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 真美汉中

2016-04-17 00:40
西部大开发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宜居城市汉中宜居

生态宜居 真美汉中

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汉中“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赋予“真美汉中”一个清晰的未来。汉中市委书记魏增军说,“真美汉中”呼应了“真、善、美”的传统历史文化,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真美汉中”的内涵:一是自然生态的真山、真水、真美。二是淳朴百姓的真情、真意,真美。三是干部队伍的真抓、真干,真美。四是发展环境的真兴,真立,真美。坚定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文化名市、项目拉动、城镇带动、创新驱动“六大战略”,发展循环经济新业态,让汉中“因生态而富、因生态而美”。

“六宜”凸显汉中特色

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汉中,要建成什么样的宜居城市、怎么建设宜居城市?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汉中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市况,从生态、文化、生活、就业、空间等五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研判。

独有地利。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自然生态基础好;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两汉三国等人文史迹亮点多;居中国地理版图几何中心、陕甘川三省交会处,承东启西、接南济北的区位优势强;“三高两铁一场”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交通大瓶颈基本打破,两山夹一盆地城市发展空间足。

提升品质。汉中市委、市政府将创建生态宜居城市确定为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生态宜居富裕城市的“三市”目标之一,并在2012年汉中市四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具体目标。即把汉中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展示山水相依、城林交融的生态风光,营造安居乐业、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彰显开放包容、诚实守信的人文魅力,使汉中成为人人向往的品质生活之地。

勉县养家河

规划先行。对照《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编制完成了《汉中宜居城市建设规划》。以建成经济繁荣充分就业的活力城市、宜居宜游的人文城市、优质生活圈的幸福城市为目标,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建设“宜居、宜业、宜行、宜品、宜老、宜游”的汉中。

科学引领 助力生态宜居

汉中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城市建设、指导产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作用。

塑造特色彰显城市个性。近年来,按照打造全域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汉中市编制的《汉中市城市特色规划》,提炼出城市“五大特色”,提出了提升名城文化形象、修复山水生态环境、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升级公服交通功能、强化特色产业体系等“五大行动”,以及对应的遗址公园与文化绿道建设、古城格局显化、林带花海、城市增绿等“二十大工程”,为汉中城市特色的塑造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重点对东关正街、西汉三遗址两条历史文化街区和中心城区140余处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构筑物进行保护、测绘和建档;通过以古汉台博物馆群落、拜将坛文化体验街区、饮马池休闲娱乐街区为主的西汉三遗址保护性开发,以及龙岗遗址文化公园、兴元新区汉文化项目的建设,着力打造文化体验,建设现代感与历史感交相辉映的特色城市。

此外,修订完善一江两岸城市空间形态管理、城市住宅建设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技术规定、容积率管理等一批配套技术规定,强化规划纲性约束,依法依规行政,真正做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规划管长远。同时,率先建成陕南首座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展示城市整体形象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有效激发了市民参与规划、建设家园的情感。

加大能量 补齐建设短板

“十二五”期间,汉中市先后实施城建重点建设项目177个,累计完成投资约10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5倍。天汉大道、汉江桥闸、天汉大桥、龙岗大桥、城市三大出入口和江南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相继建成投用,汉中城固机场顺利通航,十天高速和宝汉高速汉中以南段相继建成,西成客专汉中段建设进度超过80%,实现了汉中环城高速的历史性突破,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统筹推进以滨江新区、兴元新区、江南片区、龙岗新区、航空智慧新城为代表的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背街小巷改造、街道亮化绿化、垃圾站点、便民市场等项目建设。2015年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8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9万人,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新增公厕220余座,天然气管网进区入户,居民用上了清洁能源。特别是今年在中心城区共确定总投资超过746亿元的82个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约23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7%,为民生福祉打造硬件支撑。

汉中重点加强文化场馆建设,江南、江北体育场和汉中图书馆、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先后建成,桥南桥北广场、丰辉广场、江北市民休闲公园、江南民俗风情园等一批城市公园广场增加到15个。以一江两岸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建成了25公里沿江景观大道、大型音乐喷泉和翻板闸,形成了近4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和近1000亩的汉江湿地,陕南最大的生态文化公园——天汉文化公园E区已对外开放,预计2017年底整体对外开放。届时一江两岸将展现出“江若平湖、三桥虹贯、水映城郭、人游画廊”的美丽画卷。

强化“海绵城市”理念并不断推广应用。汉中先后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雨水)防涝规划、城市综合管廊规划,全面启动了地下综合管廊、沿江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并结合滨江文化公园、天汉大道及一江两岸慢行系统建设,广泛采用透水铺装等工程措施,下凹式绿地、海绵型建筑与小区等新技术已在城市道路、绿地、居住区规划建设中得到应用,增强了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开启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新篇章。今年,汉中市在城市建设重点年活动中,确定了中心城区修建7条长约25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及6条长约20公里的随廊道路建设项目,总投资达到35.63亿元。目前,汉宁路道路及地下综合管廊已开工建设,兴元新区、航空智慧新城也已开工建设一批地下综合管廊。

总体来讲,汉中集汉风遗韵与灵山秀水为一体。汉中的山,有着雄奇秦岭、秀美巴山的坚守;汉中的水,有着供京津、送西安的担当。汉中的山水之灵,大美而不言。“真美汉中”的“真”妙出如冕,“态”自然而神尤炯,这就是汉中山水的养育,这就是其与其他地方拥有的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是一个宜业宜游宜居养生的理想场所。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汉中宜居
2022年热门宜居城市长沙名列第一
汉中老年大学特色教学(上)
王宗山与“汉中密约”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春吟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北上广上榜全球宜居城市
贵州:生态宜居 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