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把灾难写成赞歌

2016-04-16 16:45王春霞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2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灾难新闻报道

■王春霞



切忌把灾难写成赞歌

■王春霞

灾难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灾难新闻报道一直是媒体关注的重点内容。关注灾难本身,分析灾难发生的原因,对受灾群众的抢救和安置,避免类似灾难再度发生是人们对灾难新闻关注的重要方面。遗憾的是,对于灾难新闻报道,我国有些新闻媒体依然存在一些误区,只关注上级的指示,对灾难本身甚少提及,把灾难写成赞歌,社会公众对此意见很大。笔者就当前灾难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更专业地报道灾难新闻,发挥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舆论监督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

灾难新闻的意义

何为灾难?一般是指自然的或人为的严重损害带来对生命的重大伤害。灾难不只包括自然灾难,也包括人为的灾难。两者往往互相渗透,有时很难区分开来。大部分自然带来的灾难是非人力可抗拒的,只能通过预防和抗灾来减轻损失。人为灾难是人类疏忽或者蓄意造成的,大部分是可以预防和制止的。新闻媒体对各类灾难的新闻报道,一般分为自然性灾害和人为性灾害两类,即通俗意义上的“天灾”和“人祸”。

灾难新闻具有突发性、震撼性、社会性等特点,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结合灾难的特点和媒体的功能,在灾难新闻中,媒体发挥着传播信息、提供知识、舆论监督的作用,三个方面都非常重要,有助于公众及时了解灾难真相,避免谣言扩散,安定民心,及时避险,弥补制度漏洞,避免类似灾难再度发生或者减少灾难造成的伤害后果,使得社会更加良性运转。

灾难新闻的报道方向

由于媒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灾难的不同认知和所占有资源的差异,目前,我国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呈现不同的选择。

1.赞歌式报道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灾难报道曾被强加以英雄赞歌的导向。这种导向现在仍然可以在一些媒体的灾难新闻中看到其深刻的影响。

在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报道中,一些媒体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上级的指示、宏大的救灾场面、感人的互助等,在记者们的笔下,大灾难化为一曲曲赞歌。

《天津日报》2015年8月13日报纸头版满满的领导指示和一些感动事迹,如《家住市里的医生迅速赶来》《附近酒店提供免费住宿和服务》《百位市民凌晨致电献血救人》《志愿者第一时间自发救援》。《今晚报》2015年8月13日头版刊登《全力以赴做好伤员救治》《到位有序志愿者给力》《市民排队踊跃参与献血》等。有读者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调查回应事故的原因,而不是用感动事迹把事故的源头淹没。《天津日报》2015年8月14日发表《最帅气,却最悲壮的“逆行”——记“8·12”火灾爆炸事故中奋战火场的消防官兵》。这种最悲壮的“逆行”报道,在微信朋友圈被广为转发。

这种赞歌式报道对于媒体来讲,容易操作,但是报道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现象,对公众来讲,并不是最有价值的,也容易失去读者的注意力。

2.反思式报道

在我国灾难报道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一些媒体的自觉,报道也越来越多地转向反思报道。

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发生后, 《中国青年报》对火灾所作的三篇调查性报道:《红色的警告》 《黑色的咏叹》 《绿色的悲哀》,让“大火涉及的方方面面,无不 ‘活在一种沉重的反思中’”,有“中国灾难报道里程碑”之称。

这种反思式报道在之后的灾难报道中多有呈现。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些媒体对部分“非正常”倒塌的校舍建筑质量的调查,对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其他慈善组织财务运行公开的呼吁,对救灾过程中部门官员渎职行为的质疑等,这些监督报道在抗震救灾的宏大叙事中闪烁着熠熠之光。

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遇难者人数达165人,8人失联。这本是不该发生的事故,造成了本不该有的牺牲。很多媒体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赶到现场一线实时跟踪变化迅速的灾情,同时,努力调查,拷问灾难发生的原因、涉爆公司控制人的脉络、危化物储藏地点何以得到批准和救灾现场的失误等。

《人民日报》刊文“四问”天津危险品仓库爆炸: “伤亡损失情况如何?事件是怎么发生的?救援进展如何?安置保障情况怎样?” 《中国青年报》的相关报道有《四问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 《揭秘天津港爆炸事故背后的红顶中介》等。《南方周末》8月13日晚上发布《天津仓库爆炸,消防员未被告知不能用水灭火》。《新京报》除了关注该事件的进展、伤亡人数等,还报道了《正视爆炸带来的安全感危机》《8·12事故,城市防灾建设要加速》等。

对灾难的反思式报道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这也是当下媒体亟待提升的领域。优秀的灾难反思报道需要对问题的深刻把握,需要对消息源的多方核实,需要严谨的叙事逻辑。

灾难新闻报道的原则

为了做好突发的灾难新闻,需要媒体平时积累专业的灾难报道素养,这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灾难,如何把握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的定位,如何更专业地向公众传递有效的灾难信息。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的悲情之中强化理性、记录之外坚持监督。笔者认为,在当下我国的舆论环境下,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正视灾难

对灾难新闻报道的方向和重点选择,关键在于如何看待灾难。在灾难报道中应当达成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灾难就是灾难”,不应该在记者的笔下变成好事,也不能够变成好事。人们对于灾难的关注是出于本能的对自我生存和人类共同体的关心,最关心的问题无外乎,发生了什么灾难,灾难造成的伤亡情况,灾难发生的原因,哪些人员和机构应当对灾难的发生担责,如何尽可能避免类似灾难的发生。

在灾难就是灾难、灾难不能变成好事的原则指引下,媒体就会在灾难发生后极其宝贵的时间内,挖掘最有价值,最受读者欢迎的新闻素材。

公众对灾难新闻的需求对媒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媒体需要以最快速度提供最准确的动态信息,让公众在最短时间内了解灾情。在有限的新闻报道资源情况下,更应该进行反思性报道,虽然这可能不会在短期内能够立见分明,但是媒体的价值就在于不断收集线索,给公众一个产生灾难原因的大致印象:灾难的发生是“天灾”还是“人祸”?如果是“天灾”,灾难给人们带来的伤亡和损失是否在我们人类认知和能力范围内达到了最小?如果是“人祸”,哪些相关人员和机构应当对灾难的发生负责?我们应当如何完善机制以避免类似“人祸”的发生?

2.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作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舆论监督始终是新闻媒体不容推却的重要使命。媒体应当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有机统一。具体到灾难报道,媒体应该在灾难原因追究、灾难反思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除了展现救灾的场面,媒体更应该关注灾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督促政府做好监管,树立媒体监督的公信力,避免今后的类似灾难发生。

3.注重提高专业素养

与煽情式的报道相比,对灾难反思性的报道,灾难深层次原因追问,需要媒体更高的业务素养,需要媒体的专业力量,注重在日常培养灾难报道的专业主义。对新闻现场的无限逼近,客观、无限追问、对真实的坚持、对信息源最大程度地穷尽。监督总是容易遭遇被监督者的阻挠,记者要做的是“不抛弃、不放弃”。

许多灾难事件,事发原因不会马上知道。但是,媒体记者一定要时常问起,随时为后续报道做好准备。重大灾难一般都要做好多天的连续报道。对于灾难发生的原因,媒体应保持持续关注的报道力度。

灾难报道,终究是个沉重的话题。在报道这个沉重话题时,媒体自当多一些反思,多一些刨根问底,多一些深层次的挖掘,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也能发挥媒体的独特作用。

(作者系中国妇女报记者)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灾难新闻报道
雷击灾难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