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武行

2016-04-15 18:10
大众电影 2016年3期
关键词:李小龙成龙武术

余慕云在《谈谈香港电影的武术指导》一文里指出,虽然1938年的《方世玉打擂台》是第一部有“武术指导”职位的电影,但那时的武术指导全是兼职,直到1956年,袁和平的父亲袁小田参与《梁红玉击鼓退金兵》,武术指导才正式成为全职人员。此前人们对该职业的称谓是“龙虎武师”—那是广东粤剧戏行“五军虎”的别称,指的是那些只武打补偿西的演员,而在电影里,则成了替身,为演员进行实地训练。

这个称呼似乎延续到袁、刘、洪、成四大班底成立,才逐渐被改为“武术指导”。但无论称呼怎样变,这群舞蹈弄枪的武师,都为香港乃至华语动作电影,做出了最卓越的贡献,使得华语动作片能在世界电影之林占据一席之地。而在幕后,也是这群人,为我们撑起一个鲜为人知的武林江湖。

最后的武行

一个称职的武行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简单来说八个字:技、器、拳、车、威、火、替、杂。指的是武行要包揽特技,武器、功夫设计,要会飞车,吊威亚,枪械、爆破等高难度动作,还要能当替身,也能干杂活。即便到了如今的电影特效时代,武行依然要掌握这些技能—这种高风险,让本就渐趋枯萎的武行,显得越发寥落。不仅是洪金宝,越来越多人在感叹武行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

一桩屡将倒台的生意

金句王徐浩峰,在电影《师父》中的最大金句,个人认为是这:“脚行打武打,笑话!”

这里面有着一句中国人并不太明白的大实话:被中国人一直以为神话和浪漫化的武艺,其实和拉车一样,本是一“行”。而所谓的武林门派,其实本质上,是蓝翔技校。

所以武行,并不是有了电影才存在,而是古已有之,今天常说的电影武行,大概是武行的最后一个分支。古人说“穷文富武”,是说穷人要学文,改变命运,富人要练武,保卫家业。但对于更多的练武者,练武是当作一种职业训练。古代武行,最好的出路是进入国家军队捧铁饭碗,典型的如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其次是进民营镖局当镖师,或被土大款雇用成为护院保镖打手;再次是沦入黑道(《水浒传》中有大量的例子,包括在军界混不下去的杨志)或进入戏班;最后是跑江湖卖艺,因为真实的武术简单实用,老百姓看不懂,于是江湖人发明出翻跟头、胸口碎大石、咽喉顶枪、华而不实的套路表演等老百姓喜闻乐见、但打起仗来毫无用处的表演功夫—这就是中国武术中经常被批评的花拳绣腿一系武术的由来。著名武术家黄飞鸿,既是高级公务员官军黑旗军总教练,也是民营企业家宝芝林医院院长,还设馆授徒,是古代武行的谋生典型。

武行的大变革在清末,清朝废除了科举,银行挤垮了镖局,沙子龙抱着大枪在庭院里说“不传就是不传”。清朝的倒台,使洪拳和精武体操会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中央国术馆在抗战后,也终于因为没有经费而关门大吉。中国的商业擂台比赛要到几十年后才会红火,似乎练武人要真的饿肚子了。

然而这个时候产生了电影。

武行的悲哀

今天人们提起霍元甲,总以为是民族主义的大侠。其实霍元甲更像武术界的蔡元培,破除门户之见,聘请不同门派、地域的武学家进行武术教育,对中国武术进行编辑整理。他创立的精武体操会(不是精武门),其实是孙中山支持的革命培养基地,目标是“十年期间,培养出十万既有强健体魄,又有军事技能的青年,以供革命需求”,只是没派上用场清帝已经逊位了。但中国第一代功夫演员,著名女侠代言人,洪金宝的奶奶钱似莺,便是出自精武会。

抗战胜利后,武侠片在香港重新被燃起热情,而这时期的功夫演员多出自戏班,如最著名的黄飞鸿饰演者关德兴,就是粤剧武生出身。大概是因为戏班表演能力更强的缘故。包括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龙,其父李海泉也是著名粤剧武丑。

从武行成为大明星,并不会一帆风顺,最成功的例子成龙。在其成名之后,很喜欢回顾自己青年时代的辛酸奋斗史,其中有个故事流传颇广:70年代,刚从一个特技演员成为一个武打片新晋主演的成龙,有一次和炙手可热的作家、编剧古龙吃饭,酒桌上成龙连连敬酒,一口一个“古大侠”,并请古龙给自己写个剧本。当时以放浪不羁闻名的古龙,请成龙喝了一杯酒,然后告诉他说:“我的剧本,是写给岳华、罗烈他们的(当时邵氏的武打明星)。”成龙当场崩溃,借口上厕所,在卫生间里抱着好友,同样是武行出身的姜大卫大哭了一场,之后擦干眼泪,回去继续陪笑敬酒。

但很快,成龙便以《蛇形刁手》《醉拳》等一系列功夫喜剧成名,后更成为李小龙之后的第二位华人国际功夫巨星。那个辛酸的小演员距今已有30年,而30年后的今天,成龙仍然战斗在中国动作电影的第一线,这不是成龙等老一代动作英雄的骄傲,而恰是中国动作电影的悲哀。

中国动作演员后继无人,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武术人才土壤的流失。成龙以及同时代的演员如洪金宝、元彪、元华等,都是京剧戏班武生出身,他们同在于占元的中国戏剧学校训练,并以“七小福”之名演出。正是这一代人赶上了京剧的没落,中国人看戏的爱好被电影彻底取代,于占元关闭了学校,学生们自然地进入武打电影剧组中寻找生计,当时最成功的是洪金宝,而成龙以做李小龙电影的特技人,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并在李小龙暴毙后的英雄真空中,成为新一代的动作英雄。

英雄不问出处

除了演员,动作指导袁和平、程小东、元奎,老戏骨刘洵等,也都是戏班或者京剧世家出身,京剧戏班为中国的武打电影输出了一大批也是最后一批人才,随着如《霸王别姬》《伶人往事》中所描写的京剧不可避免地没落,这种输血也不复存在。最后一批戏班人才是张彻80年代在大陆发掘的董志华等人,21世纪董志华在周星驰的《功夫》里亮相,已经是作为怀旧的存在。

中国武打演员的另一重要来源是武术门派与世家,在崇尚国术的孙中山的影响下,民国成为中国武术最后一个黄金时代。在香港,因为《一代宗师》所描写的大批武术家南下香港,这个“最后的武林”延续了较长的时间。刘家良、刘家辉兄弟是黄飞鸿的正宗传人;一代巨星李小龙出身于粤剧家庭,但他武术和功夫电影上的成就,都要溯源至他在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门下学习的经历,而叶问正是因为战乱南下避难的。当时统治香港武术和黑道的是洪拳,所以才有洪金宝角色对叶问的压迫。

还有多年后才凭叶问一角走红的甄子丹,他的身手也来自于武术家庭的熏陶,以及后来在武术之路的苦苦求索。但在武术没落,与《柔道龙虎榜》中类似的,武术成为一门没有实用性、现代人所不感兴趣的一项技能后,武术人才的产生也自然愈加匮乏。此外,李小龙之后,格斗技术向世界统一的综合格斗术发展,传统门派没落,综合格斗简单实用的技术不够具有观赏性,也不适合传统动作电影的拍摄。这也是为什么,后期的少量功夫新星往往来自跆拳道,如安志杰,因为跆拳道是现代武术中少有的具有观赏性的。王宝强、释行宇都是例外,他们的多年少林寺学武经历后来在电影中有所应用,但整个武术电影大环境的没落使其并没有多少用武之地。

中国武打演员的第三个来源是大陆武术运动员,李连杰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建国之后,武术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走向制度化和统一化,套路本来是武术训练的基本练习,却成为了最终目的。被夸张化的武术套路表演,代替了传统的技击格斗,中国武术里一些实战性的技术在失传,但观赏性却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第一次大批使用大陆武术运动员的、香港左派电影公司出品的《少林寺》,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符号的原因。

即使是被看作实战派动作影星代表的甄子丹,也曾表示感谢他少年时代在北京武术队接受的几个月武术训练,使他的武打更加多样和具有可看性。但李连杰之后,武术运动员中再未产生新的巨星,其中原因也是多样,李连杰之后备受徐克器重的赵文卓的失败,有他性格上的原因,吴京则除武术之外各方面均资质平平,而一个动作巨星除了身手之外,头脑其实更加重要(李小龙是一代奇才,成龙的成功也缘于他对默片喜剧的深刻理解)。

除了个人原因之外,生活富足的现代人,无法像前人一般吃苦也是原因之一。王家卫为拍《一代宗师》历时十年,众多主演也跟随他学习各个门派拳术,其中张震拜至八极拳名家王世泉门下学习,33岁开始练八极拳,居然在36岁时拿到中国神枪杯八极拳比赛青年组冠军。而李连杰的老师吴彬,在谈到张震练拳的刻苦时竟然评价说:我们北京队的运动员要是像他这么练,每个动作练一个来回就气喘吁吁了,练10个来回腿就软了。在中国大陆与套路相对应的是散打,在中国散打的辉煌时刻,2002年中国散打队客场完胜泰拳时,徐克曾监制《散打》起用专业散打运动员,但桑伟淋拍完此片后仍然默默无闻。

动作片的没落

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整体动作电影行业的没落。没有武打电影行业的繁荣,也就无法有大量的人才在其中锻炼和选拔。比如邵氏的武打明星,今天仍然朗朗上口的,不过狄龙、姜大卫、王羽数人而已,而邵氏捧过的武打演员则不知凡几,武打电影的繁荣,使得众多的武打演员都有机会担任重要角色出演,并逐渐挑起大梁。即使是狄龙和姜大卫,他们初登银幕时的表演,也是青涩到成为今天粉丝的谈资。但今天,一年一部,甚至多年一部武打电影的现实,使电影公司多不敢使用新人担纲。

最重要的是,缺少优秀的电影使新人出头。其实《太极》中的袁晓超,虽然缺少灵气,但拳脚上的天资并不逊于李连杰;论搏命,谢霆锋、余文乐等在《男儿本色》中表现出来的搏命精神,与成龙等前辈相比也并不逊色;在网上,也可以轻易找到模仿甄子丹动作有模有样的模仿者。但是,产量的缺少,注定难于产生优秀的作品,如成龙在《武术之少年行》中捧过一批年轻的武术运动员,但剧情和角色的苍白,使得这些孩子只能让人过目即忘。

任何一种电影类型都有其盛衰周期,不独中国的武侠功夫片,美国的西部片、日本的武士片,都曾红极一时,但今天均已没落。七、八十年代,中国和日本的武行之间经常合作,在剑戟片的黄金时期,如《蒲田进行曲》中那些日本底层武行,经常被请到香港电影中演出。武术运动员胡坚强也曾参与日本大片《幕府风云》的演出。但这种合作因为双方动作电影的没落而中止。但这并不代表观众没有对动作电影的需求。

近年来,《叶问》系列的成功,使得中国动作电影有回暖之势,它给人的启示是:功夫片比武打更重要的是角色,以及打斗时的情感联系。在西方的动作电影一直有重视后者的传统,并不像中国武打片那样注重打斗的观赏性,打斗时与观众的情感联系更加重要,从《洛基》到《摔角王》,这些经典都是如此,动作演员的魅力也比身手更加重要。

新世界 新启示

近年来世界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动作影片无疑是《谍影重重》系列,以及之后的《飓风营救》系列,这些电影同样可以为中国的动作电影带来启示。这部影片的动作完全回到写实简练的路线,其武术风格借鉴自与中国的截拳道定位相等的马伽术,但在剪辑风格上却与中国武打电影颇有渊源。

今天是一个文化融合的世界,未来的中国动作电影,也一定走向写实的路线,就像以浪漫夸张为基调的金庸小说,在今天变成《城邦暴力团》《道士下山》式的近代写实武侠小说,而新一代的动作演员,并不一定需要如前辈一般超人式的身手,更加需要的是演员的个人魅力(如马特·达蒙和连姆·尼森一般),就像不会武功的歌手伍佰拍出了最好的动作片《顺流逆流》,特别是,需要能够对中国功夫、武侠电影进行改良和再创作的导演,完成中国功夫、武侠文化,与现代社会、现代价值的融合,那时将产生新的中国动作电影文化,而新一代的中国武打明星也自然会随之产生。

只不过,传统意义上的电影武行恐怕将不复存在,至少体量会小得多,现在武术键盘侠挂在嘴边的是UFC,最具吸引力的是梅威瑟与帕奎奥共享2亿美元的拳击世纪之战,他们取代了之前李连杰、李小龙、成龙们对青年习武者的吸引力,而所谓的“武行”也将面临全新的调整。

猜你喜欢
李小龙成龙武术
李小龙: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物种缘何濒危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很帅气!小学生模仿李小龙秀健美发达肌肉
成龙:奥斯卡来找我,不是我找奥斯卡
迷你李小龙的奇幻游记
武术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