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450亿美元的小米被指“徒有虚名”

2016-04-16 11:49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2期
关键词:雷军估值投资人



估值450亿美元的小米被指“徒有虚名”

2014年底,小米完成了新一轮融资,总融资额11亿美元,公司估值450亿美元。由此,故事伊始。

增长神话的破灭让估值450亿美元的公司盖上了“徒有虚名”的大帽子

随后,这家450亿美元的公司估值一路被发酵、膨胀,甚至市场一度表示,“450亿美元的估值,已让小米成为了目前全球价值最高的未上市公司”。但是,据了解,小米公司2015年的手机出货量却未达预期,而且,近期还频遭质疑。一方面,据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很可能无法完成已经调低的8000万部智能手机的销售目标;另一方面,人们也需要开始更正确地思考小米现象,及其背后的行业通则。

增长神话的破灭,不仅让小米公司2015年年初的豪言壮语蒙上了一层阴霾,也让450亿美元的公司估值盖上了“徒有虚名”的大帽子。这个成立仅仅5年,却搅动中国互联网市场一池春水的企业,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暂且不论在互联网梦想中成长起来的小米是否能一直保持初心,反倒是那如道士下山般的市场检验的重重关卡要显得更加耐人寻味一些。

待解的“徒有虚名”

2015年3月,在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15年来的最慢增速后,雷军将智能手机的年销量目标下调至“8000万至1亿部”。然而,2015年的前9个月,小米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大约仅为5300万部。其中,第一季度约为1500万部,第二季度约为2000万部,第三季度约为1800万部。

在2015年双十一购物节和最新版红米Note的助力下,小米公司2015年第四季度的智能机销量可能再次实现增长。但是,其能否达到先前预计的8000万部的年度总销量,尚且还是不能确定的。而小米核心手机业务的增速放缓就被认为是其450亿美元被高估的主要证据之一,可又有什么理由足以让雷军向投资人从主客观的角度去解释小米所谓的增长放缓呢?

要知道,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基数的增加,即便是小米,也很难保持自身之前的销售和营收均是三位数的增长态势。更重要的是,从销售和营收增长的对比上看,2015年小米的销售和营收增长几乎持平;而2014年,其销售的增长幅度几乎是营收的1.7倍,且整体营收足足增长了40亿美元。因而,雷军若以“客观竞争的加剧及主观价值(营收绝对值)的增长”向投资人从主客观的角度去解释小米所谓的增长放缓,还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

生态的“童话”或为保持营收的假象

似乎市场的猜测并未给小米的高层们带来撼动,小米投资人、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表示,“目前,我对小米并不感到担忧,因为小米的市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巩固,在未来的12个月,小米在智能家居和服务领域的布局将变得更加清晰”。

2015年的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机销量首次出现同比下滑,但小米公司却发布了低价手机红米Note 2。紧接着,小米在2015年11月22日又发布了配备指纹传感器的金属版红米Note 3、小米平板2以及小米空气净化器2代。

从小米的宣传上,我们不难看出,小米竭力避免自己被打上智能手机厂商的标签,并强调,他们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提供一系列的设备和在线服务。

2015年,是小米发力非手机业务最多且给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年。而所谓“小米百货公司”的说法,也是在2015年开始流行开来。小米涉足诸多的非手机业务,这些在雷军的战略中都是小米生态的组成部分,尽管业内很难看到它们彼此间的逻辑关系。与此同时,相较于同行,这些产品所具有的性价比超高,且确实助推了小米盈利额的增长。

对小米而言,“小米生态”的做法不过是在保持其营收的增长,但该做法却给小米投资人营造出了一个假象——“小米生态”会创造营收,故愈加重要。不过,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创收是投资者衡量小米估值的一大重要指标。

小米焦点何在

鉴于当前我们去探讨小米估值几何及其靠谱性与否这些问题的意义不大,相对地,思考小米到底是不是一家具有远大格局和崇高社会使命的公司,似乎要来得更有价值。可以说,对于“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的雷军来说,检验的时刻就快到了!

(摘自《互联网周刊》)

猜你喜欢
雷军估值投资人
巧用估值法
2016年10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
2016年9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
雷军的汽车探戈
雷军的小米帝国
投资人最爱
2015年6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
雷军:40岁的时候别忘记18岁的梦
一辆自行车,为何拿到雷军投资?
如何创业一年估值过十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