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王室:从高贵冷艳到亲民偶像

2016-04-09 02:22田小雪
蓝盾 2016年1期
关键词:二世戴安娜查尔斯

田小雪

剑桥公爵夫人凯特,又一次成为意料之中的“头版女郎”。

2015年10月21日,身着红色礼裙,头戴Papyrus皇冠,洋溢着温婉笑容参加国宴的她,登上了几乎所有英国媒体的头版。嫁入王室后第一次参加国宴,媒体给了凯特高分。

本次在白金汉宫举办的国宴,是为迎接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办。当晚,凯特与习近平主席座位相邻。

为了体现对此次习近平访英的重视,英国王室几乎全员出动。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夫妇,到查尔斯王储夫妇,再到威廉王子夫妇,王室三代成员陆续在各项接待行程中亮相,陪同习近平出席活动。这在历年来实属罕见,被视为“最高规格”的接待。

作为英国这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象征,王室一直对外担当着形象代言人的角色。2011年威廉与凯特大婚后,2013年和2015年,伴随着两位“王室宝宝”——乔治王子和夏洛特公主陆续出生,由查尔斯和戴安娜的婚姻危机引发、已经纠缠了英国王室十几年的负面阴影悄然散去。

而女王“钦点”的一系列面向时代的改革措施,也让王室的形象逐渐从高高在上的“蓝血”变得愈发亲民。

叫伊丽莎白的“优雅女人”

“女王陛下!女王陛下!”年仅3岁的小女孩摇着手里的国旗,奶声奶气地兴奋大喊。她面前的泰晤士河中,刚刚驶过“查特维尔精神”号游船。将她扛在肩膀上的父亲,已然激动到面红耳赤。

这是2012年6月3日,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庆典的第二天。

作为此次庆典的“重头戏”,当天下午2时40分开始,女王与王夫菲利普亲王及王室成员乘坐“查特维尔精神”号,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千艘游船一起,组成一支超过11公里的船队,由巴特西桥出发,前往终点塔桥。

每当游船行驶一段时间,伊丽莎白二世都会轻摆右手,向岸上的游客微笑致意,目光所及之处,无不爆发热烈的欢呼声——她作为英国君主的威望,在这一天达到了顶峰。据伦敦一家调查公司的数据,超过80%的英国民众对此次庆典活动表示欢迎。

在此一个月前,英国中间偏左派报纸《卫报》的一次读者调查中,对“如果没有了王室,英国是不是会变得更好”这一问题,69%的参与者选择了“不会”。

因为王室的门面、英国的君主,是这个叫做伊丽莎白的“优雅女人”。

1952年2月5日,当伊丽莎白公主变成女王时,彼时的英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日不落帝国。经济低迷挥之不去,民众士气低沉,亚非拉去殖民化潮流的兴起……一个又一个挑战摆在这位年轻的君主面前。在这样一个时刻,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礼对英国民众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分寸很难拿捏。既要让英国人对历史荣光的延续重树信心,又要有足以为盼的现在与未来,让他们觉得不会“躺在祖先的坟墓里”。

对实现这种棘手的平衡,伊丽莎白二世有着敏锐的直觉和坚持的决心。她以“强硬的态度”说服了主持加冕仪式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和时任首相丘吉尔,让BBC的摄像机架进了威斯敏斯特教堂。

1953年6月2日,6匹灰色骏马拉着为乔治三世1761年加冕礼制作的黄金马车,从白金汉宫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之后是3个小时的加冕仪式,接着是加冕游行。

2000多万英国人通过电视直播观看了这场加冕盛典。也是在这一年,英国多卖出了50万台电视机,为低迷的经济形势注入一剂强心针。

除了电视直播,实时的广播信号也传到了无数欧洲人的耳中,摄像机录下的画面通过飞机迅速送到加拿大,之后又让无数美国观众看到了这一幕。

这场盛典带给英国人的绝非一日的放纵与狂欢,更让普通民众感受到了作为一个英国人的自豪和快乐。

一次“错误的革新”

“英国战后复兴的典范”,是路透社对伊丽莎白二世的评价。

基于英国的宪政制度,登基后,她并不怎么插手具体政府事务,虽然首相会定期向其汇报,但她只是象征性地批准政府决定,并不会过问细节。从丘吉尔到卡梅伦,几乎每一位首相都对女王给予高度评价。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曾称,伊丽莎白二世是“不安全的世界中一个代表团结的符号”。

在这个一直有废除君主立宪制呼声的国家,伊丽莎白二世小心谨慎地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谨言慎行之余,这位年轻的君主,也在尝试着打破一些传统。

登基后不久,她和菲利普亲王就在白金汉宫首次举行小型的非正式午餐聚会,招待民间人士。到了1962年,在她的指导下,白金汉宫专门开辟了一个新的展厅,用于展示王室的收藏。这是白金汉宫有史以来第一次向普通民众开放。

1969年,英国王室还制作了第一部关于王室生活的纪录片《王室家庭》,相继由BBC和电视一台(Radio 1)播出。据路透社报道,为了制作这部纪录片,摄像机跟拍了女王整整一年。

其中的一个经典段落,呈现的是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查尔斯王子、安妮公主围坐在一起享用早餐。数量颇多的玻璃杯、骨瓷杯被放置在餐桌中央,每一个坐在餐桌旁的人,都衣着正式,并一丝不苟地维持着餐桌礼仪。他们讨论的话题,也颇具贵族气质——多年前,一位权贵在维多利亚女王面前跌倒的轶事。

这一片段播出后,曾有评论称,普通人的生活绝不是如此。时任BBC负责人大卫·艾登堡爵士甚至告诉该片制片人理查德·考斯顿,这部影片是在“摧毁君主制”。

播出后不久,《王室家庭》就消失在公众视野,一名王室传记作家称,女王对同意参加此次纪录片的拍摄非常后悔,认为这是一场“错误的革新”。

直到现在,这部纪录片都算得上对伊丽莎白二世私生活“最大范围的公开”——四分之三的英国民众观看了这部纪录片。“(王室)很快从这种‘我们只是一个普通家族的展现方式中倒退了回去。”英联邦研究中心主任、曾著有《王室与帝国终结》一书的历史学家菲利普·墨菲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

早在1957年,伊丽莎白二世就在一次演讲中表示,“对你们而言,我显得有些遥不可及,这是难以避免的。”若是搜索公开资料,她从未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人们对于其观点和性格的洞察,只能来源于她在公众面前的微笑和挥手,或是与她接触过的人的片言只句。

“即使一直身处在聚光灯下,依旧没有人能轻易猜透她的心思。”墨菲说。

她“教”英国人拥抱

从1952年开始的近30年间,在伊丽莎白二世这个“大家长”的带领下,王室的一言一行似乎正契合了英国学者沃尔特·白芝浩的一个观点:“王室的神秘感就是它的生命,我们绝对不能让阳光驱散那种魅力。”直到1981年,戴安娜嫁给查尔斯王储。

在那场世纪婚礼之后,英国民众记住了这个拥有羞涩笑容的王妃。而在美貌之外,她独特的亲和力,开始为循规蹈矩的王室带去清新的气象。

在慈善事业上,戴安娜甚至创造了难以逾越的先例——200多个慈善机构的负责人,并非挂名,事必躬亲。她关心所有的病患,每当与之碰面,都会先来一个热情的拥抱,不论对方是癌症患者、麻风病人、烧伤患者或是艾滋病人。她也会搂着受性虐待的儿童泣不成声。利用自身的高知名度,她一直在为相关的慈善组织进行宣传和筹款,使一些不发达地区民众的生活得到些许改善。

这让英国民众对王室的印象大为改观,王室此前表现出的神秘与疏离,在戴安娜的潜移默化之下,似乎正在悄然改变。

彼时,赞颂戴安娜的英国人说,是她改变了英国人的性格习惯。英国人一向喜欢隐藏感情,但因为戴安娜,英国人不再羞于寻求精神和情感上的援助,开始习惯身体接触。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戴安娜俨然超越了伊丽莎白二世,成为知名度、影响力最高的“王室偶像”——摄影师喜欢捕捉她的微笑,报纸上都是她的报道,她的每一次穿着,每一件配饰都让其粉丝疯狂,以至于只要是戴安娜的周边小商品,或是衣服配饰的同款,粉丝们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

相较于这股“戴安娜热”,英国民众对于伊丽莎白二世领衔的“老”王室成员的不满,却在逐渐累积。

人们常拿来作对比的一件事是伊丽莎白二世对“洛克比空难”的处理。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一架飞机遭遇恐怖袭击,在英国小镇洛克比上空爆炸解体。巨大的火球从天而降,砸在了洛克比的谢伍德新月广场上,航班上25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幸存,地面上11名居民死于非命。“9·11”之前,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恐怖袭击。

空难发生后,专栏作家简·鲁克在《每日快报》上撰文称“心碎的英国人看着电视,希望看到同样心碎的女王”。然而,女王这次令民众失望了。

之后,伴随着戴安娜越来越“高调”,“女王不满意戴安娜抛头露面”的流言传开来,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媒体陆续披露了查尔斯与戴安娜的不和、与卡米拉的婚外情,掩盖王室内部矛盾和不堪的温情帷幕被彻底撕开。

此后,伊丽莎白二世子女的婚姻问题,不断见诸报端。1992年,更成为王室的“灾难之年”:

温莎城堡在一场火灾中部分受损,王室要求政府承担温莎城堡的修缮费用,引来公众一片愤怒。

伊丽莎白二世四个子女中,有三个发生了婚变。

安德鲁王子的妻子萨拉·弗格森在丈夫服役期间被拍到与美国富商的无上装照片,两人就此分居。安妮公主则在婚后与女王的前侍从武官发生了私情,也在当年4月正式离婚,并在几个月后,迅速与武官成婚。

但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查尔斯王储与戴安娜分居。

当戴安娜对记者说出那句著名的“我们的婚姻里有三个人,太挤”之后,几乎全世界都知道了曾经的童话故事早已成为一出狗血剧。

查尔斯的木讷和笨拙让充当审判官的媒体和民众对他批判起来更加不留情面,戴安娜在采访中无奈的冷笑,更让英国民众同情心泛滥。

超过一半的英国人

想废除君主制

这份同情和怜惜在沉默中酝酿、发酵,在1997年终于爆发,成为一场关于王室存废大讨论的催化剂。

1997年8月31日,为躲避狗仔队的追逐,戴安娜在法国巴黎因车祸身亡。一时间,悲伤席卷了整个大不列颠。

此时,伊丽莎白二世和包括查尔斯王储、威廉王子、哈里王子在内的王室成员,正远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的行宫。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室发表了两份简短的声明,但没有一份声明是以个人名义发布,声明中没有向戴安娜致以个人哀悼,白金汉宫也迟迟没有降半旗致哀。毕竟,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储已经离婚,她已不再是王室成员。

对任何事保持冷静并坚持这一理念,是王室一直以来的行事规则,也是伊丽莎白二世从小就接受的教育。然而,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已经深入其骨髓的风格,在民众看来却是一种“冷漠”的表现。

“王室家族(的表现)集中体现了他们‘僵硬的上嘴唇的哲学理念。面对危机时,他们也许会认为,这种坚定不移的决心是好事。但在这场危机中,这行不通。”史蒂夫·休利特说。2015年1月,他制作的以戴安娜去世后王室如何恢复形象为主题的纪录片《光复王室》在BBC播出。

当时,愤怒开始蔓延,民众对戴安娜之死的悲痛,转化成了对王室的失望。“是王室杀死了戴安娜。”街边巷口的媒体摄像机前,时不时蹦出几个人,咬牙切齿地喊道。更有人再度谈起查尔斯与戴安娜的婚变种种。

这些负面情绪让时任首相布莱尔坐立不安。电视上开始出现关于君主制存在合理与否的激烈辩论,支持女王退位的英国人增加了一倍,达到53%。

专栏作家托恩比在《独立报》上更是直接呼吁查尔斯放弃王位继承权,并建议英国在女王逝世之后结束君主制度。

另据英国一家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当时,支持英国王室继续存在的人数,仅占调查人数的48%。这是1993至2006年间,该机构针对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调查,王室支持率仅有的两次跌出70%中的一次。另一次,是2005年,查尔斯与卡米拉结婚。

尽管布莱尔觉得“女王对我这个左派领袖不热情,看上去还挺高傲的”,但他还是试图劝说伊丽莎白二世回伦敦。

正是布莱尔的建议,影响了王室之后的一系列举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王室在此次事件中继续滑入深渊。

戴安娜去世两天后,伊丽莎白二世终于回到伦敦。在葬礼的前一天,她公开露面,对戴安娜之死表达了哀悼。其中的一句话,缓解了民众的愤怒:“现在,我是以一位祖母的身份对你们讲话,下面所说的,都是我的肺腑之言……”“以祖母的身份”讲话,正是时任首相新闻主任坎贝尔及其他幕僚让布莱尔对王室提出的建议,这让女王显得有“人味”。

“(女王)演讲后,我从白金汉宫走回唐宁街的路上,能感受到,民众的情绪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坎贝尔在《光复王室》中说。

葬礼当天,当戴安娜的灵柩经过白金汉宫时,伊丽莎白二世更鞠躬致哀。这一难得的情感表露为她赢得了民众的原谅。

据布莱尔回忆,此后,他曾与伊丽莎白二世约谈过一次。在这次历时4个小时的会面中,布莱尔告诉伊丽莎白二世,虽然英国人仍然愿意将君主政体作为一种传统保留下来,但它必须朝着现代化的方向改变。

“共和主义者都会投票给她”

第一件事,就是王室成员需要为私人收入上缴个人所得税。自那之后的每一年,查尔斯拥有经营权的“康沃尔公爵领地”都需要在结算上一年度的经营收入后,填报税单。

同样在1998年,伊丽莎白二世宣布取消所有商店的特许供应,王室采购商品“此后不再享有特权”。“王室特供”来源于11世纪。那时,英国王室精心挑选“信誉卓著”的商店,订购专门商品并授权打上皇家标记。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种拥有“特供商品”的店铺,已经多达一千余家,从鲜花到油画笔,都有固定商店“特供”。

接下来,是削减王室开支。1997年,伊丽莎白二世停掉了耗资庞大的豪华专列和皇家游艇,并缩减公务支出,公开财政报表。据《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政府2010年支付给王室的费用约为790万英镑,这个费用,是1990年的四分之一。

2010年,《每日邮报》报道称,伊丽莎白二世准备精简王室成员,除了她与菲利普亲王、查尔斯王储夫妇,以及威廉王子夫妇、哈里王子,其余王室成员都将被打入“体制外”,令其“自谋生路”。

此后,其余王室成员的保卫等级已经全部降级,除却公开的王室活动,他们在其余的日常生活中,将不再配置保镖。这一举措,每一年为纳税人省下了25万英镑。

王室更开始将每年的开支账单晒到官方网站上,详细到每一次乘机旅行的费用,供纳税人查阅监督。

一位白金汉宫内部人士将伊丽莎白二世的变革视作一次追求“轻微的变化”的行动,“现代化,但是不冲淡王室的风貌”。

为了改变“维持优雅”而给外界带来的“严肃、保守”的外在形象,伊丽莎白二世开始在公众场合尝试表现出更多的情绪。人们看到她微笑、也看到她在悼念“9·11”事件死难者时流泪。她开始在公众面前表达对威廉王子等孙辈的爱护。为了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她还接见了当红的美国流行歌手Lady Gaga。

对于社交网络的应用,伊丽莎白二世自然也没有落下。2007年,当YouTube网站上出现英国王室频道时,“2.0版英帝国”迅速征服了各大社交网站。在Facebook和Twitter上,英国王室分别有超过500万支持者和140万关注者。

最精彩的一次亮相,莫过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

开幕式当晚,女王在“007”特工邦德的陪伴下,乘坐一架直升机飞过沉浸在欢呼之中的伦敦,当直升机到达奥运主会场时,看起来像是86岁的女王身背英国国旗图案的降落伞,从直升机上一跃而下,虽然这个动作由替身完成,但之前的影片以及最后的亮相,依旧“秒杀”了所有观众。

“女王在开幕式上的表演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是一种非常正确的做法,”曾在戴安娜去世后担任伊丽莎白二世公馆秘书的西蒙·刘易斯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这一登场方式颇受好评,同时也符合时代潮流,是长年深思熟虑的结果,女王在制定好的道路上,迈开了几小步。”

2012年5月,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庆典前夕,一项民调显示,85%的人因女王支持君主制继续存在。

当然,反对君主制的共和主义者一直都存在着。就在这次庆典上,由“共和主义运动”组织发起的游行在伦敦塔桥上演,要求废除君主制,实现共和制。这也是共和主义支持者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游行。

尽管如此,伊丽莎白二世几乎已不可撼动。《Monocle》杂志一度在文章中称,如果可以选举国家元首,那“共和主义者都会投票给她”。

“第三代旋风”

“如果要想让王室童话百世流芳,就必须克服众多挑战。”美国《华尔街日报》曾评价称,英国王室仍保留着能随时陷入丑闻的“本事”。

比如安德鲁王子。他婚前就曾与多名女明星来往甚密,被英国小报称为“好色安迪”,也常因各种性丑闻让女王恼怒。2001年,他担任英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特使之后,时而因为履行公职时铺张奢华的生活,或是在交际场合的粗鲁举止受到媒体批评。而曾在白金汉宫款待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则令其成为媒体讨伐的对象。

对于安德鲁频繁惹事的本领,英国王室不再同以前一样保持沉默,而是会在事件发生后公开回应。此后,更是让安德鲁卸下特使一职,令其专心履行王室义务。

同样的做法,还发生在哈里身上。对这个吸食大麻、在化装舞会上穿纳粹军装、被曝出全裸照片的王子,王室的做法,是将他带去非洲,让其与当地人生活一段时间,此后,更是令其遵从王室传统到军队服役,一度远赴阿富汗前线。时不时对媒体主动放出哈里王子从一个惹事的坏小子“改邪归正”的风向。

“王室从企业和明星形象制作人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更为缜密地打造自身未来的命运。”《华尔街日报》评论王室公关手段的日益成熟。

正如在哈里身上的做法,王室成员已然学会了如何在维护自身隐私的同时,满足媒体无尽的好奇心。王室新闻官詹姆斯·罗斯科接受法国《观点》记者采访时称,以女王为首,王室成员常常通过王室官方Twitter公布相关信息,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距离感,也让各大媒体及时获得信息。

从完全躲避媒体的采访和摄影,到主动邀请媒体记者出席相关活动,转变最为明显的,莫过于曾对媒体“深恶痛绝”的威廉王子。

比起他的父亲,他足够冷静,比起他桀骜不驯的弟弟,他足够沉稳。

2000年,当年还在上大学的威廉和媒体达成一个协议,只要媒体不跟拍他,他会时不时向媒体提供公开采访和拍照的机会。而遇见凯特之后,他更是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心爱的人,免遭母亲戴安娜那样聚光灯下的悲剧命运。2004年4月,《太阳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张威廉与凯特在瑞士一起滑雪的照片,令其恋情曝光。在这之后,查尔斯的发言人发布声明称,从此禁止《太阳报》记者再为威廉和哈里王子拍照。

也是与媒体在较量和合作中一起前行,威廉在2011年终于迎来与凯特的婚礼。这场21世纪的“世纪婚礼”举行时,人们对英国王室的拥护再次达到顶峰。

2011年4月,英国《卫报》随机调查了1003名英国成年公民,结果显示,67%受调查者认为实行君主立宪使得英国在全世界受到尊重。九成公民认为,英国十年之内都需要君主;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君主这一角色有必要延续50年。

而在1997年,同样问题的调查中,相信英国王室仍能维持100年的人,比例不到20%;再坚持50年,也不到50%的支持率。

作为戴安娜之后的又一位“王室偶像”,凯特的言行举止,正成为英国民众新一轮的追逐典范。有时她只是穿着一身当季很普通的服装,也很快会引发粉丝们在商场购买同款的热潮,与其相关的商品存货会在短时间内售空。

实际上,自2010年宣布与威廉王子订婚,“凯特旋风”的价值就从来没有被低估过。据美国《新闻周刊》评估,凯特这一标签在英国时尚行业的品牌价值高达10亿英镑。

2014年,在威廉和凯特带着儿子乔治小王子第一次公开到访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过程中,还刮起了“乔治风”,而且这势头不逊于“凯特风”。乔治小王子的公开露面是在惠灵顿,他那帆船风的刺绣裤子引起了疯狂的购买,但凡有新货上架都会立刻销售一空。

据英国零售研究中心称,2013年乔治小王子的出生至少为英国零售业带来2.47亿英镑的拉动效应,包括庆祝用品、玩具、纪念品和音像制品等,而这一数字还仅仅是对王子出生前后9周的业绩评估。同样据英国零售业估算,2015年夏洛特公主的出生至少为英国带来10亿英镑的商机,其“创收价值”远超她的哥哥。

从观光吸引力到零售拉动,英国王室的这一经济影响力被品牌价值评估公司Brand Finance称为王室的“无形资产”,2015年,该公司估计王室一家为英国经济贡献了超过11亿的提振作用,而在女王举行钻禧庆典的2012年,这一价值评估一度高达440亿英镑。

“英国王室,已成为英国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该公司在评估报告中总结道,“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君主制,都无法否认这一点。”

(摘自《看天下》)

猜你喜欢
二世戴安娜查尔斯
许筱颜 陈明华 戴安娜
帮忙
英国戴安娜时尚之路
女佣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90岁生日
今天是星期几
先做“贼”再劝贼
他们拒绝做“二世”
捣蛋鬼
查尔斯秀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