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美国经验

2016-04-11 02:50孙丽娜张德伟
关键词:美国校企合作

孙丽娜,张德伟

(1.东北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

2.空军航空大学 基础部,吉林 长春 130019)



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美国经验

孙丽娜1,2,张德伟1

(1.东北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0024;

2.空军航空大学 基础部,吉林 长春 130019)

[摘要]美国大学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主要通过联合研发、合同研究、咨询等形式实现,这对教师的学术研究带来深刻的影响,其学术成果增加的同时,也使整个教师队伍出现了分化,教师个人不得不面对学术兴趣、角色上的冲突,其科研学术的模式也开始发生改变。对于其中的消极影响,很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纷纷采取措施规范教师科研学术行为。然而由于政策、措施本身的缺陷以及教师学术行为存在一定的隐蔽性,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不会在短时间内解决。

[关键词]美国;校企合作; 教师学术;联合研发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和企业的交往愈发频繁,大学开始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开展合作。校内教师的学术研究形式随之改变,以“大实验室”为特征的研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它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昂贵实验器材的支持,以及更多的研发资金。在这样的研究模式下,教师学术研究的市场化加强。施劳特(Sheila Slaughter)认为,这种市场化已经不是“程度上”的改变,而是一种“质”上的变革。本文将探讨美国高校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同时介绍、分析美国校企合作中各个层面规范教师学术研究的举措。

一、校企合作的形式

大学与企业有多种交流形式,校企合作是最主要的形式[1]260-268。校企合作以不同方式展开,常见的包括联合研发、合同研究及咨询服务,这些合作都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下实施[2]643-645。

(一)联合研发

联合研发是在校企合作协议框架下正式实施的、旨在共同研发某一项目的合作形式[3]89-92。这种形式的合作往往被视作“竞争前”(pre-competitive)项目,通常会得到政府公共资金的资助及政策上的扶持。仅在1991年到1999年间,联邦政府对高校研发拨款就从1.6亿美元增加到8.62亿美元,其中的2.8%被大学用来支持与企业的联合研发[4]111-133。起初,联合研发多半集中在关键的战略性产业,如计算机、医药、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如今已经延伸到各个学科领域。

(二)合同研究

合同研究通常由公司明确委托大学完成,其研究往往更具应用性[5]427-431。在合同研究中,政府的扶植力度减少,企业的资金支持占了较大部分,研究本身更关注企业的利益,很多项目只是短期的合作,研究规模也较小。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就已经盛行[6]38-41。在30多年的发展中,大学对于研发资金的逐渐看重以及企业对于效益的看重,这种形式的合作对彼此的限制逐渐增多,如今,它所产生的“挤时间”效应对教师学术研究的影响也最大。

(三)校内教师为企业提供的咨询服务

咨询是指教师以个体的形式参与公司研究或为其提供咨询服务,咨询项目通常由合作的企业直接委托教师完成,其费用通常转化为教师个人收入,有时也会注入大学账户,再通过大学研究账户用于支持校内研究[7]1884-1891。这种形式的合作通常没有固定的收费标准,企业会为教师直接提供多种形式的经济回报,比如,在获得公司研究资助的同时,教师还可以从公司那里获得咨询费用、专利使用费用或者是公司的股份[8]399-417。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教师从事咨询活动开始盛行。当时美国14家有影响力的生物和医药类期刊中,多达34%的文章作者承认正在接受至少一家公司的经济资助,而发表在期刊上的研究成果就是在校外公司的资助下完成的[8]399-417。

二、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一)教师学术成果增加的同时催生了新学科

参与校企合作可以增加教师学术成果。布鲁姆斯托(Blumenthal,D.)指出,获得企业资助的教师成果发表的数量要高于没有企业资助的教师,尤其是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其成果的数量要高出没有参与的教师[9]1734-1739。然而,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频率和程度也并不是与其学术成果呈现出绝对的正比。特里萨(Teresa R.)的研究表明,如果教师获得的企业资助占自身获得资助的2/3以上,他在研究领域的成果出版则明显少于在研究中获得中等或较低比例资助的教师,同时他所出版成果的影响等级也大大低于同行的水平[10]190-196。也就是说,校企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校内教师研究成果的产出,但要适度。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多所大学的研究成果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斯坦福大学的校企合作较为频繁,增加趋势也更加明显。

这些成果的作者都对校内其他院系的研究有所涉猎。20世纪80年代初,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出版还是很少的,到了本世纪初却大幅增加,这一现象直接促进了分支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斯坦福大学生物系的新学科在增加,专业设置也在逐渐细化。20世纪70年代左右生物系的主要专业是:解剖学、遗传学、生物神经医学、药理学、生理学;在2007年,其专业设置包括:生物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发育学、遗传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子和细胞生理学、分子药理学、神经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虽然新学科的出现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而且主要集中在基因工程相关的学科,这实际上离不开生物科学的教师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生物科学领域的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催生了医学领域内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师学术生活模式的改变

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带来了教师学术生活模式的改变:传统模式下,教师的日常学术生活是一种个体形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的领域,成果的呈现通常是在业内刊物上公开发表。如今新的模式正在兴起,吉朋斯(Michael Gibbons)将其称为知识生产模式II。新模式中,“参与者是一系列异质的实践者与专家”,他们围绕某个特定问题共同进行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生产过程。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实验室环境下的集体主义以及跨学科学者集体的智力努力,而实验室也就成为来自“大学、企业、甚至政府等团体对话沟通的场地”。不同领域科学家的对话使知识的流向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知识是一种单向的线性流动——由大学流向企业;校企合作中知识的流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企业在接纳大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大学的知识生产,企业中的知识正在以教师为载体流向大学。正是由企业流向大学的知识促进了学科分支的产生,这种流向的知识同时加速了教师知识体系的重构。

“肿瘤鼠技术(Oncomouse Technology)”是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与杜邦公司共同研发的技术,旨在研发癌症的治疗方法。在几年的时间里,该研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1999年美国杜邦公司与联邦政府卫生部发表联合声明,该公司的“肿瘤鼠技术”可以被公共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免费使用以展开相关的研究。此后,美国多所大学包括耶鲁、斯坦福、加州大学等高校的科学家陆续在其基础上开展研究,探索人类癌症的治疗方法,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多领域的成果。如果没有当初生物工程领域的教授与杜邦公司的合作为研究基础,这一切成就都是不可想象的。

(三)教师队伍分化成不同阵营

参与校企合作正在使教师队伍分化成不同的阵营。部分教师对大学和企业之间日渐亲密的关系持怀疑的态度,他们是持有“传统学术观”的群体。另一些教师更具创新性,他们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和盈利性质的企业之间界线越来越模糊的现状,甚至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中的研究,他们对利润有着很强的兴趣但会继续留在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欧文·史密斯(Owen-Smith)指出,实际上还存在着其他两种混合型的教师:“不情愿的企业家”和“传统主义上的参与者”。“不情愿的企业家”认为学术界和工业界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会参与校企合作,但会将合作中所获专利的所有权移交大学。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教师认为这种形式的专利活动对于保护学术自由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大学在知识商业化进程中或开始显示出商业化的兴趣时免受商业化价值观入侵。 “传统主义的参与者”也承认学术界和企业界不同,他们利用自身的学术资质在专利或咨询工作上获得利益,但会将其与校内从事的工作明确分开。

教师阵营的分化实际上也受到教师自身学术威望、学科领域、学术目标及经验的影响。西恩(Shin,T)在此基础上将参与商业活动的教师分成三类:学者、先锋和杰纳斯(希腊神话中的两面神)。学者看重的是商业活动和学术活动之间强大的相互作用,先锋不太看重这种互动,而杰纳斯则以单一或重点关注其一的方式依次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穿梭。参与校企合作活动较多且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些杰纳斯类型的教师,他们多半是来自大学的“明星教授”,会以双重身份在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实际上,具有学术威望、获得终身职位且年龄稍大的教师才有较大可能参与产业活动,这是因为,参与企业活动并不会促进教师获得终身职位(如果在终身职位的获得上存有危机感,教师就会关注传统的学术研究)。

(四)校企合作使教师不得不面对自身学术兴趣、角色转换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参与校企合作会带来更多的研究资金、先进的技术、研究设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本学科领域的专家,这会引起教师学术兴趣上发生改变,很多教师开始不介意合作的具体形式,而是注重哪种形式带来的回报更高。克里姆茨(Krimsky S.)将这种出现在教师个人研究兴趣上的冲突定义为:“在教师的研究领域存在着优先的研究兴趣和其次的研究兴趣共存的现象”[8]399-417。这种情况不等同于教师不良成果产出或是学术不端,它并未上升到学术道德的程度。一方面,兴趣冲突会加剧学科间平衡的破坏,与基础研究相比,应用研究在校企合作的领域中占据了较大比例。另一方面,考虑到合作方——企业的利益,参与合作的教师会延迟或不公开发表成果。科恩(Cohen,W.)的调查显示,约有35%的合作机构允许公司将相关的研究信息从机构的报告中删去,超过50%的合作机构认为应该延迟成果的公开发表。

很多教师在校企合作中出现了角色上的改变。一些教师在提供咨询或培训服务时,会从公司获得诱人的回报——持有公司的股份或是成为公司理事会的成员。如果接受回报,很多教师就需要参与公司更多商业性的任务,如参与商业计划制定、资金筹集、项目规划等。他们每天穿梭于不同的角色中,疲于应付很多与学术研究毫无关系的业务。教师的角色冲突还表现在他们正在由享受学术自由的学者转变为知识生产的工人。校企合作研究大多需要昂贵的实验器材,对试验场地的要求较高,复杂的任务往往要求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完成期限要严格遵照合同的约定。实际看来,教师的学术自由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剥夺,教师身份还附加上了知识加工者的角色,他们开始像工厂中某一条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不由自主。

三、规范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措施

(一)校企合作中的研究中心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成员的行为

实际上很多研究中心已经意识到教师参与校企合作会对学术本身带来消极影响,它们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规范教师的不当行为。麦尔里德(Mildred K.)对美国100家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55%的中心颁布了条例要求所有的研究人员发表其成果;45%的中心要求正在从事研究的人员发表成果或者提供技术服务;8%的机构要求接受资金支持的研究人员发表其成果。很多中心还制定了详细的措施,表1所示为其中89家机构约束研究人员学术行为所制定的措施:

另外,在校企合作中,很多企业向教师提供额外的经济回报,这在许多研究中心是被禁止的。例如,一些中心禁止研究人员收取公司的提成,有的禁止研究人员持有公司的股份,也有一些公司对研究人员持有公司股份的百分比或是具体数额进行限制,对于研究人员担任公司理事会成员的行为,在很多研究机构是被禁止的。

表1 美国校企合作中的研究机构规范成员的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Mildred K.,Ryo Shohara,Policies on Faculty Conflicts of Interests at US Universities JAMA.2000,284(17):2203-2204.

(二)大学制定政策约束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

20世纪90年代,企业获益于大学的研究成果主要通过出版物、会议、非正式的信息渠道、咨询等途径。对于企业来说,从这些形式中获得技术再将其转化成利润往往周期较长。随着校企合作变得频繁,许多公司通过合作的关系直接通过校内教师获得所需的发明和专利。对此很多大学纷纷采取措施限制教师和企业的不当交往,同时对其学术成果的释放形式进行约束。

哥伦比亚大学要求校内教师公开发表其商业性质研究中形成的成果,所有的专利、发明都需上报校理事会,校理事会逐个进行审批。早在1952年哥伦比亚大学就成立了校专利基金会,由该组织代表学校决定校内人员专利发明所获收入的使用——主要用于专利申请方面的开销以及校内各种研究的花费。这种做法实际上保障了教师的合法利益,同时也使成果最终的受益者成为教师本人及大学,而不是企业。

斯坦福大学在1970年制定的政策是“斯坦福允许所有的教师、研究人员包括学生保留由发明或专利所获得的各项权益,除非在其签署的合同或是受资助的研究中另有规定”。随着校内专利申请及与企业的交往日渐频繁,斯坦福陆续调整校内政策,逐渐加强对校内学术科研的约束。1994年颁布的政策强调,凡是校内教师,其研究如果是由校方主要资助或是为大学而展开的研究,成果应该属于大学。在斯坦福大学,这一事项主要由校内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很多大学效仿斯坦福的做法,通过加强校内技术转移办公室的职能来指导并约束校内教师的学术行为。

(三)政策制定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机构制定政策约束教师延迟发表成果的情况,却没有明确地限定说明多长期限的延期发表是违规的,这种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容易有机可乘,对教师的惩戒也没有具体的章法可循,从这一点看,政策本身的约束力已经大打折扣,这实际上是一种保护校企合作中双方利益的做法。很多领域中,研究成果如果推迟三个月之后公开,对于企业来说足够拥有竞争力了,这种以保护企业利益为优先考虑的做法,本身就偏离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初衷。实际上,仍有很多的研究中心没有对内部人员成果公开发表情况做出要求,至少没有提出严格的要求,这种情况在42%的受访机构中存在,而且很多研究人员的成果即使公开,但并没有出版在刊物上,这样,教师就无法通过期刊实现与同行的探讨,这对于学术长远、健康的发展是无益的。

其次,校企合作中教师个体学术兴趣冲突更多体现为一种教师个人学术上的倾向,无法用制度规范,尤其是当教师以咨询服务的形式参与校企合作。教师从事咨询活动主要出于三个动机:机会、经济利益及学术进步的驱动[11]201-203。如果为了学术进步从事咨询服务,教师会在学术成果方面(而非经济方面)收获更多;如果是以其他两个目的开展咨询活动,会在不同程度上消极地影响到学术成果的产出。界定的困难就在于:这三者的界定更多的是教师自身的倾向和感受,很多情况下在同一个教师身上甚至三种动机都有所体现。

四、启示与反思

从宏观看,校企合作导致了校内教师的研究出现了科学私有化的日益加剧,这种趋势虽然可以使来自企业的资助增加,也导致大学学术研究出现质的变化。学术的进步通常体现为公共科学(public science)和技术领域(realm of technology)之间动态、静态两种方式的互动。静态的互动是由学术声誉驱动下的科学研究体系;动态的互动则更多地体现为短期的、任务明确的、具有市场倾向的行为。健康的学术发展应该是静态、动态平衡发展,而频繁的校企合作正在使校内大量的精力向后者倾斜。“从长远上看它可能会损害经济增长的基础——科学—技术稳定的互动”。而且由私人公司补偿大学经费漏洞的行为,实际上开始演变成私人科学对公共科学研究的介入,有学者明确警告:这种介入会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利益。

从微观上看,教师学术生涯的形成需要在学术界积累声誉,很多教师会选择让声望有所积累再去参与校企合作,但该周期往往很长,甚至由于教师个人的因素变得不可控制。然而大学需要鼓励教师学术创收、争取资金以应对政府拨款减少引发的危机。这种情况下,大学的激励机制就是促使教师转变的加速器,是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推动教师进入市场。矛盾的是,很多大学约束、限制、甚至谴责教师与企业的不当交往给学术界带来的损失,却少有大学反思自身也是其中一只推手的角色。

为了学术的健康发展,在大学和企业之间划出清晰的界限至今很难做到,我们无法说清校企之间的亲密关系达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12]191-192。美国的校企合作起步较早,在发展中积累的经验、成果都是丰硕的,然而美国的学术界也不得不面对校企合作的代价。美国的经验说明,只要存在校企合作,教师学术行为就值得学术界关注。

[参 考 文 献]

[1] Perkmann M,Walsh K.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open innovation: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4).

[2] Link A N,Siegel D S,Bozeman B.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propensity of academics to engage in informal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7,16(4).

[3] Hall B H,Link A N,Scott J T.Barriers inhibiting industry from partnering with universities:Evidence from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1,26(1).

[4] Donald S Siegela,David A Waldmanb,Leanne E Atwater,Albert N.Link,Commercial knowledge transfers from universities to firms: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3(14).

[5] Van Looy B,Ranga M,Callaert J Debackere,Zimmermann E.Combining entrepreneurial and scientific performance in academia:Towards a compounded and reciprocal Mattheweffect? [J].Research Policy,2004,33(3).

[6] Roessner J D.What companies want from the Federal labs? [J].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3,10(1).

[7] Perkmann M,Walsh K.Engaging the scholar:Three forms of academic consulting and their impact on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J].Research Policy,2008,37(10).

[8] Krimsky S,Rothenberg L S,Financial interests of authors in scientific journals:a pilot study of 14 Publications [J].Science Eng Ethics,1996(2).

[9] Blumenthal D,Campbell E,Causino N C,Seashore Louis K.Participation of life-science faculty in research relationships with industry[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6(35).

[10] Teresa R,Behrens Denis.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cooperative research:impact of industry sponsorship on climate for academic freedom and other graduate student outcome[J].Research Policy,2001(30).

[11] 张妮妮,张宪冰.论教师专业生活的三重意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12] 常艳芳,关晓梅.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创建与创新的路径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责任编辑:何宏俭]

Study and Revelation on Teachers’ Involvement in UIC and Its Influence on Academic Research Universities of US

SUN Li-na,ZHANG De-we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American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 develops mainly in the forms of joint research,contract research,consulting and others,resulting in universities gaining more financial aid and getting affected at the same time,in which the number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has risen,new disciplines and departments emerged,and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cademic model are changing as well.Facing the effects of UIR many universities have enacted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regulate teachers’ behavior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reducing the negative factors.However,some policies and measures itself is a problem that,at the same time,teachers’ academic behavior has certain concealment,we conclude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IR problems in teachers’ academic research could not be solved in a short time.

Key words:US;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Faculty Academia;Influence;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1-0162-05

[作者简介]孙丽娜(1980-),女,辽宁凌源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博士生,空军航空大学基础部外语教研室讲师;张德伟(1966-),男,河北石家庄人,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071)。

[收稿日期]2015-01-26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1.032

猜你喜欢
美国校企合作
当代美国恐怖影片中的哥特元素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