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植物在茶产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6-04-11 01:10彭华游艳红江新凤李延升杨普香
蚕桑茶叶通讯 2016年1期
关键词:芳香植物茶产业绿肥

彭华 游艳红 江新凤 李延升 杨普香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3)



芳香植物在茶产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彭华游艳红江新凤李延升杨普香*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330203)

摘要:总结了国内芳香植物在茶产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对芳香植物在窨制香味茶、防虫抑菌、作为茶园有机绿肥和增添观光茶园中景观效果等四个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芳香植物在茶产业上的应用研究方向。

关键词:芳香植物;茶产业;窨制技术;防虫抑菌;绿肥;观光茶园

茶,一指茶树,是以叶用为主的多年生常绿植物;二指茶产品或制品,茶树芽叶及由其制成的饮料[1];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属下分类未定,有乔木、半乔木和灌木三种类型。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茶树的叶子可制茶(有别于油茶树),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分布主要集中在南纬16度至北纬30度之间,茶树具有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酸性土壤的生长特点。平均气温10℃以上,芽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喜光耐阴,适于在漫射光下生育;一生分为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树龄可达一二百年,但经济年龄一般为40~50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起源中心,目前世界上有60个国家引种了茶树。至2013年,全国已有国家审(认)定茶树品种124个,其中,无性系茶树品种107个,还有一批省级审(认)定茶树品种[2]。

芳香植物是指能从植物组织中提取精油或挥发油或含有能做辛香料及难以挥发的树胶的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的总称[3]。依据芳香植物精油释放器官或部位的不同,王羽梅将芳香植物划分为香花植物、香草植物、香果植物、香木植物四类[4]。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芳香植物约有3600种。就全球范围而言,芳香植物的开发利用始于公元前4500年的古埃及,当地人从植物中提取精油,利用其杀菌、防腐、医疗、保健等特性,用于治疗疾病、美容以及保存尸体。利用其净化环境、健康保健、入药治病、香料和食品等功能,主要应用在园林绿化、工业、农业和医药上[5~7]。江西的自然环境适合于多种植物的生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芳香植物资源。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江西境内已发现并有记载的芳香植物有98科,760多种,其中包括自然野生,传统栽培和从境外引种成功的种类[8]。

1在茶产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1.1利用芳香植物窨制再加工茶,增加茶叶香气

香味茶是以各种茶叶为原料,采用混合或微胶囊包埋等技术,添加鲜花、水果香料或植物香料窖制而成的一类具有花果香味的茶叶产品[9]。最早试制香味茶是在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10]。常用窨制方式有:箱窨、囤窨、堆窨[11]。茶叶上香味是利用茶叶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和香花吐香能力使茶叶吸附花香。常见的香花植物如茉莉花[12]、栀子花[13]、桂花[14]、金银花[15]、白兰[16]、柚子花[17]等已应用在窨制茶叶当中,还有香果植物如苹果[18]、猕猴桃[19]、桑椹[20]、枸杞[21]等也已应用在茶叶上。随着窨制技术的成熟,窨制工艺也在不断完善。

1.2利用芳香植物做茶园的天然生态防虫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化学农药的危害,从而更倾向于应用生物农药或生物防治来生产无残留的农作物或食品。我国杀虫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且种类繁多,不同的植物包含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它们也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活性,与化学农药一样对植物害虫产生引诱、驱避、毒杀、拒食以及调节和干扰害虫生长发育的作用[22]。在芳香植物中,植物精油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组成,许多都具有抗菌的效果[23],其中柠檬草[24]、百里香[25]和肉桂[26]精油的良好抗菌性能已经被诸多研究所证实。利用芳香植物这一特性与农作物间种或套种取得良好防虫防病的效果[27~29]。在茶园栽培管理上也在陆续开展芳香植物对茶叶病虫害如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等防治的研究[30~32],而茶树精油本身具有很强抗菌性[33]。芳香植物在茶园病虫害防治方面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可以发挥。

1.3利用芳香植物作为茶园有机绿肥

绿肥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肥可改善和提升茶园土壤肥力条件、防止茶园水土流失、改善茶园内小气候、调节茶园土壤的温湿度、改善茶叶品质、增加经济收益、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当前茶园开发有机肥源、增加有机肥投入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是我国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的迫切需要[34]。中国很早就开展了茶园绿肥的研究[35],选育的新品种有:旋扭山绿豆[36]、大荚箭舌豌豆[37]、黄花鲁冰[38]、百喜草[39]、紫花苜蓿游客[40]、铺地木兰、罗顿豆、白三叶、圆叶决明、三叶猪屎豆[41]等等。目前,茶园发展绿肥存在茶农思想上认识不足;绿肥推广渠道不畅通;绿肥的栽培管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相对缺乏;适用于茶园绿肥新品种选育缓慢、适用于茶园种植的绿肥品种单一等问题。因此应加强绿肥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和适宜绿肥品种的收集与选育等,以推动茶园绿肥的持续发展[42]。

1.4芳香植物增加茶园园林景观观赏效果

观光茶园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出现的一种观光农业园。观光茶园是以茶叶生产为依托而开发的具有旅游价值的茶业资源、茶叶产品、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通过茶业和旅游业的结合,突破了传统茶业的生产模式,建立起以茶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茶业的互动机制,是一种新型的“茶业+旅游业”性质的生态农业模式[43]。江西省凤凰沟风景区在生态观光茶园建设时选择了这一生态农业模式,生态观光茶园内栽植的樱花、桂花、银杏、玉兰、栀子花等芳香植物获得良好的口碑。福建龙岩云顶观光茶园[44]、四川夹江天福观光茶园[44]、陕西西乡千亩观光茶园[45~46]、山东日照观光茶园[43]、湖南长沙望城乌山茶园[47]、福建中华武夷山茶博园[48]等生态观光茶园设计建设时在植物配置上都选择了芳香植物。芳香植物在生态观光茶园中具有增加景观效果的作用。

2建议及展望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树最早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茶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出口创汇的优势行业,备受国家重视。

芳香植物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但时至今日,才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回归自然,自然产物取代化学合成的时代已经到来,芳香植物的利用价值被重新认识;二是随着化学成分测试手段的提高,研究人员清晰地发现在芳香植物的体内含有多种成分,除了芳香成分和药用成分以外,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天然色素成分,同时芳香植物中含有许多天然抗氧化物质和抗菌物质。这意味着芳香植物的开发利用将不会仅仅局限在香料或草药这个范围,而将是一个全新、全方位的开发[49]。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芳香植物的开发利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市场前景广阔[50]。

对于芳香植物在茶产业的应用,笔者认为应加强对野生芳香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引种工作,积极培育优异的芳香植物新品种,为芳香植物在茶产业上的应用提供有力保障。还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芳香植物的应用规律和新的应用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芳香植物应用在茶产业上的特点和优势。

参考文献

[1]陈宗懋. 中国茶叶大辞典[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2]江新凤, 杨普香, 李文金,等. 江西选育茶树品种资源情况介绍[J]. 蚕桑茶叶通讯, 2015(2): 26~29.

[3]江燕, 章银柯, 应求是. 我国芳香植物资源、开发应用现状及其利用对策[J]. 中国林副特产, 2007(5): 64~67.

[4]王羽梅. 中国芳香植物(上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5]仲秀娟, 李桂祥, 赵苏海,等. 谈芳香植物应用及前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4): 105.

[6]鞠玉栋, 杨敏, 李珊珊,等. 芳香植物药用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利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 125~125.

[7]邓小凤, 李雅娜, 陈勇,等. 芳香植物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J]. 世界林业研究, 2014, 27(6): 14~19.

[8]孙凌峰. 江西芳香植物资源[J]. 香料香精化妆品, 1990(1): 23~28.

[9]林智, 黄国资, 陈栋,等. 香味茶加工原理及工艺[J]. 中国茶叶, 2008 (1): 8~10.

[10]尹兆培. 我国主要的熏花植物[J]. 生物学通报, 1957(9): 14~19.

[11]周继荣. 蜡梅花茶加工工艺创新与窨制机理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12]骆少君, 濮荷娟. 茉莉花茶窨花工艺改革的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 1992 (4): 21~22.

[13]汪松能, 汪孙源. 栀子花的特性及窨制花茶试验[J]. 中国茶叶, 1993, 15(1): 6~7.

[14]骆少君, 郭雯飞, 濮荷娟. 我国桂花茶香气的化学组成及其与品质等级的相关性[J]. 福建茶叶, 1988(1): 1~6.

[15]马纯英, 罗忠毅, 丁跃成,等. 金银花茶的开发研究[J]. 茶叶通讯, 2005, 32(1): 11~14.

[16]骆少君, 郭雯飞, 濮娟荷. 我国白兰花茶香气的化学组成[J]. 福建茶叶, 1987(4): 11~14.

[17]骆少君, 濮荷娟, 郭雯飞. 中国柚子花茶香气的化学组成[J]. 茶叶科学, 1990,10(1): 45~48.

[18]吴亮宇, 林金科, 赵文净, 等. 苹果促发酵技术对夏暑红茶品质的影响[J]. 茶叶, 2013, 38(4): 214~219.

[19]石满生, 尹祚屏. 广西猕猴桃果茶的研制[J]. 食品科学, 1994 (1): 44~47.

[20]徐玉娟, 苗爱清. 桑椹果茶的加工工艺[J]. 食品工业, 2002, 23(2): 25~27.

[21]孙平, 李春禄. 枸杞果茶的研制[J]. 食品科学, 1994(5): 73~74.

[22]孔静思, 陈季武, 王帮正,等. 三种芳香植物抑菌比较及GC/MS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11): 151~155.

[23]王云峰, 石伟勇. 中国杀虫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J]. 资源科学, 2001, 23(2): 62~64.

[24] 杨森艳, 姚雷. 柠檬草精油抗菌性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5, 23(4): 374~382.

[25] 樊明涛, 陈锦屏. 百里香提取物抑菌特性的研究[J]. 微生物学报, 2001, 41(4): 499~504.

[26] 邱世翠, 李连锦, 刘云波,等. 肉桂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1, 12(1): 13.

[27]刘琳娜, 徐云, 李忠环,等. 不同芳香植物精油在防控烟苗花叶病毒病中的应用[J]. 湖南农业科学, 2012 (10): 97~98.

[28]马洪英, 张晓磊, 朱鑫. 不同芳香植物与番茄间作, 套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4 (7): 35~38.

[29]王铁臣, 司力珊, 徐凯,等. 番茄间作香草植物驱避白粉虱的试验初报[J]. 中国蔬菜, 2006(7): 21~22.

[30]张正群. 非生境植物挥发物对茶树害虫的行为调控功能[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31]张正群, 孙晓玲, 罗宗秀,等. 芳香植物气味及提取液对茶尺蠖行为的影响[J]. 植物保护学报, 2012, 39(6): 541~548.

[32]黄安平, 包小村. 茶刺蛾危害诱导茶树挥发物释放变化的研究-动态吸附法[A]. 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成都,2013.

[33]吴建挺. 芳香植物抗菌精油筛选及其杀菌成分分离鉴定[D].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34]王峰, 吴志丹, 江福英,等. 绿肥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发展对策[J]. 南方农业学报, 2012, 43(3): 402~406.

[35]旬水. 茶园绿肥综述[J]. 茶叶科技简报, 1977(9): 12~16.

[41]李慧玲, 林乃铨, 郭剑雄,等. 不同绿肥品种在茶园的生态适应性[J]. 茶叶科学技术, 2011(4): 24~27.

[42]袁英芳. 重视绿肥研究与应用 为有机茶园开辟肥源[J]. 茶叶通讯, 2008, 35(3): 39~41.

[43]徐霞. 山东日照观光茶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44]李鸣文. 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08.

[46]王慧. 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研究[D].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47]吴菲. 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D]. 湖南: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48]陈炫. 福建休闲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研究[D]. 福建: 福建农林大学, 2014.

[49]仲秀娟, 李桂祥, 赵苏海,等. 谈芳香植物应用及前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4): 105.

[50]鞠玉栋, 杨敏, 李珊珊,等. 芳香植物药用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利用[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 125~125.

*通讯作者

资助项目: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JXARS-02)。

猜你喜欢
芳香植物茶产业绿肥
广州城市公园芳香植物种类及应用调查
芳香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绿肥黄瘦』
知否知否
云南高原芳香植物精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生物绿肥在稻瘟病防治中的应用与示范
浅谈芳香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