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藏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探析

2016-04-13 04:52佘静芳
关键词:藏族西藏个体

黄 敏, 佘静芳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藏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探析

黄 敏, 佘静芳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藏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积极心理学思想,文章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寻藏族传统文化在个体素质教育、文化传承和教育生态创新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探究藏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心理学资源,以及藏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特性与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积极心理学; 藏族; 传统文化; 教育功能

积极心理学理念中一些核心的思想观念起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而在我国传统文化多元一体化格局中,藏族传统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传统文化以人文文化为主,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不仅吸收了我国其他地区的先进文化,还传递出诸多积极心理学思想,是独特而又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特别是藏族传统文化在个体素质、能力教育的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在传承和发展藏族传统文化的民族特性和地区特性过程中,对于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传承、创新藏族传统文化均具有积极意义。

一、藏族传统文化中积极心理学资源

藏族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一个完整的、稳定的有机整体,是一种以宗教文化为核心的特殊文化。千百年来,藏族传统文化影响着藏族人民的方方面面,对藏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对藏族地区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一)藏族传统文化对个体积极人格的塑造

幸福、乐观等特质在积极心理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个体积极、健康心理状态的体现。在《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中,作者扎西达娃以“寻找香巴拉”为模式,以佛典中的神话传说为基本框架,传递出藏族人民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特征和精神诉求,传递了佛教对个体积极人格塑造的信息。扎西达娃通过艺术形式,表现了藏族人民身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积极因素,刻画了藏族人民在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顽强韧性,乐观、坚强、勇敢的人格特征。典籍《十六净法》中的一些内容也涉及个体为人处世和积极人格塑造,如远虑高瞻,不听邪说,自持主见,担当重任,宽宏大度等。法国当代最具权威的藏学家石泰安,在其代表作《西藏的文明》中,讲述了藏族人民的人生观、历史观、地域观和在藏族人民的宇宙图式中,抽象出的“人间宗教”概念等,强调藏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对个体积极人格的引导。[1]

(二)藏族传统文化对个体积极情感的培养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观念,是个体信仰物体中存在神灵和未来,是藏族人民对一些自然现象做出的认知行为和解释。因为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较为严峻,他们虽然面对严寒高原,却对大自然产生更为深厚的情谊和崇拜,更是积极心理的体现。美丽动人的西藏神话传说,陪伴着藏族人民的愉悦成长,使其从小对自然界、对他人心生善念,抱有积极情绪情感,懂得用敬畏、爱护的心理对待大自然,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人交流、合作。松赞干布时期制定的《十善法》中规定:“不许杀生造孽,不许邪淫,不许谎言,不许挑拨离间,不许恶言骂人,不许造谣,不许贪欲,不许有害人之心,不许做违背因果的事等。”[2]不仅明确禁止了个体的一些不良社会行为,更引导个体形成亲社会行为。

(三)藏族传统文化对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

藏族传统文化中包含诸多关于构建积极组织系统的内容,松赞干布时期的《礼仪问答写卷》中提出:“同心协力,不仅眷属和睦,行至何方亦相安于事。”“居高位而不欺凌,役使下人,行为正直。”要求个体不论处于何种地位,都要构建、维护以善待人、遵守承诺、尊老敬贤的社会。《四部医典》中提出:“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关系,互相友爱、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对病人和穷人要有同情心。”[3]在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一日一课》中写道:“在这个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里,个人和国家再不能独自解决问题,而需要彼此互助合作。因此,我们要培养一种世界责任感。要捍卫及孕育这个世界家庭,扶持弱势成员,并保护我们的居住环境,这是我们个人及大家共同的责任。”倡导个体加强团队合作和责任感,互帮互助,共筑和谐社会。

二、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教育功能

(一)素质教育功能

藏族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群体和个体的发展,促使个体逐渐养成具有藏族特色的思想和行为,并将个体形成的崇尚道德的积极品质在教育中传承发展。

藏族典籍《四部医典》中包含了有关道德的观念、评价等内容,如“修身先修德,注重德行修养”等,明确个体有关道德善恶的行为。在《萨迦格言》中,以格言的形式讲述有关智育的内容:“与尘土混合的铁粉,只有磁石才能分开。”“当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猫头鹰则变成了瞎子。”从这些格言中可以发现,藏族人民已经认识了磁铁的基本特性,并仔细观察了生物的生理特征。同时,藏族人民为提升身体素质,创造出多种具有藏族特色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如藏语称“押加”的大象拔河,是藏族特有的一种双人拔河体育项目。藏族人民在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艺术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如布达拉宫、药王山、大昭寺、小昭寺,锅庄舞,戏剧《文成公主》《寻迹唐古拉》等,都散发着独特的藏族魅力和风格。藏族传统文化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引导、教育个体保持和发展藏族人民的勤劳质朴的优良传统,传承藏族传统艺术和美学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二)文化传承功能

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藏族人民生存和发展的要求,需要依靠教育和互动,来影响社会、学校、家庭对个体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时时让人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但在藏族地区,人们仍可明显感受到人际交往间普遍保持的深情厚谊,这与藏族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密不可分。典籍《礼仪问答写卷》中指出“上面之人高尚而爱惜下人,对任何事均虔敬而有礼度,即可和睦相处”。《四部医典》中也指出“德不修则寿易损”等伦理思想,详细地探讨了个体合理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4]西藏的伟大战士格萨尔王的流亡经历是藏族传统文化中伟大的史诗,格萨尔不仅有智慧、温柔、大无畏的天赋,还在面对危险、困难、恐惧时,能以足够的勇气去品尝痛苦,毫不逃避地从困难中总结经验教训,并传授自身的经验、技能和积极思想,而这些积极的思想、行为正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其传记《格萨尔王传》中也强调了锄强扶弱、主持正义、护佑终生、幸福富裕以及是非鲜明、爱憎分明的观念,这也是藏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向往和愿望。

(三)文化创意功能

2015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中央政府明确要将西藏打造成重要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保护地,而文化创意正是积极、合理地保护藏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藏族传统文化可利用藏族人民人口众多,居住广泛的特点,将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现有藏族传统文化的经济产业,适当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品的价值创新,促使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文化有机融合,提升和展现藏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促使藏族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实现质的发展和飞跃。

藏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资源的不可复制性、稀缺性。因此,政府更加重视对藏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整合、提升,使其能积极有效地与其他产业相融合,为人民展现出具有独特藏族魅力且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项目,使藏族传统文化逐渐向现代化、集约化、高附加值方向积极发展。[5]

三、藏族传统文化中积极心理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

藏族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精神的根,藏学家宗喀在他的纪录片《发现卓尼》中说道:“这几年我主要在做一些西藏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维护和收集工作,很多年逾古稀的老人就不见了,也许真相就将永远成为尘封的秘密。”因此,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功能的实现和弘扬,需要政策的支持和社会各方的重视,才能实现藏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藏族传统文化是藏族人民不断开创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藏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需要依靠勤劳善良、富于进取精神的藏族人民。在《西藏之西:阿里阿里》中,作者表达了藏族传统文化需现代性地重建。因为现代人的成长发展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少藏族青少年在穿着民族服饰的同时,也喜欢吃西餐、喝咖啡等西方典型的生活方式;能流利使用藏语、汉语、英语进行交流、对话;网络也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僧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现代化工具。黄静薇在《西藏脸书》中感叹:“古老的圣城拉萨,听不见我的感叹,它仍然在这个现代世界的潮流中被推拥着向前发展。”现在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诗,已受到人们广泛的传唱和认同,并俨然成为某种时尚符号。现代文明的新思潮、新文化与西藏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当今的西藏传统文化形成既独具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风俗、新习惯。[6]

(二)藏族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发

为更好地传承藏族传统文化,学校应开发多元文化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与藏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并将藏族的建筑、歌舞、绘画、服饰、语言和饮食等因素,在文化课程和实践环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构筑独具藏族传统文化特色的魅力课程。

与藏族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体系建设,重视对藏族传统文化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对个体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培养。生动地传授藏族传统文化精髓。学校积极开设藏族历史、科技、文学艺术等课程的传统文化内容,有目的地引导个体积极融入与藏族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需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产生相互联动,为个体更好地了解、掌握藏族传统文化创造有利条件。如:成立多种形式的藏族歌舞、绘画、手工艺制作兴趣小组,由专业的教师深入系统地进行藏族传统文化教授,组织各类具有藏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竞技比赛,营造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氛围。积极引导个体参观藏族民俗文化中心、藏族工艺加工厂等具有藏族特色的文化场所,使个体亲自体验藏族传统文化活动,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增强个体对藏族传统文化的亲密度和感知度。

(三)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西藏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农奴制社会初期,西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打破了地理环境造成的封闭隔绝状态,如:佛教的引进和吸收,导致西藏本土文化进行重新组合,塑造了一个社会共生的局面,即任何人都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系统中。虽然和谐共生是理想状态,但个体希望所有生命、文化等在不同的时空中能相互依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生命的需要,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个体幸福、健康地成长。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样需要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需要依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体的共同努力。在藏族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从和谐共生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利用各方的优势,借助网络的推动作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藏族传统文化中反映藏族气质、审美习俗和文化思想的、独具藏族魅力和风格的内容,如藏族语言、传统生产生活技能、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等,加以保护、发展、利用、普及、弘扬。将家庭、学校、社会、个体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积极、畅通的联动机制,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的和谐共生关系,积极有效地促进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功能的实现。

[1]华旦多杰.浅谈藏族民俗中的伦理和谐思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0-75.

[2]措姆.科学地认识和扬弃藏族传统文化[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0-24.

[3]曹征海.和合加速论: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4]张玲玲,李劲松.藏区社区学习中心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研究[J]. 中国西部科技,2014,(12):122-124.

[5]张婧.藏族文化创意产业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6]黄静薇.西藏脸书:一个时代的藏人肖像[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

A Study of Tibeta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Fun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HUANG Min, SHE Jingfang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Nationalities, Yueyang 414000, China)

Tibetan traditional culture embodies abundant though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function of Tibeta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on individual quality educ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ec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so as to unveil the ethic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xplore the efficient ways to improv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education.

positive psychology; Tibeta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function

2016-07-20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民族教育研究基地专项课题“藏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机制研究”(XJK014BJD017)

黄 敏(1985—),女,湖南平江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教师。 佘静芳(1963—),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教授。

G44.14

A

1672—1012(2016)06—0108—04

猜你喜欢
藏族西藏个体
都是西藏的“错”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