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伏笔

2016-04-15 12:56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伏笔补丁布料

伏笔就是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与中心事件有必然联系的人物、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的一种表现手法。其作用主要有:

1.前后照应,首尾圆合。前文埋下伏笔,后文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紧凑,收到首尾圆合的完满效果。

2.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回环往复,一波三折,曲折动人,引人入胜。

3.推动情节,引向深入。伏笔使文章由设置悬念到解开悬念,环环相扣,推动情节,不断发展,引向深入。

那么如何巧设伏笔呢?

1.预设事件。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会有一个诱因,往往前一事件构成后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后一事件是前一事件发展的结果。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先写学生会干事托辞检查“我”的讲义,然后写匿名信事件,前后事件便有了一种内在的联系;另外文章中写电影事件,为“我”离开仙台和藤野先生埋下伏笔,交代了离开的缘由,“电影事件”成为“我”弃医从文的重大转折点。

2.预设景物。景物有一种暗示作用,通过景物描写暗示事件的发生、发展。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一景物描写:“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这一描写为后文写爸爸去世埋下了伏笔。

3.预设细节。文中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描写有时就是伏笔。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一细节描写:“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爸爸病重。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通过对韩麦尔先生服饰的细节描写烘托一种不平常的气氛,为“最后一课”埋下伏笔。

4.预设场面。场面描写能够渲染或紧张或轻松,或喜悦或悲伤的气氛,也为后文埋下伏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写小弗郎士上学途中,看到镇公所布告牌前围观的人群,便为后文写“最后一课”埋下伏笔。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那年她14岁,要过年了,村里的伙伴们大都穿上了新衣服,常常聚在一起捉迷藏、放鞭炮,一个个兴高采烈得跟找到食儿的麻雀似的。她因为没有新衣服,就猫在家里不愿出去。她从未穿过新衣服,平时都是穿姐姐的旧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不合体不说,衣服上净是补丁摞补丁,烂了补,补了穿……她觉得特没面子。听着外面不时炸响的炮仗,以及伙伴们的欢声笑语,她就斗胆对母亲说,娘,我要新衣裳。母亲就沉下脸,瘦削额头上的皱纹簇成了结,满是厚茧的手轻轻摩挲着她的头,长叹了一声。母亲默了许久,才一字一顿地说,好,娘给妮儿缝条裤子。这时,她苦巴巴的脸上才绽出灿烂的笑。母亲拍了拍她的肩膀,哑着声音说,妮儿,你要好好学习。她使劲点点头,说放心吧娘,我会的。

第二天,母亲就把攒下的一罐鸡蛋带到集上换回了一块布。母亲给她量了尺寸后,每天晚上就到隔壁二婶家去做裤子,二婶家有缝纫机。

大年三十早上,她还在被窝里赖着,母亲就掂着一条裤子站在床前,笑吟吟地催她起来。那是一条用帆布(以前厂矿里的工作服布料,俗称劳动布)做的裤子,这种布料耐磨,而且在农村比较少见,当时谁穿有这种布料的衣服就跟现在拥有一部手机一样趾高气扬。因此,她兴奋地嘿嘿直笑,忙从被窝钻出来去穿棉裤棉祅,最后在娘的帮助下套上了那条裤子。

嘿,两条裤腿上绣着四五朵向日葵的图案。图案的布料已经褪了色,显然是从旧衣服上裁下的,但图案很好看。图案的边沿剪得一缕一缕的,像是向日葵盘的叶子,十分逼真。她就一派喜气在脸、滋润在心的感觉,觉得娘真行,娘不但会缝补丁,还会绣花。母亲原以为她不满意,见她如此高兴,也就松了一口气,满是皱纹的脸上也开出了花。

——侯发山《母亲的手艺》

最后一段中的“向日葵图案”其实是母亲做的补丁,文中作者早有伏笔,请找出,并给文章续写结尾。

猜你喜欢
伏笔补丁布料
补丁
智海急流(一)
人生的补丁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高效为上补丁下载安装不走寻常路
洗水soft fabric
小裁缝
挟布黑板擦
软件生病有补丁 补丁生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