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新探索

2016-04-19 09:27张琳韩秀全
新课程·下旬 2016年2期
关键词:导学乘法运算

张琳 韩秀全

分层教学的思想精髓在于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于大班额、未实施按层次分班的学校,在班内实现学生分层培养正是对班级授课制存在的缺陷的有益补充。

一、前提——正视差异,对学生实行分层次培养

叶澜教授曾说:“差异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直面差异是教育智慧的核心。”区别对待教育对象安排教学任务正是教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要把握好动态分层原则,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测试卷定期对学生进行学业知识水平测评,将学生成绩作为分层的主要依据。此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习惯、能力等认知风格和学习动机的不同也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表现,可综合考虑作为学生分层的辅助依据。

二、管理——尊重差异,对各层次学生因材施教

(一)导学分层

在导学时,教师可以看出每一个学生对于新知识学习的脑力劳动效果如何,极其重要的是能够看出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独立工作如何,这样就可以和备课照顾中等水平学生的独立工作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对学优生的导学设计为“通过预习,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黄河三角洲任何年数的造地面积吗?”;对中等生的导学设计为“黄河三角洲一年造地面积为25平方千米,2年呢?3年、4年、☆年、t年呢?”;对学困生的导学设计为如下格式:

学困生思考和领悟比较缓慢,为了使他们理解教材的实质和知识的内在,在导学设计上要为他们串接起新旧知识之间相互交接的那些“点“,将他们脑中的那些知识碎片粘贴在一起。

(二)目标分层

为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完成自己能力允许下的学习任务,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或者是对同一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难度,但在同时我们也对每一个学生规定出最低限度的要求。如在设计“乘法运算律的运用”教学目标时,对于学优生设置的目标可以为“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能够尝试多种方法并运用不同的运算律一题多解,像48×25,可以运用结合律等于12×(4×25),也可以运用分配律等于(40+8)×25”;对于中等生设置的目标可以为“能够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只要求会其中一种方法即可,一般为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方法)”;对于学困生设置的目标可以为”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律,尝试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题目设置也基本上要降低需要应用的灵活性和难度)”。在先设目标达成后,可逐步提高任务难度,并落实到后面的教学目标中。

(三)问答分层

提问要注意问题设置的层次和回答对象,尤其是面向全班学生提出相同的问题,教师的期待应当有所不同,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反映问题的速度进行作答。在初识教材时,可以把较有难度的问题留给学优生,较为简单点的让学困生回答。

(四)作业分层

教师在设计作业练习题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每一名学生反馈的不同学习效果进行学生动态分层设计。如,在学习“乘法运算律”时,小明由于对数与代数的计算方面比较擅长,属于优秀生的层次,那么就按照优秀生的层次为他设置作业练习,而在学习“角和三角形”时,小明由于对图形与几何范畴比较弱,属于中等生的层次,那么就按照中等生的层次为他设置作业练习。这也是动态分层中重要的一项,即为定期动态分层兼容不定期动态分层。

(五)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应关注每一名学生“自己与自己比”,通过个体在学习上的纵向评价证明自己一个阶段以来的学习表现和学业成果,最后达到改进的目的。一名学生的成绩评定可以是这样的:AB。这表明学生这次的数学成绩是A,较之上次成绩为B,属于成绩递进了一层。如果在下次成绩中能够稳住A成绩,他的层次将会上调一层。

实践证明,正视差异、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是教师教育智慧的核心体现,能够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启和满足。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魏延松.浅谈分层教学的实施[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05):19-21.

[3][美]Rafe Esquith,卞娜娜.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

编辑 乔建梅

猜你喜欢
导学乘法运算
算乘法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有趣的运算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把加法变成乘法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