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古籍文献博物馆的建设探讨

2016-04-11 06:53黄惠烽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康巴博物馆建设

黄惠烽 凌 立



★图书·编辑★

康巴古籍文献博物馆的建设探讨

黄惠烽凌立

【摘要】康巴地区古籍文献资源丰富,历史悠久,通过建设康巴古籍文献博物馆,一方面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古籍文献,使它有效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同时又能弘扬康巴文化,激发人们爱国、爱乡之情,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康巴古文献是中华民族古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康巴古籍文献博物馆的定位、建设意义和建设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康巴;古籍文献;博物馆;建设

一、前言

四川民族学院是在原康定民族师专基础上,于2009年升格布局在康巴藏区唯一的一所本科学院。近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稳藏安康”、“富民安康”作出了很大贡献。布局在学院内的康巴文献馆收藏着《甘珠尔》、《丹珠尔》藏文大藏经以及各种文集类、丛书类、综合类全套珍贵藏文资料1300余函,还藏有大量藏文资料和汉文资料,各种正式出版物和内部资料,各种现代印刷图书和传统雕版印刷资料。但是,学院在康巴文献的保护方面,特别是康巴古籍文献保护方面工作仍任重道远,应能发挥更大作用。随着学院影响力的提升,学院作为康巴地区重要的文化基地,依托其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是否需要建设一所康巴古籍文献博物馆,如何建设和发展,也应成为学院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康巴古籍文献博物馆定位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按照其教育功能和收藏品种分类主要分成两种类型,一是综合型博物馆,如复旦大学博物馆,该馆有藏品两千余件,从种类来看,涉及瓷器、青铜器、生物标本、古生物化石、书画、钱币等各类古代艺术珍品。这类高校博物馆收藏品种多样、数量较大、内容丰富,它资金雄厚,设备齐全,有专门人员治馆,还可以独立于高校而面向社会开放。另外一种是专题类博物馆,这类博物馆只做某一学科或领域的收藏,如陶瓷、文字、军事、农业、地理、历史、艺术、民族、民俗等某一方面[1]。专题类博物馆因为收藏相对单一,因此它容易做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地方独特的文化特色。如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该馆陈列主要以各少数民族服饰为主,它显示了各民族在纺织、印染、鞣制皮革等方面的才能和传统技艺。

从以上分类角度看,四川民族学院要建设的康巴文献博物馆应属于专题类博物馆,我们应立足康巴地区和学院实际情况,分析建设的可行性,从而作出相关的决策。博物馆的建成能为康巴古籍文献的收集、研究、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藏品的展示能更好地对康巴文化进一步推广,唤起人们保护康巴文化的意识,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三、建设康巴文献博物馆的意义

(一)康巴文献资源保护的需要

康巴文化是以藏族文化为主体,其他多种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藏文化博大精深,藏族的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民间文学、藏医藏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人们如果想深入研究这些方面,就离不开研究藏族的古籍文献,因为藏族古籍文献基本囊括了藏民族的各方面。

一千多年来,藏族先民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这些古籍文献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可以算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魂宝。我国历年来都重视古籍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根据出版者的不同可以把这些整理后的成果分为三类:一是国家大型出版社系列。这类藏族古籍文献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佛教经典、藏医藏药、建筑艺术、唐卡艺术、英雄史诗和藏学大辞典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佛教经典《大藏经》,它由《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组成,目前已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对堪校验完毕,并已公开出版。又如《格萨尔王传》,它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英雄史诗,它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气势磅礴,流传广泛。《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工作,是包括多方面内容,涉及多种学科,关系到各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国家曾先后组织数百人的学术考察和科学研究队伍,持续数十年,调查人员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这在藏族的文化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壮举。到目前为止,共搜集到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部,除去异文本约有100部,这是藏族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成绩。第二类是除北京外的地方出版社系列,如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德格印经院藏族木刻版画集》,该画集从近6000幅版画中挑选了近两百幅进行出版,供人们欣赏和使用。又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藏佛教寺院精选壁画艺术》,该画册反映了藏族艺术宝库中精彩的片段,让人们感受和认识到了藏文化的价值所在。第三类是其他期刊,如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藏学》,地方刊物中的《西南古籍研究》等[2]。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现存古籍文献只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全部文化财富中很少的一部分,而绝大部分的典籍已荡然无存。造成古籍消亡的原因,除水、火、虫、鼠、蚁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外,最主要还是基于政治、经济因素中的人为原因。翻开历史,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解放初的“文化大革命”,都是不重视文化财富所留下的种种污点。在当今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漠视和毁坏传统文化的现象就会不断出现。因此古籍文献的保护问题关乎到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未来。

在康巴地区,古籍文献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它基本处于经费有限、设备落后、人才紧缺的现状,大量的藏传佛教、藏族诗学、藏族历算、藏医药、唐卡等方面的古籍文献有待搜集和整理。建立康巴古籍文献博物馆,一方面为康巴古籍文献的收集、修复提供专门场所,另一方面通过博物馆向人们开放的方式,可以展示康巴传统文化,让人们感受康巴文化魅力,更唤醒人们对康巴古籍文献的重视。通过这种宣传和教育方式,也能使爱护、保护文化财富成为全民共识。

(二)有利于弘扬和发展康巴文化

康巴文化是康巴地区各民族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多样的自然环境下创造出来的绚丽多姿的文化。在康巴文化中不乏一些极具代表的文化亮点,如格萨尔文化、德格印经院、康巴民间歌舞、康巴藏医药、康巴饮食文化、康巴服饰文化、康巴建筑文化等。截止目前,甘孜州地区已有多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如格萨尔史诗文化、南派藏医药、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噶玛嘎孜派传统绘画技艺、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巴塘弦子等。这些优秀的康巴文化在康巴地区生根发芽,并和谐共处。除此外,康巴地区的汉文化、彝文化、羌文化、纳西文化等也同样散发着异人的光彩。

康巴文献与康巴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康巴文化是康巴文献产生的基础和来源,康巴文献的内容反映着康巴文化,并对康巴文化产生巨大作用,它影响着这一地区人们的精神面貌。在众多的古籍文献中,《大藏经》是较为经典的一部,它是在公元8世纪从梵文翻译整理的基础上于公元1312年编纂而成。它分为佛说部翻译、论疏部翻译两部,音译为《甘珠尔》和《丹珠尔》,藏文《大藏经》被称为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世界著名的藏文佛学丛书,它不仅对藏传佛教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对藏族文学语言、诗歌、美术、建筑、医药、天文、历算、工艺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价值[3]。我们可以看出,康巴古籍文献经典是先民漫长历史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也即将成为当今人们了解和学习康巴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工具。它有利于地方物质文化建设,有助于学者研究康巴地区乃至整个藏区的历史和现状,对于继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有利于康巴文献保护的宣传教育

从历史角度看,康巴古籍文献博物馆既是康巴文献发展的历史终点,也是历史的起点。通过古籍文献展示可以使参观者对康巴文献有直观的认识,让参观者感受到康巴文化的魅力,让人们了解康巴地区乃至整个大藏区,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它将起着重要的民族凝聚力、文明渗透力、艺术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但作为古籍文献博物馆而言,教育和宣传功能才是第一位,研究是第二位,再次才是欣赏[4]。我们希望通过古籍文献展示的形式,对广大人们做好宣传工作,使人们认识到康巴文献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号召起人们的力量,提高民众对康巴文献的保护意识。

(四)有利于科学研究

藏学研究包括藏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学、音乐、戏剧、建筑、医药、历算等多种学科,并且涉及宇宙起源、生命科学与微观世界等领域。目前,藏学已成为当今举世瞩目并具有国际性学术影响力的一门显学。藏学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它还包含了交叉学科和边沿学科,并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热门研究学科,如日本、意大利、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丹麦、瑞典等国家都在以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深入研究藏学[5]。中国作为藏学的故乡,藏族璀璨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社会形态是藏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仅西藏的藏文历史档案就有近300万件高高的、厚厚的萨迎佛经墙至今仍然遗留着元代的尘埃。藏族古籍文献之丰富、卷帙之浩繁,在中国56个民族中仅次于汉族而居各少数民族之首,它是对千百年来藏族历史各时期的经验和总结,它为我们当今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古籍文献越齐全,它对人们的科研和教学就越有利,它对于补充和完善当代研究不可或缺,我们应该广泛发掘康巴地区古籍文献的学术价值,借鉴和吸取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从而得出新的研究成果。

四、康巴文献博物馆建设注意事项

(一)科学规划,着重长远规划

博物馆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集收藏、研究和展示于一体。博物馆在设计时涉及多方面的考虑,如结构、式样、消防、保卫、水电、温度等方面问题,而且它对这些方面的要求都比普通建筑要高。首先,博物馆建筑的灵魂应充分体现它的设计思想,设计思想又体现在方案设计任务书里,它应对博物馆的功能、性质和发展战略都应作充分考虑[6]。就康巴古籍文献博物馆的建设而言,建设风格一方面应体现藏族传统建筑艺术特点,同时又应深刻体现现代建筑的实用特点和艺术神韵,展现康巴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其次是陈列阶段设计,博物馆的三大功能包括收藏、研究和教育,通过藏品陈列和展览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陈列设计阶段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注重观众与博物馆的和谐、融洽,为每位观众营造一个轻松、祥和的氛围。博物馆建设除建筑设计外,还包括藏品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这些方面都应着重长远考虑,遵循保护性、文化特色性的规律。

(二)整合资源,扩大藏品来源

藏品是博物馆的物质基础,没有藏品就没有博物馆。对于康巴古籍文献博物馆的藏品建设,一方面必须依靠学院大力支持,通过各种渠道对康巴古籍进行收集和整理。另一方面,必须依靠政府部门支持和协调,大力融合相关的古籍文献资源。康巴地区的古籍文献除一部分被文化机构收藏外,一部分存放于寺庙和印经院,还有一部分被僧侣、土司、头人的后裔所收藏,还有一些珍贵的康巴文献特别是一些唐卡、字画等都是个人收藏,其中一些甚至流落海外。康巴文献载体形式多样,有公开印刷本,有非正式出版的内部本,有民间的线装本、手抄本、族谱、私人收藏书画等,此外还有碑文拓片、石刻、民间口碑文献等,藏品分布分散,收集和整理难度非常大。据笔者在四川省甘孜州图书馆了解到,该馆保留着西康撤省后原文辉图书馆移交的大量文献,所存文献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包括民国时期统一发行和西康省统一发行的期刊杂志、平装书和部分古籍线装书等。但由于建国初期图书管理制度不善、十年浩劫影响、虫蛀和纸质变脆等原因,文献资料也从刚开始移交的2万余册到目前的一万二千余册 ,该馆由于缺乏古籍专业人才,导致很多文献没有经过系统的分类处理,因此这些古籍文献一直未能对读者开放,处于封闭状态。建立康巴古籍文献收集中心,通过整合现有的康巴古籍文献资源,扩大藏品来源,将为康巴古籍文献的收集、修复提供专门场所。

(三)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收社会捐助力量

博物馆作为一个为社会服务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机构,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决定了其发展的造血功能不足,即使在发达国家,绝大多数博物馆的发展也是举步维艰,因此,捐赠成为了博物馆除政府拨款外的一个重要筹资方式。教育职能是博物馆的一项基本职能,博物馆不应只被动地接受学生参观,而应积极走出校园,让更多人更充分地了解博物馆。政府部门要做好倡导者的角色,承担起对大众宣传和告知的义务,明确和鼓励社会捐赠,只有这样才能使蕴藏在社会和民间的珍贵文献和积极性释放出来,真正推动博物馆发展。

(四)大力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古籍文献的保护和修复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毫无疑问,古籍修复工作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整个社会文化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的古籍修复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修复技术。而这些技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条件下,主要依靠个体工匠口传心授,以师带徒、父传子的方式传承,因此传授面窄,发展缓慢[7]。到目前,我国古籍修复人员仍然非常缺乏,传统的古籍修复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博物馆要大力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可以通过自学成才、在职培训、专业培养和岗位培训等方式,通过系统学习古籍修复的途径,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修复理念,使修复技术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提高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渝.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建设发展新探 [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p109-113

[2] 益西拉姆.藏文古籍文集文献及其保护研究现状综述 [J].中华文化论坛, 2014年第12期,p93-97

[3] 孙力.藏文古籍文献数据库系统建设的探讨 [J].情报杂志,2006年第7期,p143-145

[4] 曾启鸿.永定土楼生态博物馆建设构想 [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p86-91

[5] 桂华.中国藏学研究的历史分期问题 [J].中国藏学,1995年第2期,p9-18

[6] 龚青.陈列展览策划与博物馆建设 [J].东南文化,2011年第4期,p90-95

[7] 张志清、陈红彦.古籍保护新探索[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p103

[责任编辑:陈光军]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Khampa Literature Museum

HUANG Hui-fengLING Li

【Abstract】Khampa region has a rich source of ancient literature with a long history. Constructing Khampa ancient literature museum can effectively develop and utilize the ancient books and documents and provide effective service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Moreover, it can promote Khampa culture, inspiring people's patriotic sentiments and love for Khampa, which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sense of national prid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itioning, significance and precautions concerning Khampa ancient literature museum.

【Key words】Khampa; ancient literature; museum; 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康巴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SB0259;本文系教育部一般项目——“康巴民族文化史”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YJA850012。)

【中图分类号】G2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24(2016)02-0104-05

作者简介:黄惠烽,四川民族学院图书馆馆员。(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凌立,四川民族学院副院长、教授。(四川康定,邮编:626001)

猜你喜欢
康巴博物馆建设
康巴学人
——林俊华
《康巴》:时代大裂变中的人性思考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博物馆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康巴雄鹰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