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学生活的美好乐园

2016-04-19 17:13杜清平
关键词:快乐学习研究性学习小学数学

杜清平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能彻底改变教师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学”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教”的方式,从而按照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 快乐学习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82-02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合作互动则是研究性教学的运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空间三给方面延伸拓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新春佳节就要到了,很多人都忙着准备过节的新衣服。假设你和同学到一家专卖店买书包,结果被告知流行的书包共有21个,已经售出了13个,那么还剩余多少个供你选择?”这样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这是优化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不断增强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水平。

自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品质得到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的发展是一个主动摄取、积极自主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自身的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任由外部随意塑造、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为学生的各种学习创造和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和场所,而且要组织和亲自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一改以往强调的“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为“让学生独立地、自主地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后,不需做过多的铺垫和暗示,而是放手让孩子自主探索,给予学生足够的参与的时间。

二、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让学生创生课程资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如在讲解“倒数”相关知识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运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中国优美的汉字结构为出发点,让学生回顾汉字具有的上下、左右文字结构,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将‘李字颠倒一下结构能够得到哪个字? ”、“将‘吞字颠倒一下结构又能得到哪个字呢?”答案分别是“呆”、“吴”。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数学学习中也存在倒数,如2/3的倒数是3/2, 1/5的倒数是5/1,也就是5。此时,教师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倒数相关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倒数就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

在课程教育教学中,还需要将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环境有机整合,让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具有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每一位教师应具备的理念。由于课堂的动态性,必将会生成一些有价值的、非预期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围绕学生的学习去开发、去挖掘并加以利用。如在“三角形”教学中,学生从家长那里获取的“勾股定理”这一课外知识是小学阶段教材中所没有的,但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又能为大部分同学所接受的,这种在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个性化知识,是课堂教学中宝贵的教学资源,理应受到教师的关注、尊重和保护。教师可以顺势借用介绍了“勾股定理”的来历及“勾三股四弦五”的意思,不但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在对历史的解说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情知的协调发展。

三、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尽情展示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具有好奇心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研究性学习空间,使学生从静态的学习转变为动态的学习,这既符合探究性学习的要求,又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如小学生对长方形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很难弄明白。教师为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问题,可让学生4人一组,从14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中任意选取出几个,拼成长方形,记下它的长、宽和面积的数据。要求每组至少拼成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学生通过分析和研究体、圆柱、球等形状的物体摆一摆,设计出各种有趣的自己喜欢的立体形状。还让学生用学过的图形动手画一画,设计一幅漂亮的图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在创造中建立空间感,空间观念也得到树立。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观察茶壶的基础上,闭上眼睛想象,形成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表象,再判断每一幅图是哪个位置看到的,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在课堂中所积累的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力,作出准确判断,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就能不断得到发展,对学习产生兴趣。

小学生理解问题虽然不能太深刻,但可以从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中心”已成为许多教师的共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更多的应是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一种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给予其展示的机会,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的研究性活动。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结束。这一活动在课外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淑侠.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0

[2]金海群.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初探[J].长三角.教育,2012.1

[3]冯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J].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4.2

猜你喜欢
快乐学习研究性学习小学数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