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窑人物形瓷水丞与仿汉瓦当形陶砚

2016-04-19 07:38付春玲
文物季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炉窑耀州瓦当

□付春玲



陈炉窑人物形瓷水丞与仿汉瓦当形陶砚

□付春玲

摘要:本文通过对陈炉窑生产的人物形瓷水丞与仿汉瓦当形陶砚的介绍,反映了明清时期当地社会文化的繁荣及陶瓷题材的多样性。

关键词:陈炉窑水丞陶砚文化

陕西铜川陈炉窑是黄堡镇耀州窑的延续。嘉靖《耀州志》卷二载:黄堡“镇故有陶场,居人建紫极宫祀其土神。宋熙宁中,知州阎作奏以镇土山神封德应侯,以陶冶著灵应故也。祀以晋永和时人柏林配享,林盖传居人陶术者。今其地不陶,陶于陈炉,陈炉复庙祀德应侯如黄堡云。”

陈炉镇制瓷始于何时,说法不一。据陈炉镇雍正四年(1726年)《陈炉镇西社重修窑神庙碑记》碑记载,窑神庙始建于“周至五年”[1],那么窑场就应该早于此时。其说实难凭信。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调查后认为陈炉制瓷始于元代,甚至“可能晚至明代才开始”[2]。2002年,陈炉窑考古队在陈炉镇及周围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调查,随后又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试掘,发现了大量的制瓷遗迹和瓷器标本。从地层和实物分析,陈炉镇制瓷始于金末元初,明清为鼎盛时期。

陈炉窑各个时期烧造的釉色品种各不相同。元代以青釉和黑釉瓷为主。青釉釉色略泛黄,釉层也比较厚,装饰手法以印花为主,刻花也占一定的比例。在极个别元代黑釉碗的外壁,还发现有刻花装饰。明代以白釉、黑釉为大宗。在明代早中期,白釉的釉色较为滋润,釉层也比较厚。在明代晚期,白釉釉色逐渐泛灰,并略显干涩,釉层也逐渐变薄。青釉瓷器所占比例急剧减少,而且釉色与金元时期差别极大,如明初为姜黄色,以后又有色泽极浅的透明青釉,再后来是乳浊状的鸭蛋青色。明代晚期青釉已经基本绝迹。印花青瓷在明初比较常见,以后则基本不见。另外,在明代新出现了白地黑花瓷。清代陈炉镇瓷器釉色主体部分与明代基本相似,基本以白釉、黑釉瓷为主。此期新出现了香黄釉,这是一种近似于景德镇窑的茶叶末釉特征的釉色品种。清末开始有青花瓷器[3]。明清时期陈炉窑除了烧造日用器具如碗盘瓶罐等之外,还烧造一些陈设用瓷和文具。其中文具类有砚台、笔架、水滴及水丞等。文具的造型比较单一,砚台基本为圆形辟雍式,笔架作山字形,水滴则是小型的提梁壶的造型较为常见,水丞的造型则以蟾蜍形、猫形等动物类等较为多见(图一)。

多年前笔者工作之余,曾见到两件明清时期陈炉窑生产的人物形白釉瓷水丞和仿汉瓦当形陶砚,较为稀见,今介绍如下。

一、人物形水丞

水丞为白釉。前面为一个大口深腹平底罐,罐外壁划有斜线交叉菱形格子纹。罐子后面为一个半蹲形的男子,头戴幞头,身穿宽袖长袍,腰系带,圆脸,宽鼻梁,双目低垂,嘴紧闭,上身微向前倾,双手紧扶罐口。整个器物外壁施透明白釉,釉色泛青,并有多处积釉,积釉处呈灰绿色。器底露胎,胎色浅土黄。通高8.1厘米,底径4.7~5.1厘米。整个器物刻画的似乎是一个醉酒男子的神态(图二)。

图一 陈炉窑清代酱釉蟾蜍形水丞(选自耀州窑博物馆《陈炉耀州瓷精粹》146页,图133)

图二 人物形水丞

由于此前我们从未见到类似的造型,因此无法找到相似的参照物,但是这件水丞的胎釉特征与陈炉水沟出土的一些明代早中期器物的特征比较接近,因此笔者初步判断此物当为明代中期陈炉窑产品。

那么,这件器物所要表现的又是何人呢?前面已经初步判断这件水丞上的男子是醉酒神态,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个方面来寻找答案。古人因好酒而有名的不乏其人。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中的刘伶、稍晚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唐代大诗人李白等等皆是。但是《晋书·刘伶传》说刘伶“身长六尺,容貌甚陋”。我们由此可知刘伶是个子不高相貌又极为丑陋的人,而陶令则常戴葛巾。似乎都与水丞中的此公不太相似。此公虽为醉态,但其容貌端庄,倒像是太白之姿。李白《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云:“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杜甫《酒中八仙歌》亦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笔者以为,水丞所表现的大概是号称“谪仙人”、“酒中仙”的李太白的醉态吧。

二、仿汉瓦当形陶砚

砚为圆形带盖。陶质青灰色,质地细腻坚硬,火候较高。砚直径16.8厘米,通高4.4厘米,边缘略有残损,但大体尚完整,侧面阴刻双线合缝记号。砚盖口径16.8厘米,高2.6厘米,方唇母口,顶部模印汉瓦当纹,边沿较宽,纹饰由内向外共三层,各层分别由凸弦纹间隔。中心为一小圆钮,钮外两周凸弦纹,弦纹之间为一周连珠纹。中区为阳文汉篆“长生无极”四字,字间以纵向双线间隔,每组双线之间有短线相连。外区为行楷阳文反书铭文四组,每组两字,共8字,铭文为“同邑、炉山、乃烈、厂造”。砚体口径13.8厘米,高2.5厘米。圆唇子口,顶面微凹,有数道极细浅的同心圆,为拉坯及修坯所致。中心有细线阴刻简化太极图。稍外为阴文“乾”、“艮”、“巽”三字,再外浅刻阴文“子”、“午”二字(图三、四、五)。关于这件陶砚的内涵,笔者略作如下探索。

“长生无极”是汉代瓦当中常见的文字。

图三 仿汉瓦当形陶砚拓片

图四 仿汉瓦当形陶砚

图五 仿汉瓦当形陶砚

“同邑”为同官县的简称,“同邑”一词经常在清代陈炉窑瓷器铭文中见到。宋敏求《长安志》卷二十“同官县”条记载:“同官县,本汉祋祤县之地,属左冯翊。晋为频阳县。《十六国春秋》曰:苻坚于祋祤城东北铜官川置铜官护军,后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罢护军,置铜官县,属北地郡。庄帝永安元年属宜君郡。后周武帝建德四年自今县东南十里同官故县徙于今治。‘同’字旧从金,至是除金,止作‘同’字。隋开皇二年改宜君郡为宜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省宜州,以县隶雍州。唐贞观初,又属宜州,十七年州废,复来属。天授二年又隶宜州,大足元年还雍州。梁开平三年自京兆府析隶同州,后唐同光元年隶耀州。”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卷一“同官县”条载:同官县归属耀州,“宋金元明未改,国初因之。雍正十三年耀州改隶西安府,并县属焉。”民国35年(1946年),陕西省政府鉴于同官与潼关音同易讹,遂将同官县改名为铜川县,而陕甘宁边区政府则将同官县一直沿用至1949年。1958年铜川撤县设市。清代同官县所辖区域相当于今铜川市印台区大部、王益区全部以及耀州区东北部。清代以来陈炉窑生产的瓷器上有“同邑”内容的铭文器物并非仅见。由于同官县境内有古铜官川,因此在清代,同官县有一个别称“铜川”,这也就是铜川一词的来源。这种别称也在清代的陈炉窑瓷器中得到了体现。如耀州窑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香黄地青花黑彩盘口瓶(当地人称这种器物为“罇子”),上面就有“光绪三年春月造”以及“西京铜川炉山造”的铭文[4]。这其中的“西京”为西安府别称,“铜川”为同官县的别称。窑工之所以在这件瓷器上写这样的铭文,是因为清代同官县为西安府治下的县(图六)。

图六 清代光绪三年款香黄地青花黑彩盘口瓶

“炉山”为同官县陈炉镇的别称,陈炉则因“陶炉陈列”而得名[5]。民国《同官县志·工商》记载:“陈炉镇瓷,在县东南三十里。住民八百户,星布于半山间,为邑巨镇。镇民俱业陶,而以农为副业,陶场南北三里,东西绵延五里。炉火杂陈,彻夜明朗,故有‘炉山不夜’之称。”明崇祯《同官县志》载:“其山自麓至巅,皆为陶场,土人燃火炼器,弥夜皆明。每夜远眺,荧荧然一鳌山灯也。”

“乃烈厂造”之“乃烈”一词当来源于《尚书·伊训》“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尔雅·释诂》:“烈,业也。”乃烈就是继承先祖功业之意。明清以来,陈炉一带的窑主们往往给自己的窑场命名,以示区别于他人。民国《同官县志》记载,清代立地坡窑(窑厂在今陈炉镇立地坡村)有光朗窑、光明窑、坚刚窑等。在瓷器铭文中则可见到有“孟明堂”、“久生堂”等名称[6]。“乃烈厂”铭文在已知的陈炉窑瓷器中尚不多见。

这件瓦砚造型模仿汉代瓦当的形制,在陈炉窑生产的各式文具中别具一格。我们从已有的考古资料可知,陶瓷器仿古造型在宋代已经很流行,这种现象与宋代以来金石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除了研究古铜器、碑刻之外,也对古代瓦当开始关注,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八就记载了宝鸡县出土羽阳宫瓦当一事。宋人关注汉代瓦当也在出土文物中得到了证明,1955年安徽凤台就曾出土了一件仿汉瓦当风格的宋代瓦当[7]。当时还有人用古瓦制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铜雀台瓦砚。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三记载,“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古瓦琢之为砚”,书中还记载“土人有假作古瓦之状砚,以市于人者甚众”。清代有关瓦当的著述渐多,而以古瓦磨砚也不在少数。这种瓦砚很受世人喜爱。然而有字之瓦乃至稀见文字价格昂贵,非一般人所能够得。钱献之《汉瓦图录》记载,乾隆时,“长生无极”、“与天无极”之类,每瓦多为白银十两或八两。张叔未《清仪阁古器物文》所记“长生无极”、“上林”等瓦当,多则二三两,少则数百钱。光绪初,通常之品,每面银一二两,特稀之品多至二三十两。光绪末,精湛者往往至五十两[8]。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古瓦当所制之砚,在当时是难以购置的奢侈之品。而制作的仿古瓦当砚,无疑满足了时人的好古之心。纪昀曾作《旧瓦砚歌》:“铜雀台址颓无遗,何乃剩瓦多如斯?文士例有好奇癖,心知其罔顾自欺。”[9]说的就是这个现象。

此砚对于汉瓦当的模仿可以说是惟妙惟肖,那么其制作所依据的范本的来源大概不会是平常人家,摹刻瓦砚模具上面文字的人,也应该具有相当的古文字功底。另外,我们从现存的一些清代陈炉窑瓷器上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清代瓷器款识字体比民国要好得多,显示了当时制瓷窑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这些人应当与地方上的有学识的人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清代陈炉窑之所以能烧造出这类仿汉瓦当砚,也在情理之中。

明清时期,陈炉镇制瓷有“三行不乱”之说。民国《同官县志》卷十二《工商志》“陶瓷业陈炉镇瓷条”载:“窑分三行:曰碗窑(烧制碗盏者)、曰瓮窑(烧制瓮罐一类者)、曰黑窑(各种杂件),分地制作,各不相侵,即镇民所谓‘三行不乱’是也(此规矩系由立地镇马家窠诸窑相传至此,历有年所。亦由三类瓷货,不便杂置一窑之内,因其体积大小、身份厚薄、放置方便之种种关系,与火力温度各有不同之故也)。后复有‘小货窑’(专烧制小零件,如茶酒具、瓶属、玩具等)之加入。”陈炉窑“三行不乱”究竟何时出现,我们在地方文献中未能见到相关记载。2002年笔者在陈炉镇永兴村进行考古发掘时,曾经注意到一个现象:在这里的元代地层中,出土物基本以碗盘类为主。这似乎说明在元代就已经有专区烧造某类器物的萌芽,只不过在后来逐渐将其细化为“三行不乱”。本文所介绍的水丞和陶砚,当产自陈炉的小货窑。

文具本是日常用器,然做得精巧,便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因此古人对此类物品也是极有讲究。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七说,水丞“必以陶者为佳”,好的还有官窑哥窑瓷器。但这些都是家资充盈的人方能拥有之物,一般人根本无缘得见,更何谈购置。本文所介绍的这两件明清时期陈炉窑烧造的水丞和陶砚,虽不及文氏所说的那么高级,但置之案头,亦为可观之物。

[1]李毅华、杨静荣《窑神碑记综考》,《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一辑,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耀州窑》,科学出版社,1965年。

[3]陈炉窑考古队《陕西陈炉地区古瓷窑遗址调查简报》,《文博》2002年增刊。

[4]石琳娜《近代陈炉窑的双色釉青花黑彩瓷》,《文博》2002年增刊。

[5]陈炉镇“盖以陶炉陈列而得名”。田在养修、黎锦熙纂《同官县志》卷二《建置沿革志》,民国33年(1944年)。

[6]a:陈晓捷《陈炉窑的黑釉灯盏》,《文博》2002年增刊。b:黄凤昇《民国时期陈炉窑瓷器的文字题跋》,《文博》2002年增刊。

[7]葛治功《安徽凤台“连城”遗址内发现一批唐—元时代的文物》,《文物》1965年第10期。

[8]陈直《秦汉瓦当概述》,《文物》1963年第11期。

[9]纪昀撰,汪贤度点校《阅微草堂笔记》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71页。

(作者工作单位:耀州窑博物馆)

猜你喜欢
炉窑耀州瓦当
有色金属行业炉窑工业绿色发展报告
有色金属行业炉窑工业绿色发展报告
朱克敏重装《秦汉瓦当文字》考略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湖南巴陵炉窑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独树一帜 别开生面——山东齐地树木纹及文字瓦当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