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2016-04-13 04:24李倩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思政教学部安徽六安23701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耻感责任感道德

李倩(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思政教学部 安徽 六安 237011)

论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内容及途径

李倩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思政教学部 安徽 六安 237011)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应以耻感教育为基础,以道德责任感教育为重点。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完善道德责任机制以及优化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内容;途径

2014 年,习近平在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才素质的灵魂与核心。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而责任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其道德责任意识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现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仍有部分学生道德责任缺失,表现为缺乏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等,反映了我国教育中道德责任教育的薄弱,因而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道德责任与道德责任教育

道德责任是从道德上意识到的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道德使命,是对外在的道德义务的内心认同,具有良心的成分。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是同一种道德“命令”在人之外和之内的两种表现形式。[1]道德责任是个体及群体应当对自身、个人、社会及自然等履行的遵守、维护道德的责任。作为最起码的人性规范,道德责任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调整着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促进社会向前发展,正如西塞罗所说:“任何一种生活,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事业的还是家庭的,所作所为只关系到个人的还是他人的,都不可能没有道德责任;因为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这种责任而出,而一切无德之事皆因忽视这种责任所致”[2]。

道德责任作为协调社会关系的一种规范体系,不论它的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都是人们为了生存或发展,通过实践不断获得经验并对其不断总结、固化的结果。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道德责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能通过生理遗传直接获得的,而是和其它知识一样,必须通过教育进行传授。道德责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以增强受教育者对自身、他人、社会和自然的道德责任意识,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负责精神和责任人格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2.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内容

2.1 耻感教育——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基础

耻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是非观、美丑观、善恶观、荣辱观而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求荣避辱心理,是人们珍惜、维护自身尊严而产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意识。[3]中国有着重视耻感教育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都非常关注人的耻感培养,将耻感看作个体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基础。在我国历代的著作中,存在着大量关于耻感对于人和社会道德发展重要性的论述。《论语》中的《为政》篇写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老子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也就是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人无耻,则无所不为。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应以耻感教育为起点和基础。道德教育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能够使人知耻,从而使人们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耻是很可怕的,无耻则无所不为。康有为曾指出,社会“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5]如果社会成员缺乏羞耻心,社会风气将不堪设想,“则祸败乱亡无所不至。”一个大学生若会因为做了不道德或不负责任的事情感到羞愧,那么这种羞耻感就会遏制他去做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行为,从而会自主自觉的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反之,如果一个大学生连耻感都没有,那就谈不上责任感了。因此,耻感教育是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建立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2 道德责任感——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重点

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应以道德责任感教育为重点。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中提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这表明,高校在进行德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责任感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达成共识。成功的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人负责的去行动,培养有道德责任感的人[6]。

责任感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主动履行自己应尽责任的一种情感态度,是人们对责任内容的自觉意识和体验。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就能主动担负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当一个人在责任面前不是觉得“要我干”,而是觉得“我要干”时,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责任感包括他律性质的责任感和自律性质的责任感。他律性质的责任感是低层次的责任感。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责任感最早期的形式实质上是他律的性质”[7]这一阶段,儿童重视的是成人的外在要求和标准,例如“妈妈让我这样做”,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责任感是被动的,责任承担者可能并不想承担某种责任,只是出于恐惧或外在的压力才被迫承担这种责任。他律性质的责任感不仅存在于儿童当中,也存在于某些成人中。例如,有些人在有其他人存在的场合会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而在没有其他人在的场合,其责任感就大大弱化甚至消失殆尽。

自律性质的责任感是高层次的责任感。从责任主体的主观上看,这种责任感具有强烈的主动性,不是受权威支配或规范强迫,不是“他人要求我怎么做”,而是“我要去做”,是责任主体自觉自愿的,自主选择的。因而,自律性质的责任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感。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应以是自律性质的责任感养成为目标,把大学生培养成能够积极主动地履行自身责任的人。

3.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途径

3.1 理论联系实际

(1)道德责任教育要回归生活。这主要是针对学校道德责任教育而言的。过去的道德责任教育经常脱离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将道德责任教育变为灌输和空洞的说教。道德责任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领域,即道德责任理论知识的教育和道德生活世界的教育。但长期以来,学校道德责任教育总是局限于讲授道德责任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道德生活世界的教育,造成学生道德“知行脱节”,其实大量的道德责任知识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应该将这种理论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理认识、承担自身的道德责任,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2)道德责任教育要区分对象和层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过去我们的道德教育和宣传往往调子过高,不分对象和层次,经常用党员和干部的标准来要求普通群众,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青少年学生,结果使得道德教育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因此我们在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应该注意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应先从基本层次开始,循序渐进。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内出现的道德责任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忽视了道德责任的基本层次建设所引起的。但我们也不能放弃对高级层次的道德责任的期待,不能仅仅局限于基础层次的教育,否则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只能维持不能发展。基础层次、中间层次的道德责任教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而高层次的道德责任教育则是人们对至善至美的追求。

3.2 完善道德责任机制

道德责任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主体的道德信念及行为自觉,但是制定并完善相应的道德责任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很多人的责任感都是他律性质的责任感,需要外界给予一定的压力和监督才会履行责任。道德责任机制可以将个人的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并用法律法规、组织纪律等奖惩方式作为外在压力来督促责任主体履行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如果人们在一起做事但没有明确每个人的责任时,有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他个人的责任感。苏联学者科恩也说过:“如果每一个人都‘对一切’负责,那么就意味着人们以及他们的职责都是无人称的,结果实际上任何人对任何事情都不负具体责任。”正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道德责任机制,使不同的个体或群体负有不同的责任。责任的强制性集中表现为追究责任的法律、纪律等,处罚不负责任的行为,以达到惩戒、威慑、教育作用。例如,美国的《从政道德法》,加拿大的《道德法典》等等。另外,一些国家还在政府部门设立道德办公室,以检查和督促道德责任履行情况。

3.3 优化环境

任何教育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的,环境对教育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道德责任教育还需要优化环境。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来说,家庭是基础,学校是核心,社会是必要条件。

3.3.1 优化家庭环境

首先,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让孩子意识到作为家庭的一员,应该学会关心亲人,关心家庭。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孩子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从而让孩子逐步体会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做到“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其次,父母应努力做好榜样。榜样的作用是最直接、最有感染力的。家长应以身作则,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对工作负责;在家庭中孝敬长辈,对家庭负责;在与他人相处中,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孩子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3.2 优化学校环境

首先,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让学生体会到学校是负责的。其次,培育良好的寝室环境。寝室是大学生日常居住的地方,也是信息交流最多的地方,寝室里如果有一个人积极上进,充满责任感,那么就容易把其他人的责任感调动起来。大学生应当将寝室当做一个小家庭,从关心寝室人开始,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再次,教师要以身作则。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在工作中充满教育热情,兢兢业业;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学生,关心他人,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会激发自身的道德责任感。

3.3.3 优化社会环境

首先,要建立完善公平的社会制度。如果一个社会,制度不公平不完善,尽职尽责的人利益得不到保障,总是吃亏,无私奉献被视为“傻瓜”,甚至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形,那么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就会逃避责任了。其次,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舆论工具,创造健康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德”。

道德责任的培养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科学的教育模式应该是以学校道德责任培养为中心为纽带,联结起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者形成教育合力,达到良好的效果。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131.

[2][古罗马]西塞罗,徐奕春译.《西塞罗三论: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M].1998:91.

[3]台秀珍.耻感文化的内涵及大学生耻感意识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36.

[4]老子.道德经[M].中华书局,2008:26.

[5]康有为.孟子微[M].中华书局,1987:197.

[6]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7][瑞]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判断》[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24.

G641

A

2095-7327(2016)-04-0009-02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榜样教育法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5jyxm606),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202)的研究成果。

李倩(1981—),女,安徽六安人,法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耻感责任感道德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耻感、耻感伦理与转型期道德建设
——评章越松著《社会转型下的耻感伦理研究》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实效性和平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