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客运枢纽旅客换乘分担率模型

2016-04-09 01:50旷飞飞
山西青年 2016年1期

旷飞飞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甘肃 兰州 730299



新型城市客运枢纽旅客换乘分担率模型

旷飞飞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甘肃兰州730299

摘要:在新型综合运输体系构建与发展时期,综合客运枢纽是城市综合客运体系发展的切入点以及突破口。计算城市一体化运输体系各交通方式的换乘分担是能为大中型城市的综合客运枢纽站规划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对枢纽车站一体化、综合交通一体化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型客运枢纽站;一体化运输体系;分担率模型

新型的城市客运枢纽是大中型城市客运系统的中枢环节,是客流换乘、集散方面主要的场所,也是多种运输方式在交通网络中的交汇点。交汇各种多种交通方式可以保证民众出行、中转、换乘的顺利,能对所属以及辐射区域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高效的运转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大中型城市的客运交通系统,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交汇、配合以及功能的高效发挥,枢纽站的选址、规划和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到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客运的一体化和公交优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社会车辆作为补充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更会影响到民众出行的便捷、顺畅程度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水平质量的高低。合理、科学、高效的客运枢纽规划和设计理念是提高和改善所有城市客运效率以及城市综合交通运输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新型城市客运枢纽与传统客运枢纽的差异

主要在枢纽规模的确定方法,传统的方法一般会注重需求与供给方面的平衡分析。强调需求觉得这供给,但是往往忽视了供给也是可以决定需求。对于枢纽站规模的决策应该着重强调需求和供给的动态平衡的思路。传统的枢纽站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公交站点的设置混乱不合理以及用地分配不科学;2、车辆停泊空间不足;3、行人组织分流混乱,缺乏无障碍快速通道;4对于出租车以及私家车的管理混乱;5.缺乏一定的非机动车停车区域。

在客运枢纽的内部交通组织和设计方面,以往出现过的实际做法却忽视枢纽交通功能。新型枢纽应做到“不同性质和不同方向的交通流分开”。研究方面有:1.所以交通流流量、流向以及时间的分布;2.交通流的引导和及时干预;3.枢纽内各个功能模块的运营条件和交通特征的分析;4.枢纽内各个功能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5.枢纽内的交通瓶颈的分析预测以及突发事件下的灾害、堵塞的安全疏解。

二、模型建立

设出行者m的选择方案为集合Sm,如果方案i所获得效用为Uim,那么该出行者从Sm中选择方案j的条件为:

Ujm≥Uim,i≠i∈Sm

(1)

式中:Ujm、Uim分别为出行者m选择方案i、j所获得的效用。

根据随机效用理论,将效用函数:Ujm分为固定项:Vjm和概率项Qjm,并且假设这两部分呈线性关系:

Ujm=Vjm+Qjm

(2)

则出行者m选择方案j的概率Pjm为:

Pjm=Prob(Ujm≥Uim;i≠j,i∈Sm)=Prob(Vjm+Qjm≥Vim+Qim;i≠j,i∈Sm)

(3)

0≤Pjm≤1,∑Pjm

式中:Prob为概率函数。

由于出行者m选择方案j的条件为:

Ujm≥Uim,i≠j,i∈Sm即:Ujm≥max(Uim),i≠j,i∈Sm

所以:Pjm=Prob(Ujm≥max(Uim);i≠j,i∈Sm)=Prob[Vjm+Qjm≥max(Vim+Qim;i≠j,i∈Sm]

(4)

设概率项Qjm服从同一参数而且独立的二重指数分布时,设参数ηω的数值设为(0,1)。方案j的概率为:

Pjm=Prob(Ujm≥Uim;i≠j,i=1,2,3…,im)=Prob[Vjm+Qjm≥max(Vim+Qim);i≠j,i=1,2,3…,im]

(5)

若将Um定义为:

(6)

所以,根据logit分布的性质,有:

(7)

式(7)即为出行者m选择方案j的概率Pjm。

三、结论

通过建立的模型确定效用函数,建立选择方案集合,选择特性变量。引入效用函数后,两两交叉选择概率,最后两两交叉换乘模型的梯度向量和荷塞矩阵。新型枢纽站不仅仅只有完善的功能,更是涉及到庞大的系统工程,将会采用节能和环保措施,全方位的体现科技发展的成功,新型枢纽站的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今后的发展,趋向于

采用丰富的空间特定来适应多样的客流情况。以至于高架层可以预留商业专业夹层,中央大厅内可以预留展览空间,地面层可以利用高大的空间来预留商业方面的开发。通过合理选址规划,建立各种交通方式共用的立体综合性枢纽,高效、合理的流线规划设计,以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换乘”。同时,结合城市综合交通理念和人性化设计,对车站枢纽布局进行优化和枢纽换乘进行重点研究,是实现车站一体化运输体系,进而实现综合交通一体化的方法方向。也是新型客运枢纽相比较与传统客运枢纽站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魏华.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交通方式分担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2014,(2):94-98.

[2]贺东.城市一体化客运轨道交通运输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毛保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刘嘉宝.城市一体化运输体系交通方式换乘分担率模型[J].中国铁路,2015(10):32-33.

[5]张小辉.综合客运枢纽内涵及属性特征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1(04):78-82.

[6]张蕊.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出行方式分担模型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7]吴倩.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分担率模型分析[J].交通与安全,2009(11):52-54.

[8]袁长伟,陈荔,张景峰.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交通方式换乘分担率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67-69.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1-01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