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下佛教美术创作的衰落

2016-04-08 18:09韩少玄
中国书画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明史佛教信仰

◇韩少玄

试析当下佛教美术创作的衰落

◇韩少玄

佛教美术在当下时代的衰落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情,事实上,这种衰落的迹象在宋元就已经略显端倪。佛教美术创作在魏晋南北朝、隋唐达到它的辉煌顶点,大多数彪炳史册的佛教美术杰作都是在那个时代被创作出来的。之后,佛教美术的创作便一直处于衰落之势,这种衰落一方面表现在它的不可避免地走向世俗化,另一方面表现在它所遭受到的文人艺术创作的冲击(当然这也可以被认定为是一种转化或者转型)。

时至当下,似乎传统意义上的佛教美术创作很难再现昔日的辉煌。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以佛教文化为题材的美术创作的荡然无存,我们还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古代佛教美术(如建筑、雕塑)的复原重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佛教题材的美术创作也经常见诸各式各样的展厅与画廊。但无论是以传统为粉本的复原还是基于当下人审美观念的创作,却难以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佛教美术作品相媲美,这倒是为大多数研究者和创作所公认的。

衰落的事实不难觉察,况且由创始到辉煌再到衰落也是世间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的必然宿命。但是作为佛教美术的关注者的认识却不能够在此止步。至少,我们要回答,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它的衰落?或者说,除却抽象的历史必然性,有没有可以被认识的导致佛教美术在宋元以至当下的衰落比较具体的因子?

关于佛教美术衰落的讨论,无疑是一个极其庞大而沉重的课题,任何一个细节的讨论都难免关涉到宏大的时空背景,这当然不是一篇短文所能解决的问题。在这里,仅就当下美术创作相对于晋唐美术的衰落大略谈一点看法。从根本上说,我想导致衰落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两点:其一,信仰的沉沦;其二,技法的失传。

一般学者都认为,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如果说,这里是以西方基督教国家或其他宗教国家作为参照的话,其论断是可以成立的,因为从宏观上讲,长期以来我们这个民族确乎没有一个类似的被信仰的宗教对象。但是,如果从一个比较具体的时代、一个比较具体的群体来讲,又总会有那样一些时代、那样一些人的所作所为让我们很难否认他们信仰的虔诚。在中国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我们在魏晋南北朝可以看到,在隋唐也可以看到,确切地说,这一切都与佛教的传入有着莫大关系。比如玄奘,以一己之力西行取经,堪称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那种执着、那种坚忍、那种决绝,难道就不是信仰?我想不会有人否认。如玄奘一样,那些默默无闻的摩崖石窟的雕凿者、寺院壁画的描绘者,如内心深处没有对终极意义上佛的信仰,很难想象那些恢弘庄严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应该说,信仰源于个人、源于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与追寻,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这个民族在某一时、某一刻有过信仰,只是我们的文化关注过它的存在。从玄奘之后,从那些创造了佛教美术辉煌的匠人之后,信仰沦落了,不再有对佛的虔诚代之以对佛的祈求,不再有对终极价值的思索代之以对现实利益的无限热情,我们并不在乎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慈大悲,我们只在乎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我们的心灵终于经由天宇“尘埃落定”。如此一来,佛教美术的衰落势在必然。在佛家内部,宋元以来禅宗作为本土化的佛教崇尚“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视佛经大典为粪疴,更何论雕塑画像,在他们也只能用来劈之烤火了;在世俗大众,我们最常听到的是“我佛保佑,若能让我如何如何定再塑金身”,事实上,佛并不能给与他们所祈求的一切,大约再塑金身的发愿也只得付诸东流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美术的衰落,是由佛教内部和外部两种作用共同导致的后果,一个是取消了佛教美术存在的必要性,而另一个则给佛教美术支付了永远都无法支付的空头支票,而这种情形,一只沿传到当下。前面已经说到过,佛教美术创作在当下并不匮乏,相反还给人以繁荣的假象。只是遗憾的是,繁荣只是虚假的繁荣,繁荣的背后,依然没有对佛的虔诚和信仰。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报道,某地某地斥巨资复原或修建大型寺庙(包括雕塑佛像、绘制壁画等),不客气地说,这样的行为无一出于信仰,如果说他们意在借佛敛财倒还是可信的。另外,当下以佛教美术创作为生的艺术家也时时可见,只是他们所谓的创作,也无非源于名利二字,实于信仰无干。其实,也不仅仅是佛教,在尼采宣布上帝的死亡以后,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宗教美术同样一蹶不振,究其缘由,同样是信仰不再。宗教与艺术联姻,为人类文明史创造了不可逾越的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但是这一切,在当下也只能再现于我们的记忆与怀念之中了。当然,离开宗教、没有信仰的艺术依然可以前行,也依然可以再造辉煌,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李约瑟博士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史指出,中国之所以在近现代没有创造出如西方那般发达的科技文明,其根本原因之一即在于中国人往往把自己所掌握某种技术、方法视为珍宝,拒绝向他者传授。即是在当下,我们对某些行业所遵从的“传男不传女”的信条依然耳熟能详,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民族文化中很多高超的制作技艺无法公共化而只能在民间、在家族内部单线沿承。然而,这样的一种传承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出于种种原因的失传是在所难免的,很多历史上记载的器物制作等我们现在只闻其名难见其实,徒叹奈何!见之佛教美术,情形同样如是,我们当下所能见到的很多佛教美术经典作品,其制作工序、方法已经难见其究竟,这同样是导致佛教美术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一点也业已为佛教美术的研究者所觉察。由于缺乏对佛教美术创作的深入研究同时也由于相关资料的匮乏,此处不再展开。

面对佛教美术的衰落,心情无疑是沮丧的。那么,除了探讨其衰落的原因,我们是否还可以探讨一下佛教美术的复兴的可能?探讨是有必要的,只是准确地预料其前景同样是困难的。如果说,佛教美术的复兴尚有可能,我想首先应该是佛教的复兴。那么,面对当下时代的种种问题,佛教将有何作为?信仰在物质世界沉沦已久的世人,是否还有可能重塑对佛的虔诚?类似问题的解答与否便与佛教美术的能否复兴并成为了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艺术硕士)

责任编辑:刘光

猜你喜欢
文明史佛教信仰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佛教艺术
论信仰
《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
铁的信仰
如何从文明史角度讲授古代希腊文明
武士异化现象对中国体育的本体性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