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张载的教育思想
——兼论对大学生自我提升的启示

2016-04-12 23:54魏云锋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见闻张载德性

魏云锋(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略论张载的教育思想
——兼论对大学生自我提升的启示

魏云锋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张载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人性二元论学说,认为人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之区别,学者当“变化气质”,追求圣人境界。除此,在经世致用、集义养气、学思结合、德智结合方面,张载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和道德修养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张载教育思想大学生道德修养

一、张载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学习的教育思想

1.“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相结合的认知观

“见闻之知”即对客观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识。而“德性之知”即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张载认为人的求知的过程要经历从表象到理性两个阶段,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见闻之知”,对事物性理的认识即为“德性之知”。他说:

若以闻见为心,则只是感得所闻见。亦有不闻不见自然静生感者,亦缘自昔闻见,无有勿事空感者。

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须要他。耳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1]P313

这里他认为见闻可起到沟通“内外”即心与物的作用,能够直接见物,为“尽物”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还可依靠直接经验去辨别事物的本质。故若没有“见闻之知”,人必如木石一般。另外,“见闻之知”亦有不足和局限,他说:

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不可。须是自求,己能寻见义理,则自有旨趣,自得之则居之安矣。[1]P273

此“道”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他还说“耳目安能尽天下之物?……须知耳目之外更有物。”[1]P311更是道出了物之无限与耳目所见之有限的矛盾。故张载又言:“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一生。”[1]P321其意即世间万物皆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若人不知道探求其中的规律,一生就犹如做梦一般,不知真理。“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之知,德性所知,不荫于见闻。”[1]P144,这里所言“不荫于见闻”即不是从耳目等感觉器官直接产生的。

张载还认为“德性之知”与穷理和尽性[2]P41有关,穷理与尽性的内容是有区别的,他说:“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1]P130此处所言“诚明所知”即“德性之知”,在张载看来“穷理”就是寻求事物的条理或是规律的知识,因为没有离开事物而独存的理。他说:

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如此观之方均。故人有见一物而悟者,有终身而悟之者。[1]P313

所以他强调见物多,才能穷理多,也就是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而后通过抽象思维去探究其中的规律。这正是他所说的“尽物之性”和“尽人之性”相结合,以达到穷理的目的。

另外,张载认为,穷理也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而求知是永无止境的,人们应该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的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和发现。故他又说“学者自恶其自足,足则不复进。”[3]P21这是张载所遵循的重要的求知原则。

2.“经世致用”的治学观

“经世致用”是儒家历来所倡导的治学精神,张载所倡导的“为万世开太平”即对此种治学精神之继承,他从“学贵有用”的原则出发,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实用,他的天文、历法、生物、和军事等思想体现于其著作之中,同时也是他唯物主义的基础。因此“经世致用”是张载的教育思想和修身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言曰:“当企图去了解和把握某个人的思想时,应该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眼光来对待。”[4]P23因此对张载思想的研究,也应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探析。张载力主恢复周朝的井田制,并且与其弟子在关中地区实验井田,在后人看来这完全是一种复古的腐朽思想,本文认为,这从另一方面正体现了他学以致用的治学精神,虽然有理想化成份,但是他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而躬行实践的精神当为世之楷模。

其次,张载的“变化气质”教育思想和修身观也正是“经世致用”精神的体现,因为对于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会,要“穷理知性”而后达到“知礼成性”方是学习的目的,其中的“知礼成性”的过程也是将知识消化应用的过程。

“经世致用”是历代学界一个不朽的话题,但是能“躬行实践”,去实现自己“经世致用”思想的并不多见,而张载则是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二)关于道德修养的教育思想

1.尊德性和道学问相促进的观点

尊德性和道学问相促进是张载德育理论中的重要原则。所谓的尊德性也就是儒家学说中所倡导的“仁”和“礼”,这是自孔孟以来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张载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并且使之成为自己德育教育思想中的重要成分。所谓道学问,也就是其“穷理知性”的思想,是以往儒家思想中的“智”,他说:“上智下愚不移,充其德性则为上智,安于见闻则为下愚,不移者,安于所执而不移也。”[1]P307主张把培养德性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所以张载对德性和智力不统一的现象又提出了批评,他说:“士必懿而后智能焉,不懿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近”[3]P194,“懿”是美好的德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必须具备美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不具备美好的德性的话,就犹如豺狼一般使人不敢接近,对社会的发展只能有害或无益。因此其尊德性和道学问相统一的观点在今天来说依然是先进的,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在尊德性和道学问两者的关系上,张载说:

不尊德性则学问从而不道;不致广大,则精微无所立其诚;不极高明,则择乎中庸,失时措之宜矣。[3]P153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尊德性,学问就不能按照正确的轨道发展,不将学问发扬光大,其中的精微之理就没办法掌握;不致力于达到高大光明的境界,把不偏不倚和恒久不变的本性作为修养的途径。就不能对自然的规律真正的认识和掌握,也就不能做到因地制宜,这句话充分的说明的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修养成性”的格局观

张载认为:进德修业,欲成性也,成性则从心皆天也。所以成性则谓之圣者,如夷之清,恵之和,不必勉勉。彼一节而成性,若圣人则于大以成性。[1]P78

由此可以看出,他所倡导教育和修身的核心内容是“成身成性”。他认为教育和修身的目的就是“穷理知性”和“知礼成性”[5]P58[6]40,也就是说修身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所学的知识沉淀为自己的一种气质和特性。他还说:

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蔽也。[1]P381

所以在张载看来,圣人不仅仅是“知人”,即通过自身的学习已经克服了“气质之性”中恶的成份,实现纯粹的“天地之性”、“本然之善”。而且“知天”,就是充分发挥了天的德性,即懂得自然的变化规律。另外,在他看来,圣人能够将“天地之性”发挥的最彻底,所有的德行可以说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本能,即能够“乐己行德”,达到“天人合一”。

冯友兰曾经将人的修养格局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7]P601,本文以为其中最高境界天地境界,正是张载所说“天人合一”。

另外,根据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一个人,因为所处底境界不同,其举止态度,表现于外者,亦不同。此不同的表现,即道学家所谓的气象,如说圣人气象、贤人气象等。一个人其所处底境界不同,其心理底状态亦不同。此不同底心理状态,即普通所谓怀抱、胸襟或胸怀。[7]P606

由此可见,所谓境界、格局正是指普通的怀抱、胸襟或是胸怀。因此,境界的提升也就是胸怀或是胸襟的扩大。

二、张载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自我提升的启示

(一)对学习的启示

首先,“见闻”、“德性”互进的认知方式。第一,大学生应该树立追求真理的意识。第二,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地去掌握和寻找大量感性材料,从中分析总结,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最后,就是不能满足自己所学,活到老,学到老,要时刻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不断追求完美的自己。

其次,“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当代大学生应该以张载为榜样,不但要“穷理知性”,善于动脑,把知识彻底消化,亦要长于动手,勇于躬行实践,勇于试验,将自己的思想和灵感转化为生产力,造福于社会。

(二)对思想道德修养的启示

首先,知识的作用有正负之分,关键看掌握知识为谁所用。知识既可以成为完善自身、服务社会的手段,又可以成为谋取私利、欺世盗名、甚至违法犯罪的工具。大学生属于高智商人群,而当今高智商的犯罪对于社会危害极大。因此,在学习和修身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将“尊德性”和“道学问”相统一,将自身道德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这样才能造福于社会和人民。

另外,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不论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亦或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面对这些问题的胸怀或胸襟显得颇为重要。张载“修养成性”的格局观,对于大学生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高意义甚大,特别是刚步入大学的学子,应该树立“穷理知性”和“知理成性”的意识,将人生境界的提高作为自己修身的目标,争取做一个品德高尚,胸襟宽阔,境界非凡的人。

参考文献:

[1](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张金兰.张载与二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解析[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11.

[3](宋)张载撰,(清)王夫之注.张子正蒙[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刘艳.生活化视域下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5]邵显侠.论张载的“知礼成性”[J].北京:哲学研究.1989.11. [6]叶惠宏.变化气质而知礼成性—从张载修养功夫论看其成性观[J].西安:西安社会科学.2009.3.

[7]冯友兰.贞元六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4.

作者简介:魏云锋,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思想文化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2-116-02

猜你喜欢
见闻张载德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骑鹅见闻
西游见闻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假期见闻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