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追赶超越 创汉中新辉煌

2016-04-17 00:39王建军
西部大开发 2016年12期
关键词:汉中建设发展

文 / 王建军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追赶超越 创汉中新辉煌

文 / 王建军

近年来,汉中市委、市政府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关于“五个扎实”重要讲话作为指路明灯,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站位“十三五”发展新征程,我们必须紧扣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提效,加快追赶超越步伐,推动“三市”建设迈上更高水平,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够格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砥砺前行适应新常态,五年奋斗成果丰硕

“十二五”以来,我们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汉中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主要经济指标位于毗邻地区前列,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连续2年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获优秀等次。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十二五”末的18∶44∶38。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猪、药、茶、菜、渔五大农业优势产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9.90亿元,是“十一五”的3.8倍,年均增长28.2%。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级天数位居全省第一,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分别稳定保持在国家Ⅱ、Ⅲ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58.18%。民生支出达870.6亿元,是“十一五”的3.6倍,年均增长23.1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84.4%和108.1%。

(一)推动“双中高”发展,打造汉中经济升级版。面对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和两大任务,坚定走追赶超越、绿色循环、转型升级之路。深入推进“工业翻番工程”,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十二五”末,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53.1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62倍。大力实施“农业倍增工程”,奋力打造全省十大农产品基地,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十二五”末农业总产值达到339.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8倍。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工程”,累计建成国家4A级景区7个,3A级旅游区13个,“十二五”期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6%,“十二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十一五”末的2.03倍。

(二)强化项目带动,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持续改善交通环境。汉中城固机场正式通航并开通3条航线;西成客专汉中段建设完成总工程量的83%,汉中火车站新站房竣工投用;十天高速和宝巴高速汉中以南段建成通车,实现了9个县区通高速公路,成为全省首个拥有绕城高速的地级市。加快建设水电能源设施。汉江综合整治建成堤防主体157.7公里。云河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和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唐略电热电扩建等项目建成投运,城乡综合电网日益完善,镇巴油气勘探“春生1号”井顺利下钻。不断加大民生设施投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汉中中学、羌文化中心、中心医院门诊住院楼等项目建成投运;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91.2%、100%,县城分别达89.1%、98.1%;建成天然气管网450公里,受益群众15万户。

汉中市市长王建军(中)在佛坪检查指导灾后重建和美丽乡村建设

(三)突出生态宜居,美丽汉中展现新姿。按照“绿色循环、生态宜居”的定位,分层推进“城乡统筹工程”,中心城区天汉大桥、龙岗大桥、滨江西路、江南西二环等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建成投用,“一江两岸”湿地公园、天汉文化公园工程已具规模;县城、重点镇和美丽乡村、农村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沿汉江串珠式城镇群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46.3%,比“十一五”末提高9.2个百分点。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工程”,扎实开展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采取“抑尘、减煤、治污、控车、禁燃”措施治污降霾,倾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市。“十二五”期间,完成造林132.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468平方公里。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加大供水供气、电力通信、公共交通、排水防涝绿化亮化等设施建设力度,深化市容卫生、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2015年荣获“美丽中国最美城镇奖”,再次荣获国家双拥模范城称号。

(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带动全面改革,加快释放制度红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全面公布市级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五年间,行政审批事项由520项精简到224项、精简率57%。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镇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行商事制度改革,“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实现了全覆盖;稳妥推进市级医院的改革建设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创造了“汉中模式”;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稳步推进,户籍登记实现了城乡统一。着眼“四向”融入,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源点城市,组织开展京汉务实合作经贸交流活动,打响“中国汉中·张骞文化经贸使团”品牌,多方主动出击招大引强。中航、中交建、陕煤化、陕有色等世界或国内500强企业和金汉汽车制造总装生产线、亿丰国际商贸城、普汇中金物流港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汉中。

(五)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以赴解民忧、谋福祉。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5个、省“双高双普”县6个,高考二本上线人数增幅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市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覆盖,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十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23个“两馆一站”全部免费开放;张骞墓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成体育惠民设施458处。累计申请专利5397件,取得科技成果623项。不断完善社保体系,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城乡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和临时救助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力推进民生重点工程普惠群众,陕南移民搬迁12.23万户,59.69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建成保障性住房9.18万套,棚户区改造5.48万户,三类政策性住房覆盖全市总户数的20.4%。改造土坯房1.6万户。54.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切实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比“十一五”末下降53.6%、21.2%。食品药品安全形势良好,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人民群众治安满意率连年位居全省前列。

“五大理念”引领“十三五”,全面小康使命在肩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追赶超越、绿色循环、转型升级工作主基调,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发展壮大“六大产业”,持续推进“十大工程”、建设“五大园区(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优叫响“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在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汉中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主要目标是:GDP年均增速1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750亿元左右、人均超过8000美元,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强化理念创新、方法创新、科技创新、路径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力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追赶超越注入持续强劲的动能。

坚持协调平衡,提升发展整体效能。牢牢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四化”同步、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物质精神文明并重,努力开创相互促进、协调推进的发展新局面。

坚持绿色循环,打造生态宜居汉中。坚守生态立市战略,以更大力度推动低碳、循环发展,以更大决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以更实举措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坚持开放融入,建设丝路源点城市。继续推动“四向融入”,着力构建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健全完善促进开放开发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源点城市,奋力打造内陆山区开放开发新高地。

坚持共享均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更加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补齐小康短板,让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围绕打造经济升级版,全力推动“双中高”发展

“十三五”的蓝图已经绘就,全面小康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将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奋力打造汉中经济升级版。

(一)经济转型升级跃上新台阶。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引领发展的关键技术;主动顺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转型升级新要求,做特现代农业、做强新型工业、做优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打造12个工业循环链条、6个农业循环链条,全力构建“一心两带六集群多极支撑”的循环产业空间格局。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49∶3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

(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优化汉中机场航线布局,建成西成客专、阳安二线、宝汉高速等项目,推进汉巴渝及北上通道快速铁路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县县通高速、重点镇和4A级景区通等级路。大力实施汉江综合整治、引汉济渭、引嘉济汉等工程,持续抓好电源电网建设、新能源建设和清洁能源推广,“气化汉中”工程基本实现市、县、重点镇全覆盖。

(三)城乡统筹发展再创新业绩。加快中心城区“一江两岸”、滨江新区、兴元新区建设,推进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宜居性;引导县城建设完善功能、凸显特色、提升品位,推动南郑、城固撤县设区和勉县、洋县、西乡县撤县设市;提升重点镇的产业配套水平和人口集聚功能,建好500个美丽乡村。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

(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以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国家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示范区为载体,深入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着力构建循环产业体系,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面源污染治理,确保汉江、嘉陵江水质稳定达标。节能减排达到国家控制指标。抓好汉江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建成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五)改革开放事业开创新局面。全面推进经济体制、要素市场、行业管理和重点领域改革。更好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经济圈,打响“中国汉中·张骞文化经贸使团”品牌,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年均增长12%左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5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

(六)城乡人民群众共享新成果。实施13年免费教育,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实现基本制度定型完备、法定人群全面覆盖、保障标准合理调整目标。扎实推进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中村、棚户区改造,不断改善群众住房条件。2018年底前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作者系汉中市委副书记、市长)

猜你喜欢
汉中建设发展
汉中老年大学特色教学(上)
王宗山与“汉中密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谱写汉中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新篇章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