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在重庆的三次演讲

2016-04-08 06:10丁英顺
志苑 2016年1期
关键词:川军江津陈独秀

·丁英顺/文



陈独秀在重庆的三次演讲

·丁英顺/文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从青年时代在安庆藏书楼发出“安徽革命第一声”,到晚年在重庆江津聚奎中学作最后的抗战演说,陈独秀一生的演讲足迹遍及安庆、北京、武汉、上海、广州和重庆等各大城市,深刻影响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界。七七事变,抗战兵兴,国共两党共赴国难,身陷5年囹圄的陈独秀自南京老虎桥监狱出狱后,沿长江溯流而上,西迁重庆,寓居江津石墙院。在战时首都重庆,陈独秀度过了人生最后的4年时光,留下了三次脍炙人口的著名演讲,为抗战发出了最后的呐喊。

中央广播电台:抗战中川军之责任

1938年7月2日,武汉会战爆发之际,陈独秀携妻子潘兰珍自武汉坐轮船溯江进入夔门第一次来到重庆。身负盛名的陈独秀迁至山城10天后,即1938年7 月14日就应邀前往上清寺的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作入渝后的第一次抗战演讲。

在这次题为《抗战中川军之责任》的演讲中,陈独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演说天赋,慷慨激昂,滔滔不绝。在具体分析了敌我形势后,他抛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敌人利在速战速决,我们利在延长战争;战争愈延长,我们固然愈加破产,敌人也愈加困难”。这一观点与同一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在长江南北两岸和敌人血战和防守”的川军,陈独秀在演讲中更是给以极大的信任和激励,称“最后的长城,乃是我们四川的大批生力军”。高呼“川军是我们国家民族的最后长城。这便是抗战中川军的责任,也就是川军在历史上不朽的荣誉。”即便“万一不幸,武汉失守,在经济上、文化上,也只有四川能够领导云、贵做复兴中国的安哥拉”(所谓安哥拉即英语中的Angel,指“天使、拯救者”),末了,他还诚恳地劝告四川的同胞们,“为了要加强劳动力和战斗力,以尽目前和将来的责任”,首要大事就是禁绝鸦片烟!

时值中国抗战一周年之际,侵华日寇步步紧逼,东北、华北、北京、上海、南京等大片华夏疆土不断沦陷,中国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下辗转生存,艰难度日。此时武汉会战即将爆发,抗战形势岌岌可危,很多民众对中国的抗战前途感到迷惘甚至绝望。陈独秀的这番演讲,正确分析了当前的抗战形势,突出了四川大后方和川军的贡献和责任,提振了战时民众的抗战意志和信心。

民生公司:资本主义在中国

陈独秀在重庆的首次演讲获得很大反响,两天后即1938年7 月16日,陈独秀又马不停蹄受邀在民生公司发表了主题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演讲。

在演讲中,陈独秀对抗战形势下的中国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他批驳了当时社会上关于中国社会“还是封建或半封建”的提法,非常超前的认识到“观察各国的经济,要估计是那一种经济成分属领导地位,来确定它是那一种社会,没有什么一半一半”,而中国“当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属领导地位”。但同时又强调“中国此时还是一个初期资本主义的国家,这就是资本主义在中国,还有大有发展之余地”。而“在目前,过渡时期,我们宁可忍受资本主义的罪恶,来代替封建军阀的罪恶”。“社会主义在中国,无论在经济上(工业不发达)和政治上(没有相当力量的工业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都未成熟。”

最后,他得出了结论“中国目前的问题,不是什么‘社会主义,或是资本主义?,”而是“本国的资本主义,或外国资本主义的殖民地。”

陈独秀针对中国经济的这篇演讲,论述精辟,观点新颖而富有吸引力,强调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增强中国进行持久抗战的经济实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江津聚奎中学:劝学与抗战

1938年8月,冒着炎炎酷暑,陈独秀与潘兰珍搭乘小客轮逆流而上,迁居江津,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1940年10月2日,江津聚奎中学举行建校60周年校庆和江津名贤、该校校董邓蟾秋70大寿庆典。陈独秀应邓蟾秋和聚奎中学校长周光午之邀,在号称可容纳1500人的“川东第一大礼堂”——“鹤年堂”为全校师生作了一次精彩的报告。该礼堂于1929年修建,占地100平方米,形式仿造罗马歌剧院,结构则模仿重庆的大剧院,校董邓蟾秋个人捐资10000多银元,所以又名“鹤年堂”(邓蟾秋,字鹤年)。

当陈独秀在校长周光午的陪同下步入鹤年堂时,全校师生见到这位当年曾风靡一时的北大文科学长、五四运动中如雷贯耳的大学者、大名人竟然来到江津的偏僻山村学校,都十分好奇,纷纷起立,鼓掌欢迎。周校长主持说:“陈先生是教育前辈,今天来到聚中是大家的荣幸。”

时已10月,黑石山吹拂着初秋的凉意。陈独秀则穿上许久未穿的蓝布长衫,外套马褂,脚蹬布鞋。尽管体形清矍,两眼却十分有神,下巴还留有几根山羊胡子,不失一位书斋老先生的风骨。陈独秀在周校长介绍完毕后,即倒背着双手,步履从容,慢条斯理讲了起来。

陈独秀

他先从古人匡衡凿壁偷光谈起,引经据典,慈祥平和,劝在场的青年学生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国家民族争做贡献。随后联系到当前的抗战形势,他激动地讲到,日本侵略者要独占中国,“一个民族落后分裂,就会遭到外来的入侵,东洋鬼子之所以敢打中国,就是在于中国科技落后,军阀割据,人心不团结。现在,只要我们中华民族一致对外,无论战争多么残酷,遭受多么大的牺牲和损失,我们都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鸦雀无声。有时因为他的安庆方言很重,引起大家的哄堂大笑,增加了会场的活跃气氛。

演讲大约持续了40分钟。演讲完毕后,全体师生起立,掌声雷动。周光午校长上台对陈言道:“听先生讲话,如诉家常。像是一位老私塾先生,平易近人,不像大政治家满口大道理。”陈笑答:“我本来就很普通,现在想当一个私塾先生,只怕还没有人要呢。”周亦笑说“先生客气。”

随后在邓蟾秋70大寿的寿宴上,陈独秀由衷地对邓蟾秋赞叹道:“一个人聚财不难,疏财实难。像蟾秋60万家财,就以15万赠聚奎(中学),5万办图书馆……真不易矣!”宴毕,他激情挥毫写下了“大德必寿”“寿考作仁”赠与邓蟾秋。后来,聚奎中学内盖了座碑亭,将陈独秀的这8个大字刻在碑亭的石碑上,万古流芳,昭示后人。据记载,陈独秀在江津聚奎中学的这次演讲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演讲。

纵观陈独秀的一生,虽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却始终是一个爱国者、民主派和思想家。在风雨如磐的烽火年代,陈独秀刚刚挣脱了铁牢束缚就迅速投入了滚滚的抗日洪流,积极为抗战摇旗呐喊。他在重庆的三次演讲,充分流露出他对国家、民族炽热的爱,奏响了全民族同仇敌忾的抗日协奏曲。

(题图/陈独秀在江津故居——石墙院)

猜你喜欢
川军江津陈独秀
江津区科协全新打造《科普江津》栏目
一山一水皆诗情——重庆市江津区蔡家真开展诗教工作纪实
三峡库区县域土地生态红线划定研究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内文第 52 ~ 58 页)图版
从川军看黔军的发展
江津区经信委关工委的爱心篮球板让山区孩子更快乐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川军将士抗日出征歌
为何是川军?
壮士山川一段悲壮历史的再现(上篇)
——记中国共产党在川军出川抗日中的积极作用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