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师生思想碰撞的殿堂

2016-04-14 00:58文/焦
教育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尝试笔者课文

文/焦 萌



课堂是师生思想碰撞的殿堂

文/焦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教师与阅读文本之间产生交流、对话,从而培养学习能力,张扬个性,这也正符合了“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的主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面对正处于成长中的小学生,传统教育中的把知识“灌进”学生脑袋里的做法,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更甚者会使他们失去兴趣,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感。“生本教育”理念让教师从“好教”转向学生的“好学”,追求在课堂上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思考将“生本”理念融入语文教学,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

问题:其几人专心致志,唯教师之为听;他人虽听之,弗若之与

他们,一群活泼、顽皮的孩子,下课时的欢声笑语到了课堂上就变成了“鸦雀无声”,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每次教师提问,除了班级里几个比较认真听讲的学生举手外,其他学生都默默低头……学生总是以不听讲、走神等行为来等待下课铃声的救赎,这种“不参与就等于煎熬”的语文课堂绝不是教师们想要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给他们来一次“雷厉风行”般的教育,药力只能持续一两节课;对他们进行“柔声细语”般的劝慰,效果也只能维持一两天,而课堂就缺少了学生们幽默的言语和个性鲜明的见解,只剩下了没有灵动且麻木的神情。于是,笔者深刻的反思:如何才能培养他们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让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挖掘出他们学习的原动力呢?何时笔者的语文课堂能让孩子们如课下玩闹般充满欢声笑语?

探索:通往活力课堂的“曲径通幽处”

正当笔者迷茫之际,学校提出了“围绕学生有效学习创建有兴趣、有自主、有质疑、有生成的课堂文化”的研究主题,这也和“生本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中,笔者开始尝试探索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设问——自主学习的稳固基石在课堂的有效设问上下功夫,使学生按照学习方案自主思考,并批注相关感受。如在《我们爱你,中国》一课中“我们爱你——”这句话反复出现,可提问: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作者是从多个角度、选取不同的有代表性的事物,满怀激情的赞美伟大的祖国的,从而体会发自肺腑的爱国之情。

大胆质疑——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在围绕有效设问展开学习产生一定成效后,笔者试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或难以理解的问题,再共同交流,简单问题当堂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则成为学习方案,留待下一节课学习。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是指小洞,但能通过小船的孔隙不应该是小洞,作者是不是写错了?其实,不少课文在内容上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学生们往往在这些地方质疑,而他们对于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往往也有着较高的热情去解决。通过这样的质疑,使学生思维处于起伏跌宕中,比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更有吸引力。

小组合作——展示个性的活力舞台 在这样不断探索下,笔者开始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把师生的交流转变成生生的讨论,而教师只负责引领和总结。笔者私下找到每个小组中善于发言的学生让他们负责带着其他同学一起有针对性的讨论。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中,针对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的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围绕“舍身”二字,课文讲了什么样的内容,董存瑞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舍身炸暗堡的……由于小组人数比较少,而且没有教师的评判标准,学生变得乐于发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欣喜于学生们乐于交流的欲望,而这样的氛围也让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生本教育”理念让教师从“好教”转向学生的“好学”,追求在课堂上形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

实践:生,取之于师而胜于师

在这样的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的影响下,学生们慢慢爱上了语文课,这让笔者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学生来当教师上一节语文课,会是什么样呢?当笔者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后,他们纷纷表示非常喜欢这个设想,一一要来尝试。于是在第五单元后的语文学习中,进行了以下的实践。

初露锋芒——好奇、倾听、分享第一次进行尝试的是曹琬琪和李甜雨两位同学,她们选择了《乌塔》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笔者则坐到学生中间。小老师们先是让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乌塔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还设置了一个讨论:关于孩子能不能独立外出旅游,并围绕这个问题来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虽然课堂秩序有些嘈杂,但更多学生在发言中得到了快乐,小老师们又以独特见解来主导讨论。虽然课文个别地方的理解不到位,笔者又通过一节课强调重、难点,但这次的实践,却让她们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增加笔者和学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第二次尝试的是王思远同学,她分享了《漫谈沟通》这篇课文。在笔者的要求和前两位同学的提醒下,她的准备较为充分,搜集了很多资料,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内容,还了解了动物沟通方式的多样化。这些学生们不了解却很感兴趣的课外内容,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都听得十分。这也给笔者带来了很多反思:语文课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备课,不仅要讲他们需要学会的知识,更应该朝着他们喜欢的课堂方向努力。

畅游文海——巧思、善言、交流第三次尝试的是师晓莉,她对《与北极狼为友的科学家》里面的北极狼非常感兴趣,想要和大家分享这篇课文。她提前准备好课件,让笔者帮忙修改。她的课件让笔者十分“震惊”,里面不仅有课文的内容,还详细介绍了北极狼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图文并茂。笔者针对课文内容不太恰当之处进行了部分修改,并和她讨论了这一节课的侧重点等。于是她的精心准备博得了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

最后一次尝试的是董张菁,她对《诺言》这篇课文很有想法,要和大家分享。关于学习提示,她设计了3个问题:能干家境是怎么样的?能干借钱时的动作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读完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这三个问题非常巧妙,层层深入,最后一个问题更是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她还分享了《曾子杀猪》的故事,告诉学生们不能言而无信。最后她设计了积累环节,搜集了很多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让大家自主选择积累。

虽然开始的尝试不太顺利,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他们或想象,或探究,或交流,或展示……给语文课堂添了一抹新色,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还将继续尝试这种生本课堂,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不仅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还将朝着创新思维的方向继续努力。

收获:稻花香里说生本,听取欢声一片

克莱恩曾经说过:“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多得多。”郭思乐教授也认为:“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笔者深谙此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笔者愿做辛勤耕耘的园丁,予以知识的滋养,深信他们只是花期不同,终会绽放出独特的花朵。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思想碰撞的殿堂,学生从不整齐划一,课堂也不应该按部就班,教育应该必然要走向生本,学生定能带给教师源源不断的灵感,为课堂注入勃勃生机。生本教育理念好像一条看不见的力量强大的洋流,裹挟着教师一圈又一圈的不断探索,貌似每一天都不同,其实都在勾勒着未来美好的教育愿景。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马坡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尝试笔者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老师,别走……
背课文的小偷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尝试
一次让我受益的尝试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