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非遗”文化的电视传播研究
——以央视《乡土》栏目为例

2016-04-08 21:51吴灏鑫谭雁
文化与传播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乡土民间

吴灏鑫 谭雁

传统民间“非遗”文化的电视传播研究
——以央视《乡土》栏目为例

吴灏鑫 谭雁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逐渐消失,而且还被人们忽略。因此,当下迫切需要发挥电视媒介传播优势,加大对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和传承保护意识,使文化遗产知识和价值观尽快深入人心,努力建立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电视传播;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传统文化

一、传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建构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甚或就是民族精神家园本身。中华传统文化无疑也是中化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心灵皈依。[1]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2]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文化遗产容易受到破坏,容易被忽略、被边缘化,在经济发展的浪潮里,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个民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往往蕴藏着该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最古老的根,乡村民间艺术文化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它却是地方文明的标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文化基础。由于长期受农村落后文化的限制,散落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专业人员的发现和搜集整理,导致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处于口传心授,缺乏文字记载的状态,导致很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甚至绝迹的危险。

乡村地区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发源地,由于乡村落后条件的限制,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风俗习惯难以传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9年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倡导各成员国保护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在我国,许多民族、民间独有的文化习俗、传统工艺、节庆等逐渐消失,尤其是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掌握传统手艺的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人向往现代都市生活,导致技艺失传已成为早晚的事实。

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保护的主体,首先让人们有观念上的共识,加强人们保护的理念。当前最迫切的就是要利用有效的媒介手段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民间非物质文化的认知水平,形成保护观念。

二、电视媒介传播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优势

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当中,视觉感观是他们最希望获得信息的渠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视以视听兼备的优势成为当今时代的“传媒霸主”。传播学先驱H·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3]。电视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应发挥其声画合一、直观形象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公众普及有关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电视媒介独特的传播优点

1.真实可靠,现场感强。电视媒介视听合一,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激发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电视媒介具有文字符号不具有的直观性,超越文字语言真实直观地记录文化,能够把文化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接受的信息更准确,感受更真切。

2.内容广泛,满足多层次需求。电视文化是一种通俗的大众文化,接受者很少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电视媒介拥有更广泛的受众。电视媒介传播的功能,满足人们文化娱乐和艺术欣赏的需要,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人们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中明确提出,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因此,在现代传播技术中,动用电视媒介手段,将散落在民间的濒危艺术、绝活、民俗、节庆和民间艺人等残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影像节目和音像制品的形式加以记录,传播到广大群众当中,使人们重视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动中,同时以电视手段录制这些文献资料,易于归类存档、建立影像资料库使珍贵的资料得以保存。

(二)以节目形式传播的合理性

电视传播的各种信息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人们的知识,电视媒介可以利用节目形式承载并传播相应的意识形态,向观众灌输具有一定价值倾向的思想观念。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施拉姆说过,所有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电视节目每天播放大量的节目,从一定意义上说,几乎都具有教育功能,各种文艺节目也寓教于乐,以节目的形式传播一定的意识形态,容易在观众意识里产生影响。电视节目的功能就是利用电视这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在无形中为社会成员传播知识、传播信息。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代表性项目的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电视作为一个娱乐休闲工具,以提供各类节目获得观众青睐。电视观众往往带着消遣娱乐、欣赏愉悦的心情收看电视节目,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教益。

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活的形态出现,一般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强调生动性。电视传媒以往都以各种新闻报道的形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活动,这种形式对受众而言,较枯燥乏味;也有专门的科教频道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但专业性太强不容易理解。因此,在给观众灌输有关保护文化遗产观念的过程中,电视更应该以一种轻松愉快的信息输出方式传播有关价值理念,形成固定收视群、收视习惯和影响力,因而使用固定的电视娱乐节目形式应当成为首选。

三、《乡土》:有效传播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土》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频道播出的唯一一档旅游类的文化节目,节目以纪录片的形式,分为《寻访》和《传人》两部分节目,立足传统民间文化。从开播时起,该栏目则根据国家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遗产国际公约》,内容涉及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和传统手工艺等。当下民俗文化越来越受重视,《乡土》正契合了这种形势,从文化的视角展现乡村的各类民间文化样式,展示民间艺人的绝活绝技以及他们鲜为人知的艺术人生,无形中传播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促进社会公众保护散落在我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以固定节目形式形成受众群

设置电视专栏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固定节目内容、播出时段吸引观众,破除陌生感,增强参与感,凝聚固定的受众群体。

1.独特的节目风格。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也是精英文化之根。《乡土》栏目文化气息浓厚且通俗易懂,总体风格生动、温暖、通俗、质朴,这让它拥有广泛、稳定的收视群体。《乡土》以纪录片的形式,走访乡间巷陌,通过编导的现场参与,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中带动观众的参与性。《乡土》现在已不仅仅是一档旅游文化节目,已经成为一个给公众提供民间传统文化欣赏的平台,可以说它是一支保护华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队。随着节目的播出,中国传统文化无形中在观众的心里扎下根,这对我国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大的影响。

2.稳定的播出时段。从2007年节目开播至今,每年约播出260期,周一至周五每天播出一期,周二至周六重播,每期都会呈现一处风俗习惯,娱乐性强,为了适应电视媒介家庭式收看节目的对象更方便、愉悦地接受文化信息,节目把首播时段设计在12:27之后和晚间23时重播,这个时段观众一般处于较休闲放松的状态,适合观众收看此类节目。

3.故事化的呈现方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是地方生活生存方式和文化个性的体现。《乡土》节目的拍摄制作主要以纪录片的形式,以每期讲一个故事的呈现方式,挖掘展现一方水土的民俗风情和各类民间文化样式,用现代传媒的理念支撑它,用艺术的眼光和手法制作它,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温热的乡土情怀沐浴每个观众的心田,巧妙地运用电视传播的手段传播中国鲜为人知的传统民间文化,使其深入观众的心里,在传播乡土文化的同时,无形中向社会和公众推广普及传统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

(二)聚焦乡土民间文化宝库

从《乡土》节目中播出的内容看,几乎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乡村民间文化。摄制组以一种接地气的清新风格,通过走访乡村小镇,收集反映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1.寻访民间文化起源。寻访部分,主要是探寻各类乡土文化的起源、发展过程,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并呈现它们在和谐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突出贡献,以此为契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讲述传奇人生。传人部分,用讲故事的手法,每期展示一个民间艺人的传奇故事,呈现他们的艺术作品,展现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唤醒并进一步激发受众对优秀的乡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发扬的热情,从而实现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的目标,促使公众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

几年来央视《乡土》栏目将民间文化融入到精彩的节目表演中,在无形中发挥其传承作用。摄制组曾到马山县加方乡专题录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扁担舞;摄制组也曾对莆田独特的端午民俗十分关注,并制作成端午节特别节目在端午节期间播出,莆田已有两项端午特色民俗“龙鼓诗”和闽台送王船习俗被列入非遗项目。我们熟悉的妈祖文化曾经也是传统的民间文化,只在东南沿海一带流行,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化组织通过决议,把妈祖信俗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几年内我国社会公众却很少关注。几年间,《乡土》栏目不断关注妈祖文化,有在妈祖农历3月23日诞辰中播放两期有关妈祖信俗的节目——《寻访海口妈祖信俗》、《龙岗妈祖春祭》,以及后来的《妈祖信众的海祭大典》,栏目不断借此机会宣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初,《乡土》栏目摄制组走进贵州屯堡,拍摄了《寻找屯堡里的宝贝》,屯堡文化已列入贵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其中包含的地戏已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乡土》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挖掘重要的民间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间接推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节目播出后,许多将近消失的民间手艺、风俗节庆重新得到人们的关注和支持,不仅促进了各地的旅游发展,还间接推动公众积极参与保护非文化遗产。总之,《乡土》将呈现给观众一个既有浓郁的文化气质又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空间,让观众深切领略祖国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之美。

结语

传统的民间非物质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应当抢在一种文化消失之前,把它记录下来,保存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紧迫而崇高的使命。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道远,现阶段高新技术发展迅速,我们应尽可能地利用影视手段拍摄制作真实、科学、动态的特点,立体地记录、保存、展示民间艺术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

[1] 兰文华.传统文化与信仰文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现代建构的双重文化进路.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71-72.

[2] 马奔腾.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0.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3.

G222.2

A

2016-06-11

吴灏鑫,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谭雁,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乡土民间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