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到底能改变教育的什么

2016-04-14 00:58冯正华姚湘斌
教育家 2016年3期
关键词:微课智慧信息技术

文/冯正华 姚湘斌



信息技术到底能改变教育的什么

文/冯正华姚湘斌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校园。纵观目前教育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趋势,应用信息技术必须恪守“教育为本、技术为用”的信念。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校园。纵观目前教育与互联网技术融合的趋势,应用信息技术必须恪守“教育为本、技术为用”的信念。

借力于信息技术的课改主阵地有两块。一是课堂,强调的是方法。本校课堂改革的途径是智慧教育背景下的高效课堂实践探索。二是课程,强调的是内容,主要进行的学科内资源整合、学科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和跨学科资源整合。

因此,在指导思想上,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坚持“运用”,通过信息技术运用于课改的各个方面,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均衡化的发展。学校用了五年的时间,做了三个方面的探索。

网络课程: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数字资源

MOCCS(大众在线公播课)把优质教育资源变成共享资源,把学习形态由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推向在线学习新生态,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为此,本校积极尝试搭建“无痕教育微课平台”,构建网络课程,让数字资源走进孩子们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满足各种不同情况的学生多元化化学习需要,尽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国家课程微课化,让学生更具学习主动性学校首先在网络课程建设上引进了普及性的人教社数字教材及人教E学系统,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微课视频解析,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资源,使“先学后教”的学习形式具有了可行性。同时学校一线教师结合学生学情特点,先后查找制作优质微课视频500多个,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学生学科学习中高频易错的难点问题。有了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满足了各种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校本课程数字化,让学习随时随地进行 《晨诵》《午练》《暮韵》《男足》《女舞》是学校一日特色课程,每天的学习固定时间,专人负责,学生人人参与。希望以课程的形式,达到“每天十分钟,六年铸人生”目标。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校本课程目标,每一门课程的教师团队,都将自己承担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一段段视频,放到学校无痕教育微课平台上,以利于迎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展开学习,保持持续的学习状态,让学习随时随地进行。

德育内容数字化,让教育生动形象发生 无痕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在无痕教育微平台这个网络课程中,放置了大量与学生品德息息相关的德育数字化教材,如“文明有礼的举止神态”“认真负责值日生”等。一段段以学生为主角的生动的德育视频时刻影响着学生,学生喜欢看,也反复看。因为学生“喜闻乐见”,所以教育生动形象地发生,“润物细无声”的无痕教育在校园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

智慧课堂: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关系,我们的观点是:信息技术是术,是工具,是促进提升完善课堂高效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堂的改革与创新是道,是本。因此,本校的课改是“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是合理运用最新的交互性教学设备,达到改变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的目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经过三年多的摸索,学校逐渐形成了基于智慧教育互动课堂技术支持下的“四学五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四学”指的是学生的学,分为四个阶段:个体自学、组内合学、班级展学、考核促学;“五明”指的是教师的教,即在学生每个学习步骤的前后,教师都必须明确一些相关内容,具体指:课前明要求、自学明进展、合学明问题、展学明关键、评测明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模式,制定了六项策略(基于学生小组合作建设的学习生活一体化评价体系;基于教学模式流程的学生和教师行为训练;基于智慧教育的课堂信息技术应用;基于均衡发展和个性化成长的教师成长工程;基于同年级同学科通力合作的“三环四步”集体备课;基于大数据督导的师生考评管理),其中就包括“基于智慧教育的课堂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如下各个环节:

课前,以学为导向的资源建设。首先,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文件发送微课视频、音频、文档等,为学生提供重点学习资源,保证先学后教落到实处。其次,学生完成自学后上传课前检测结果,设备自动生成统计图表以便教师直观掌控学情,保证课堂以学定教。

课中,以智慧教室为手段的教学互动首先,教师要利用智慧教室交互功能如屏幕广播、截屏发送、错题本、抢答等手段,激励学生的课堂学习热情,提高师生课堂的交互性和粘黏度。其次,教师利用电视墙、屏幕查看等功能保证“一对一”的检测落到实处,保证课堂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掌握,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生要求,使教学更有的放矢,课堂能有更为均衡的关照面。同时,软件自动生成学生学习数据同步于教学过程,记录学生成长轨迹。

课后,以个性定制为特色的项目实践。课后根据数据信息,教师进行个性化辅导跟进,保证教学质量的落实。

借力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教与学的方法都在发生着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习得、记忆、巩固转向探究、反思、表达。教师的教学方式从传递、讲解、评价转向出发、交流、分享。技术,使课堂更高效,使学习更有效。

智能校园:学生成长的智能空间创建

移动的图书馆,让阅读随心所欲 本校学生目前已实现人手一块平板。在此基础上,学校借助智慧平台的普及,加强数字图书建设,引进超星歌德借阅系统(小学版),该系统包括图书借阅、滚动图片、信息动态、新教育专栏、古诗欣赏、科普视频、汉字拼写七大资源模块,可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学生只需在平板端安装阅读软件,扫描系统上的二维码下载到平板上就可以阅读,即取即读,为学生的海量阅读提供了保障;同时家长可以使用手机扫描下载图书,可以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提供亲子阅读平台。

运动监测系统,让保健如影随形 技术的创新在改变着世界,智能手环的面世让人们开启了一扇智能保健之窗。智能手环具有测量距离、卡路里、脂肪等数据收集功能,运动数据都可以量化,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给学生设定每天的运动量和需要摄入热量。方便体育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运动情况,调整训练方式方法,给学生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

智慧管理系统,让沟通成为常态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单一模块化的应用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步入大数据时代的需求,如“办公OA”“排课系统”“学籍管理”等系统。集成化、智慧化的大数据应用平台成为现代化学校的需求。本校借助东莞信息化建设的东风,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办公平台,从学生学籍、课程设置、社团管理、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应用开发。智慧管理系统,让师生沟通、家校沟通成为一种常态。

校园安全系统,让安全无处不在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校园的安全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学生健康地成长。随着技术的创新,学校在原有的电子监控系统的基础上,引进了“智能影像监控系统”,具有侦测、跟踪、辨识等功能。智能影像监控自动分析、过滤,判断“对象”是否触发“条件”,进而引发“事件”,再根据预先设计流程,主动回馈信息的系统,发送信息至用户终端。信息技术让校园更安全。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学校正在着手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进行学科课程的整合。下一个探索目标是,怎样让信息技术助力学校课程改革的实施,包括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师包班、项目学习等课程改革的行动目标,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践行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目标。

在行走路上,我们刚刚起步,我们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因为价值总在探索的过程中。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微课智慧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