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2016-04-11 15:14吴德强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实现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吴德强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河南 郑州 450046)



高校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吴德强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对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价值目标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我们党始终坚持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因此,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核心价值观,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要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一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望[1]。

1.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基本属性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和民主相伴而行,存在张力且并行不悖,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要件。公正又与法治息息相关,公正是现代社会文明的灯塔,但离开法治的保障就会黯然失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价值观正是在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进入社会和经济双重转型期,面临日益突出的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复杂化利益格局和多样化思想形态等问题,特别是价值观多元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裂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愿望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正好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是多元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它将导引中国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现“中国梦”。

1.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公民价值追求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现在仍以国家划分群体、标识身份,换言之,国家仍是人类群体生活的最制度化、最有保障的共同体,因此,爱国既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义务。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为公民提供更加切实的保障,因此也更能激起公民的爱国热忱[3]。然而,爱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实践中就具体化为爱岗、敬业的精神,具体化为以诚待人、以信处世的行为规范,具体化为爱社会、爱他人的一言一行。面对当前世界意识形态复杂和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以及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如何倡导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如何提高公民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新水准?这将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基于这一新社会要求,党的十八大从公民层面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大学生价值观特征及面临的问题

2.1大学生价值观新特征

自觉实践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人生梦想的强烈要求。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变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面对当下各种文化的交融,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认识逐渐淡化,越来越注重主体意识和个人价值在集体中的尊重和肯定,价值主体出现由社会主体向个人主体转变[4]。二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对讲奉献、求理想、崇理性的理想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日益减弱,价值目标被注重个人、现实存在和物质利益所取代。三是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下,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上也逐渐趋向多元化,认同和接受讲求效益和合理利己的价值观。

2.2大学生价值观面临的问题

当前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变化总体趋向积极健康,对新时期提出的“三个倡导”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也显著增强。但是,在面临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和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的主体性也表现出一定的问题。一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冲击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日益弱化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性,进一步质疑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合理性。二是部分大学生不能在艰苦环境下体验生活,注重物质利益,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出现消极思想,回避现实问题。三是大学生在校园内的追求目标是获取知识和提高技能,而社会上人们更注重经济效益和物质利益,这与大学生完成学业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存在极大落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3高校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3.1开展爱国教育实践活动,培养爱国意识

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情感。爱国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切实行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高校要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根植于学生心灵,外化于学生实际行动之中。带领大学生深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重大历史事件和传统节日期间,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讲述中国发展故事,传播爱国正能量。让他们深知:在国家的危难时刻爱国是拼死抗争,在和平发展的年代爱国是专心建设,而在当前爱国就是维护安定和平的环境,倍加珍惜稍纵即逝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并竭尽一己之力[5]。广泛动员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三下乡”和社会调查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实现强国之梦的动力。

3.2开展敬业教育实践活动,培养敬业意识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事业心和责任心的集中体现。敬业,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着久远的历史传统。韩愈在《进学解》中所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可以作为敬业价值观的一个经典注解。美国吉姆·柯林斯的《卓越员工的l2项修炼》把“敬业”作为了第一项修炼项目,说明了虽然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都是相通的。因此,高校应创新敬业意识培养方法,组织大学生到行业企业顶岗实习,磨练敬业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敬业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培养乐业意识。乐业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岗,无论怎样的岗位和工作,都要爱自己的岗位,都要发挥最大的作用,都要做出最大的贡献,也只有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才能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另一方面要培养精业意识。精业就是成为精通业务的能手[6]。大学生通过提高技能操作应用能力,成为行业骨干、技术能手,真正认识到:只有精业,工作才有底气,事业才有生气。

3.3开展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培养诚信意识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稳。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就提出了“诚”“信”概念。直到今天,我们一直把诚信作为修身处世治国的基本美德。美国思想家富兰克林曾言:失足,你可能马上复起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丹麦人的诚信指数为世界第一,人与人的相互信任度高达89%。那么,作为具有5000多年优良传统伦理美德的民族,我们必须培育和践行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大学生诚信意识培养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诚信道德观,有针对性地开展走进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身边的活动,开展个人和不同类型企业的信用调研活动。同时,结合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实际,构建日常诚信评价体系,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议等方式,记录学生在校的诚信情况,学生在校的评优、就业推荐等要与其诚信严格结合,用诚信之义要求他们待人处事真实诚恳、以信取人,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3.4开展友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友善意识

友善即与人为善,是人们对于善的价值追求,要求人们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友善”价值观一直以来都得到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认同和推崇,人们都把“友善”视为宝贵的美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善的友爱、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三种,认为善的友爱才是稳定、持久,值得人们追求的。就此而言,友善的发生是基于人们对于美德的追求。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善与人相处,经常出现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便恶语相向,甚至动起手来;能关爱家人和朋友,但对其他人却漠不关心,习惯于“不和陌生人说话”,习惯于用提防和质疑来处理人际关系等[7]。针对以上不友善行为,高校应系统设计友善意识培养内容,开展调控情绪、对抗挫折、适应社会和沟通交往实践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友善”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宽容、忍让和友爱;在坚持道德原则的前提下理解他人、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编著.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3]曲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4]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5]吴玉军.凝魂聚气的战略举措——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2(1):21-24.

[6]刘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0(16):19-21.

[7]杨业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4-01-15(13).

(编辑:余承忠)

收稿日期:2016-03-12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52400410630).

作者简介:吴德强(1974—),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978(2016)03-0025-03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actice in University

WU De-qiang

(Party Committee Propaganda Department,Henan Polytechnic, Zhengzhou 450046,China)

Abstract: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e, to guide and help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discussion.

Key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 way

猜你喜欢
实现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将创新阅读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
浅析我国公立医院在新医改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评估准则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