则更加彰显和蕴含了浓郁的审美性。

3.文化性特征。文化产品的文化性特征是指文化产品应该具有文化内涵。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端产业,需要文化、技术、智力和信息等知识的投入,必须具有文化内涵,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不单纯是休闲、消遣和娱乐。影视艺术、文学作品、学术出版物、游戏产品,从“互联网+”到“文化+”中的“文化”等,都应该具有健康、科学、进步、丰富的文化内容,都是特殊的文化形态。

4.直观性特征。文化产品的直观性特征是指文化产品具有外在显现的感性形式。文化创意者应该关注文化产品的外在形式,让产品的直观性特征使消费者怡心悦目。在演艺业中,影视艺术、戏剧艺术等,都需要塑造感性直观的艺术形象;各种游戏产品大多是感性的,人们很少单纯玩抽象的数字游戏。文化产品外在直观性要适合特定文化产品的内容,达到文化内容与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

5.想象性特征。文化产品的想象性特征是指文化产品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想象力。

6.情感性特征。文化产品的情感性特征是指文化产品蕴含特定的情感,能够以情感人。影视艺术、戏剧表演、音乐表演、文学作品、广告艺术等都蕴含丰富的情感,通过以情感人实现其多种价值。

7.精神性特征。文化产品的精神性特征是指文化产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悦智悦神的效果。文化产品本身就包含丰富的文化内蕴,消费者在观照、欣赏、体验、玩味、参与、互动时,通过入乎其内,与文化产品内在的本质、风骨、精神等进行碰撞、交流、融合,从而获得精神的启迪。

《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文化产品的上述特征表明,文化产品也具有“道”与“器”的特征,一方面具有形而上的“道”,另一方面具有形而下的“器”。对文化产品的“道”与“器”,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神用象通;以形传神;得意忘形。神用象通,是指文化产品内在的情感、精神品质等,都要通过特定的感性形象,才能展现出来。以形传神,是指文化产品通过感性的形象,蕴含和传达出内在的神韵本质。得意忘形,是指消费者通过欣赏文化产品,在领略和欣赏文化产品内在情感、灵魂的同时,能够与产品内在的意象神韵相融合,得到心灵的启迪,沉浸在审美对象的内在神韵而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产品形象的外在特点。

(四)文化产业的特征

从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来看,文化商品是文化产业的元素,文化产业是文化商品的集合,文化商品与文化产业是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也是逻辑上的种属关系,即文化商品是种,文化产业是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商品是具体和个别,文化产业则是抽象和一般,文化商品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元素,必然体现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文化商品体现文化产业的不同特征,而研究文化产业的特征,就离不开对文化商品特征的关注,因为抽象和一般离不开具体和个别。此外,文化产业作为集合概念,不仅包含了文化商品的基本特征,而且具有文化产业独特的特征。

1.文化传播性。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依托。第一,文化产业能够促进民族元素的传承融合与传播,在传统文化资源向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化中,不断凝聚、继承、传播和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第二,文化产业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渠道,通过向国外推介优秀文化产品,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入世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彰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生命力。第三,在中外文化传播的互动过程中,通过文化产业的载体,引进外国优秀文艺作品和学术著作等,有利于我国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文化,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助力。第四,以发展文化产业为动力,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战略。

2.意识形态性。文化产业的核心元素是文化产品,其意识形态性质比较复杂,既具有鲜明性,又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亚意识形态性质。第一,出版业中许多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文章,具有比较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第二,许多工艺品、风景画等文化商品只具有亚意识形态的性质,一般并不具备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第三,影视艺术、戏剧和绘画等艺术产业,有的具有比较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但很多作品具有亚意识形态的性质。第四,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所反映的意识形态性质也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一般的写景诗和咏物诗,其意识形态性质也比较单薄。

3.价值共享性。文化产业的价值共享性是指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内容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满足消费者共同的情感需要、精神需要和休闲娱乐需要等。文化产业的价值共享性来自文化产品的共享性。文化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很多是可以共享的,甚至打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比如反映尊老爱幼和人性美的文化产品、反映自然美和保护环境的文化产品、一般的游戏产品等,是人们普遍喜爱的,有利于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共享。

4.自然的人化性。在旅游业中,以人文景观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景点包含丰富的人文内容,以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景点也正在走向自然的人化,体现自然旅游与文化内蕴的融合,体现人化的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

5.心灵服务专业性。文化产业是精神产品的创造、生产和精神消费的专门服务行业。除了文化产品创造和生产以外,文化产业还有大量服务行业,为消费者提供心灵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消费者悦智乐神与悦情的心灵需要。消费者在这些场所散步、休闲、娱乐,不知不觉娱乐了身心,解放和休憩了心灵。

二、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

文化产业经济属性是指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形态所具有经济方面的性质和特点。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一词不是主谓结构,也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偏正结构,文化产业=文化的产业。

(一)文化产业经济属性的界定

1.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市场规律表明,任何经济活动都应该根据社会需要即消费者的需要来决定具体的生产对象,坚持经济效益、产品质量与服务顾客的三个统一。文化企业既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也要创造出优质的文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要,才能真正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要适应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市场经济注重产品质量,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文化产业更要注重产品的质量,文化产品质量也是文化企业的生命。

2.文化产业发展要遵循价值规律。价值是关系范畴,既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又离不开主体的具体需要,只有当事物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时,事物才能实现特定价值;如果事物的属性不能满足主体需要,就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当供不应求时,产品就会增值;当供大于求时,产品就会贬值。文化产业只有体现丰富的文化属性并且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要,才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反之,当文化产品缺乏丰富的文化属性,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要时,文化产品就会贬值。文化产业价值规律的实践表明:文化产业作为经济业态,如果不能盈利,就无法维持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创造出具有真善美的优秀文化产品,才能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效益。

3.文化产业经济属性的特殊性。从文化产品质的规定性来看,文化产业不是一般的经济业态,而是文化经济,要受到文化属性的制约和影响,体现出文化属性对经济活动影响的两面性:文化产品如果具有健康、文明、科学、先进的文化内容,就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企业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没有健康、文明、科学、先进的文化内容,就会阻碍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经济属性的特殊性就在于,文化产业既要遵循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又要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既要遵守经济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又要遵守文化活动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消费者对文化产品消费来看,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内容只能是对产品所蕴含文化内容的消费,包括对文化产品形式美的欣赏,而不是对产品物质属性的消费。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欣赏的是电影中的艺术形象、故事情节、审美意境等,而不是消费电影的屏幕和放映机;读者从书店购买小说阅读,也不是消费小说纸张和文字,而是作品中的故事内容和艺术魅力。与文化产品消费不同,一般经济消费表现为消费者对商品物质属性的认同和消费,其最终结果是消费购买的物质商品。

(二)文化产业经济属性的特点

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既具有一般经济活动的属性特点,也具有文化经济所特有的个性创造、快速便捷、复制拷贝、绿色环保、高附加值和高风险性的特点。

1.个性创造。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与一般商品生产有很大不同。一般商品生产虽然也注重品牌,但同一种产品的结构与功能则大同小异。文化产品则更多地要求个性化制作或创造。以艺术产业而论,每一部作品都需要个性化的独创,从创造主体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的个性化创造来源于文化创意者、艺术设计者等创造者的审美意识、审美个性和审美趣味;从文化产品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创造客观上恰恰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趣味、情感欲求和精神满足等个性需要。

2.快速便捷。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正在逐渐转型升级为具有快速便捷特点的新兴产业,利用互联网数字经移动化高新技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培育新兴业态,是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途径。*金元浦:《如何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升级版”》,《中关村》2013年第8期。新兴的文化产业体现了即时性与及时性的特点。

3.复制拷贝。复制是指依照原件制作成同样产品的过程,比如临摹、拓印、印刷、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等方式。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一般物质生产出来的产品本身是无法复制的,更不可能无限复制,一块面包只能是一块面包,不可能复制出若干块面包,但文化产品却可以复制拷贝,体现出“一等于多”的特点。正是文化产业这种复制拷贝与批量生产的特点,客观上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方式。

4.绿色环保。国家“十三五”规划强调绿色发展,认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求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因此,我国在面临雾霾严重污染的前提下,发展绿色产业是新常态下必须做出的科学选择,而文化产业正是前途光明的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在新常态下发展经济必须解决两个矛盾:一是有限资源与无限消费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解决第一个矛盾的关键是节约资源,开源节流,科学消费;解决第二个矛盾的关键是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为了解决这两个矛盾,我们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是绿色环保型产业,既能节约自然资源,又能减少环境污染。随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5.高附加值。文化产品的高附加值体现了文化产品自身的文化价值,既有经济价值,又有文化传播的价值。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首先,通过创意设计,可以对产品材料、功能、工艺等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更具有艺术化和人性化。其次,对文化产品包装进行设计来创造高附加值。再次,通过各类广告传播文化产品,使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文化产品要实现高附加值,关键是内容要健康、丰富、科学、先进,能够较大程度得到普遍认可,要具有完美的外在形式。

6.高风险性。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行业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由于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质,而意识形态往往具有可变性,因而文化产品可能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二是文化产业中的演艺业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实际上,文化产业的行业风险客观上与缺少高水平的管理者和创意者有关,也与文化产业本身的复杂性不无关系,因为文化产业的复杂性意味着存在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投资有可能偏离预期结果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如一些高投入的文化产业的行业风险的因素包括周期性风险、成长性风险、市场集中度风险、行业壁垒风险、宏观政策风险等。

(三)文化产业经济属性与一般产业经济属性的区别

判断一个产业是一般产业还是文化产业,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注重商品物质属性的实用功能,还是看其服务于文化和精神消费的社会功能。凡是注重商品物质属性使用功能的生产企业是一般产业;而注重服务于文化和精神消费的社会功能的生产企业则是文化产业。由于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客观上存在一些交叉,其产品的实用功能与文化功能已完全融合为一体,故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的交叉现象客观上为判断产业属性增加一定难度。

为了对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进行认知和判断,我们可以从文化产业与一般产业的本质上进行认知和判断。与文化产业不同,随着经济文化化的进程,一般产业越来越具有文化内蕴,但一般产业所具有的文化特点,不是该产业的本质属性,而只能是产业文化,而绝非文化产业。比如许多汽车越来越漂亮,甚至具有汽车艺术的外在审美性,但汽车主要功能还是交通工具,其产业属于一般产业,而不是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形态的文化产业,就整体而言,它是以文化为产业内容,通过实现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与消费文化(享受文化)的有机统一,来实现其经济价值,即文化产业盈利的内容是文化要素本身,消费者消费的是产品所蕴含出来的文化内涵,而不是产品的物质属性。

三、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

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包括文化产品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和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也包括文化产品所蕴含的人性、自由、理想、理性、情感、意志、欲求、趣味和心理等人文情怀。

(一)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体现

文化产业社会属性只有通过实现其社会效益才能体现出来。消费者在文化产品消费中,通过对产品的认同和赞赏,才能实现特定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

首先,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是通过文化创意者的创意与文化产品的具体创造蕴含于文化产品中的内在品质、精神等社会要素和人文意蕴。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有利于身心健康,塑造文明、健康、完美、和谐的人生。这是文化产品社会属性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体现。

其次,只有通过消费者积极参与,文化产品丰富多彩、蕴藉深厚的内容才能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效益。按照马克思主义生产与消费理论,生产制约和影响消费,消费也制约和影响生产。只有消费者具有消费文化产品的需要和消费能力并进行消费时,文化产品才能实现其社会效益。文化产品消费能力包括两个要素:一是消费者主体的文化程度、美学素养、兴趣爱好等主观因素;二是消费者经济消费能力。由于养老保险和高房价等因素的存在,我国居民受到经济收入不足的严重制约,必然制约和影响文化产品社会属性向社会效益的转化。

从价值论哲学角度来看,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只具有潜在的价值,只有消费者对文化产品消费以后,才能转化为具体的社会效益。因此,消费者素养高低、兴趣爱好、经济能力等因素,都直接影响文化产品的消费数量、消费质量和消费程度,因而也都不同程度制约和影响文化产品社会属性的实现。

(二)判断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指标体系

从文化产业的消费来看,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可以通过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具体消费体现出来。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可以用真善美来概括,围绕真善美的有机统一,我们可以建构判断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指标体系。

1.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真。判断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第一个指标就是看文化产品所蕴含的真。文化产品所蕴含的真,要求文化产品能够反映和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确反映人生的本质,能够从系统论和整体性角度出发,正确反映事物本来面貌,既見树木,更要见森林。

2.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善。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善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所蕴含的内容具有“精神食粮”的内涵。我们在把握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善时,应该注意如下几点:第一,这里所说的善是广义的,在文化多样化的前提下,凡是能够彰显人性的尊严、自由、公正、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产品,都是善的,既要求文化产品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先进性,又能够反映人类价值的共同性,因为只有先进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濡化世界,成为推进世界文明、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有机因子。第二,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善还应该体现国家“十三五”规划关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应该为凝聚民族智慧,激励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特有的积极作用。第三,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善还应该彰显对消费者人生的有益性,即凡是能够为消费者悦情、悦神,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的文化产品,都是善的,都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另外,许多有利于消费者身心愉悦的游戏娱乐产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都具有善的意蕴。

3.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美。文化产业中的许多文化产品具有丰富的审美属性,体现出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美。文化产品内容具有文化意蕴、美的内涵和美的外在显现,才能吸引消费者。一方面,文化产品应该倡导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彰显审美理想,引领消费者在文化消费中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文化产品总是具有特定的感性形式,体现出各具特色的形式美。

我们用真善美三个维度来判断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建构判断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指标体系,客观上符合哲学的基本原理,即文化产业应该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和谐统一。所谓合规律性,就是要求文化产品要具有真的维度;所谓合目的性,就是要求文化产品具有善和美的维度。这里所说的目的,是指文化产品要符合人类主观的目的,即符合人类向善与审美的需要。实际上,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我们人类宏观上一切社会实践应该具有的三个维度,如果说一般实践活动较多地体现出求真与向善的统一,而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一般实践活动正在逐渐走向求真、向善与审美的统一,而文化产业本身就应该体现出真善美三者的有机统一。因此,建构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指标体系,应该围绕真善美三个维度,可以在这三个维度下细化多项具体指标。其中,无论什么指标,都只有得到消费者认同,才能确认文化产品价值;没有文化消费,就没有评判文化产品的发言权。

(三)实现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途径

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涉及文化产品的创造者、文化产品消费者、消费渠道和文化产品特殊的艺术魅力四个方面。

1.提高文化创意者的创意水平和文化企业的创造能力。从文化产品创造者来看,只有提高文化创意者的创意水平和文化企业的创造能力,才能创造出合格乃至优秀的文化产品。生产者如果能生产出优秀产品,就非常有利于产品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喜爱。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步履维艰,关键是我们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人才。

2.提高文化产品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提高文化产品消费能力,需要提高消费者文化水平、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又要切实增加经济收入,逐步提高每个社会成员的文化消费能力。我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全方位提高文化消费者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文化消费取向。

3.畅通文化产品生产、传播与消费渠道。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需要提高文化创意者的创意水平和文化企业的创造能力,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消费能力,还要畅通文化产品生产、传播与消费渠道。文化产品由于其特殊性,特别是在出版物以及影视艺术创造等领域,一般都需要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查,才能走向消费市场。根据文化产品所特有的快速便捷和复制拷贝特性,为了简化文化产品的消费环节,文化产品消费可以采用传统的消费渠道,又可以采取简约化的现代消费渠道。这样文化企业既可以减少文化产品的流通环节和流通时间,又可以使消费者尽快享受到文化产品的魅力。

4.文化产品特殊的艺术魅力。实现文化产业社会属性还需要文化产品具有特殊魅力,要求文化产品寓真于乐,寓善于乐,寓教于乐,寓美于乐,美与乐(快乐之乐)相融相谐。寓真于乐,是指把文化产品求真的合规律性蕴含于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快乐体验之中;寓善于乐,是指把文化产品向善的合目的性蕴含于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快乐体验之中;寓教于乐,是指把文化产品的教化功能蕴含于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快乐体验之中,实际上也是一种寓善于乐;寓美于乐,是指把文化产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蕴含于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快乐体验之中。通过文化产品寓真于乐,寓善于乐,寓教于乐,寓美于乐,实现审美与快乐相融相谐。在“互联网+”、“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品更需要“审美+”,把审美元素融入于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特殊的艺术魅力,才能把文化产品社会属性转化为社会效益。

(四)实现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机制

社会属性是文化产品重要的属性,蕴含于文化产品之中,只能具有潜在的社会价值,要把文化产品中的社会属性转化为社会效益,还需要多方面的机制保障。

2.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为了促进文化产品社会属性向社会效益的转换,政府应该鼓励文化企业创新,注重文化产品的原创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统一,既要坚持个性化创作,体现先进文化的民族特色,又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不同需求;既要为广大消费者雪中送炭,注重文化产品的大众化,又要以先进的审美理想为导向,拥有国际眼光,促进文化产品锦上添花,让文化产业成为引领文化事业和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要的动力引擎。为此,我们需要激发消费者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和消费层次,从文化企业供给方出发,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文化元素的优化配置,扩大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评价机制。建立文化产业的评价机制,对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评价机制。所谓评价机制,是指评价文化产品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所需要的价值取向、评价主体、评价程序和评价标准等。

4.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发展文化产业,要注重文化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的和谐统一,只有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协同、互动中实现二者有机统一,才能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因此,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政府过去主要侧重于对文化产品本身的管理,在较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人才的管理与开发。这里所说的人才主要指两类:一是指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包括文化创意人才和具体从事文化产品的创造者;二是指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实际上,政府只有全面提升文化创意者和文化产品创造者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文化产品消费者的文化水平、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才能促进文化创意和文化产品的健康发展。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推论,文化创意者与文化产品的具体创造者是文化产品的“创造因”,直接决定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而文化产品消费者是决定和影响生产的市场力量,直接制约和影响文化创意设计和文化产品的创造。文化产业管理应该把重点放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包括文化创意设计与文化产品具体创造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全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这样就能够从“创造因”和产品最终的消费端,从根本上保障文化产品的质量。政府应该转变观念,把对文化产业的管理逐步转化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开发,或者变为开发式管理,而不是为管理而管理。从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管理机制角度来看,可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意能力的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第二,建设一支能够把文化创意转换为文化产品的具有精湛专业技术的人才队伍;第三,科学设置文化产业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第四,优化配置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队伍,要求熟悉文化和经济,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能够把握信息时代和审美时代“互联网+”、“文化+”和“审美+”视域下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走向。

基于上述分析,实现文化产业社会属性的机制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文化产业政策,但制定政策大多是对文化产业的“硬管理”,而不是弹性管理或者“软管理”。应该提升全社会文化消费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通过培育和激活社会健康、科学、文明、审美的消费需求,引领文化创意设计和文化产品创造者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全社会的文化消费的需要。从逻辑和实践两个角度来看,提高消费者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真正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文化创意者和文化产品的具体创造者本身也都是特定的文化消费者,而根据社会发展规律来看,人类的“需要”自古以来都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而健康、科学、文明、审美的消费需求,必然能够激发文化创意设计和创造者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

四、文化产业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

(一)文化产业经济属性为文化产业社会属性转化为社会效益提供经济基础

文化产业经济属性是其基本属性。作为经济形态的文化产业只有盈利,获得经济效益,才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文化产业如果不盈利,企业家就没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也不可能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承认并重视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这并不是唯经济论,而是恰恰抓住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形态的本质属性,我们甚至可以说,把经济属性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是发展文化产业最主要的目的。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应该依存于文化产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文明、科学、先进的文化内容,必须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化的外在形式。社会消费的文化产品越多,越有利于把文化产业经济属性转化为企业经济效益;反过来,文化产业经济属性转化为经济效益越多,就越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文化产业社会属性是文化产业经济属性的前提和灵魂

文化产业社会属性是其经济属性的前提和灵魂,是文化产品质量和生命的关键。如前所述,文化产业经济属性不是体现在产品的物理属性或者实用价值,而是建立在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等主观层面需求上,文化产品蕴含健康、文明、科学、先进文化内容,才能为消费者提供精神食粮,所以,文化创意者和具体文化产品创造者,一开始就要考虑文化产品的文化属性,考虑如何把真善美的内容包蕴、凝定于特定具体的文化产品,为文化产品注入文化的灵魂、血液和风骨,这恰恰体现文化产品与一般商品的本质区别。

(三)文化产业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相互依存与相辅相成

文化产业的本质决定文化产业兼具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从政府角度来看,既然文化产业是一种经济业态,就应该把文化产业交给市场,相信和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因为市场本质上体现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供需关系,就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要和消费能力对文化企业的召唤,而政府的作用是为市场搭建平台,通过法规政策对文化产业因势利导和科学管理。从文化企业角度来看,可以把获得经济效益视为主要目的,因为如果没有经济属性转化为经济效益作保障,文化产业自身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企业家只有尊重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和文化本质,充分认识文化对于文化产品的灵魂作用,才能真正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内涵和特征,把握文化产品的艺术性、审美性、文化性、直观性、想象性、情感性和精神性特征,把文化产业视为通过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与消费文化有机统一的经济形态,正确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把握文化产业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相互依存与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真正促进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与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牟进]

On Economic and Social Attribute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XUE Yong-wu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P.R.China)

Cultural Industries is a kind of economic form which is an organic unity of the creation of culture, the dissemin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e. The economic attribut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not onl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economic activities, but als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creativity, fast convenience, replicated cop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igh-value addition and high-risk features.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clud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social ideology of cultural products such as politics, law, morality, art, philosophy, religion etc, also includes the human feelings such as human nature, freedom, ideals, reason, emotion, will, desires, tastes and psychology which reflect in cultural products. We should use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to determine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o construct the social attribute index system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o achieve the harmony of regularity and purpose. To realize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Cultural Industries, China needs to improve the creativity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ividuals and the creativity of cultural enterprises, enhance 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smooth the channels of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the cultural products need to have a special charm; We must have safe-guard mechanism, establish the talented persons mechanism, development mechanis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Industries; Economic Attribute; Social Attribute

2016-03-13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我省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使用研究”(15CRCJ03)。

薛永武,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266100)。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消费消费者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消费者网上购物六注意
系无理取闹?NO! 请为消费者擦干眼泪
日化品牌怎样才能吸引年轻消费者?
40年消费流变
知识付费消费者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新消费ABC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