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日记:让数学更有温度的一种形式

2016-04-10 20:55徐长凤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日记内容温度

○徐长凤

数学日记:让数学更有温度的一种形式

○徐长凤

●传统数学常常带给人的是冰冷的感觉。本文作者从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这一个途径,立足儿童立场,基于数学的视角,在关注学生过程、思维提升、注重数学本质内涵的同时,更重视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将数学学习带上了暖暖的温度。

传统的数学教学,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里,对于知识习得的结果特别重视,而对于其中的情感需要、思考及经历的过程关注甚少,常常带给人的是一种“冰冷”的感觉。于是,数学让很多人在童年时代直至长大成人,或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因此,要让学生学习“有温度”的数学。

“有温度”的数学是有思有情的数学,注重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数学文本的适度解读,它同样强调来自情感的巨大力量,它指向情感,也指向生活,更指向儿童数学学习的本质。它具有关注过程、重视内涵、伴随情感、儿童喜欢几个特征。笔者依据近两年的课题研究发现,除了课内改进课堂教学外,指导学生课外写数学日记,也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温度的一种形式。

一、基于儿童立场,让学生不再害怕数学

对于写数学日记大部分学生没有经验,觉得难。针对这样的情况,开学第一天,我就对数学日记进行了阐述:“可以是你对数学的理解,也可以是你学习数学的困难,可以是你对数学课堂的记忆,也可以是你在课外学习数学的过程,还可以是你对老师的建议、想法、要求等等,只要是与数学有关都可以写。”这样既降低了要求,又照顾了所有的学生,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各自在日记中留下许多个性化的、有温度的文字,教师从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了解了学生的需求。

1.对数学的印象。

经过几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有的学生心里,“数学看上去简单,只是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整数、小数、分数等几种数的形式,可是还是觉得好难!”在有的学生眼中,“我心目中的数学课是第一束阳光布满大地,是第一颗嫩芽冲破泥土;是第一阵春风吹奏的乐曲……”还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是讲理的,数学得有理有据。在数学前进的道路上,可以怀有好奇的心态,但必须用证据来证明。”

2.对教师的要求。

学生到了高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主见,他们每个人在心中对教师是有要求的。学生在日记中表达,自己所向往的教师的关键词依次有:幽默、活泼、开朗、严格等,可见,要让数学“有温度”,教师要先“有温度”才可以。

3.对复习的回顾。

平时学生一周至少写一次数学日记。有很多学生喜欢将一周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这样,学生为了写日记,在平时上课时会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还能够养成主动复习回顾的习惯。

4.对知识的介绍。

还有一些学生,喜欢在学习新知识后,将自己学到的新知识介绍给别人,俨然一位小老师。有时候,他们只是将上课学到的知识简单复原,还有时候,他们会创生一些非常有趣的方法。如学习过倍数和因数后,一位学生在日记中编出了顺口溜,与我们分享他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没有最大只有最小,一个一个找,自己排第一,乘2乘3后面跟着跑。”

二、立足数学视角,让学生愿意走进数学

如何让学生的数学日记能够带上浓浓的“数学味”?我又将数学日记的写作内容进行了拓展,给学生推开了数学的一扇扇窗,学生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或追寻数学本质,或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感受数学思想,也能提升数学思维。

1.过程思考分析。

课堂上,我常常放慢脚步,和学生一起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一方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学生在写数学日记时不用记流水账;另一方面,教师看了学生的日记,能够反观自己的课堂,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2.留白本质追寻。

课堂上,我还常常适当留白,给学生留下了追寻数学本质的空间,当然学生的这些探究过程常常也成了日记的写作内容。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课堂上,在学生分享交流了多种方法后,我故意卖起关子:“同学们说得方法很好,有个学生还教了老师一种交叉相乘法,即用每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相乘,再比较大小。如:和,3×8=24,7×5=35,24<35,那么,<。是不是对呢?数学讲理,请课后研究。”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出了发现:“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学过的通分,只是省略了分母(因为分母相同),直接比较分子的大小罢了。不过这里的通分公分母可能不是最小的。”

3.综合实践体验。

我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拓展成了学生数学日记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所谓:数学生活有多宽,学生的日记内容就会有多丰富。在班级中,我根据相关内容,开展了多样的实践活动,有时候让学生走上讲台,有时候带学生去操场测量影长和竿高,还有时候和学生在班里进行实验和观察,让所有的学生亲历全过程,引发学生的思考。

4.课外阅读探究。

我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课外阅读,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质疑、模仿。有的学生受数学童话的影响,喜欢将学过的数学编成故事,以童话来展现数学;有的学生则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思考,或是寻找不同的方法,或是对阅读内容进行质疑。一位学生学习“循环小数”后,在将“0.9999999……”和“1”比较大小时,能够找到推理法、反证法、竖式计算法、画图想象法等多种方法,有些方法是高中阶段才能学习和理解的内容。

三、放眼社会场域,让学生持续喜欢数学

任何一件事,做久了都会出现疲劳现象。为了能够让学生坚持写数学日记,对数学保持浓厚的兴趣,我在想办法拓展写作内容的同时,还采用了一些助力手段,让学生学习数学的温度能够保持在三十七度,让数学写作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习惯。

1.编辑小报。

一方面,我将学生的数学日记按照内容进行分类,从数学篇、解题篇、收获篇、童话篇等入手,编辑成《数学小报》,并在家长会中进行宣传,让大部分学生体验到成功;另一方面,我还为学生编辑个人专辑,童话大王、生活能人、解题高手、自学达人等等,一名又一名学生,一个又一个故事,就像一颗又一颗珍珠,光彩夺目。

2.组织投稿。

在编辑《数学小报》的基础上,我还在班里面向全体同学展示,由全体同学进行评议,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组织学生向相关报刊投稿。当学生看到《数学小报》中有自己的日记,甚至有的还能公开发表拿到稿费时,对数学日记的撰写更有热情了。

3.师生同写。

在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同时,教师也在写日记,并利用课余时间读给学生听,当学生听到他们的思考、成长在教师日记中留下记忆,非常兴奋,他们都特别想在教师日记中有所体现。

4.亲子共写。

教师常常通过家长的手机信息形式,将一些要思考的问题发至家长手中,让家长去和孩子交流、互动,并写出日记。这样的过程本身,就让家长和学生都觉得每天都有期待。

带学生写数学日记,写着写着,不仅让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了发展,让数学在学生眼里带上了暖暖的温度,也让师生变得更温暖。正如一个学生在日记中所写:“在这里,我想感谢我爱戴的老师!是她,让我在课堂上能听明白,虽然,我不是那么认真,不是那么聪明,不是那么优秀;是她,让我对数学充满了乐趣,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想去探索的心……”

猜你喜欢
日记内容温度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一张票的温度
停留在心的温度
成长日记
主要内容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测个温度再盖被
用26℃的温度孵化成功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