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物环境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2016-04-20 20:38裴红善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风化污染物

裴红善

摘要:长期以来文物保存环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着重论述了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并通过多个实例说明了文物保存环境的破坏给文物带来的种种损害,指出了整治文物保存环境和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为整治文物保存环境和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文物保存环境;文物保护;污染物;风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现今发掘的文物古迹不计其数,这些古建筑、古墓群、石窟刻、古陶制品、古文化遗址、珍贵艺术品等都是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机制的珍贵古物,然而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人为因素等的影响,比如古建筑的腐朽、金属器皿的锈蚀、石窟和雕刻的风化侵蚀、壁画彩绘的脱落等,这些因素的存在让文物的存在岌岌可危。文物环境是文物古迹本身与其存在的关联的自然环境系统,它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方面,而加强文物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势在必行。

一、文物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因素對文物保护的影响

近年来,环境的不断恶化,使文物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多,遭受严重破坏。首先,酸雨、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对文物造成破坏,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这类物质具有强腐蚀性,对露天文物造成严重腐蚀。其次,水资源的污染,对文物保护工作有着不良影响,污水能够渗透到地下,使埋藏于地下的文物造成严重破坏。再次,辐射线的长时间照射,能够对纺织类等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包括质量下降、颜色变浅、韧性缺失等影响。光环境中的辐射线既能够减弱纺织类文物的颜色,降低纺织物的强度和韧性,阳光中的紫外线、蓝光等诱导空气中的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形成光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少量有机醛类等强腐蚀力的污染物质,一点一点地蚕食古文物。最后,微生物能够对露天文物进行侵蚀,使文物表面出现裂痕等。在文物古迹中存在大量的壁画、棉麻织物、木制品、纸制品、颜料等,这些天然的有机物质的表面极容易产生微生物,比如硫细菌、铁细菌等。如铁狮子观的文物,由于工作人员未及时采取覆盖措施,使该文物遭受微生物侵蚀,不利于文物保护。

(二)人文环境因素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首先,噪声污染是人文环境因素对文物保护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噪声过大,引起震动效应,对文物安全保存产生威胁。强大的噪声引发振动,它不仅对文化环境产生破坏,对文物的安全保存也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的一些古墓群、石窟等周边环境中,经常由于人为的原因,比如大型机械运作、开山放炮、建筑施工、交通工具等引起大量的噪音,从而产生巨大的报批振动、机械振动等,这些噪声及振动的存在严重影响文物古迹的安全保存。其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文物保护产生不良影响。我国现存博物馆有2000座左右,馆藏文物1500多万件,但是随着近年来游客数量的激增,旅游旺季时不间断地参观,导致众多文物古迹长期处于不受保护的环境之下,加之有些游客行为素质偏低,随意在文物上涂抹刻画,极大地影响了文物的外观视觉效果和保存品质。如北京万里长城,作为我国重要文物遗产之一,因旅游业的发展,不断遭受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破坏,既影响文物的美观度,又对文物长时间保存产生不利因素。

二、加强文物保护的有效对策

(一)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

要加强文物保护,有必要采取有效手段来治理环境污染问题。首先,加强各部门的合作,制定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对策,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协调作用,加强文物环境的改善和提高文物环境质量。其次,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规定或条例,以降低污染排放,尤其是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的二氧化硫等强腐蚀性污染物。再次,加强水污染处理,为文物保护营造良好的水文环境。必须对水污染的问题进行处理,对水资源建立其重点保护区,对污水建立起有效的污水处理系统,并且针对工业污水的排放问题务必进行严格的控制,同时改善农业水污染源的管理,从而保证水质达到国家的水质标准。最后,加强噪声污染治理,可以适当采用消声器等科技手段而降低噪音,避免对相关文物造成更多干扰。在文物保存区周边的环境中,需要禁止大型工程的运作,避免多大的噪声引起震动,对于无法避免的噪声,可以采用消声器以及避震器来降低噪声和振动所带来的影响。

(二)保护有利于文物保存的环境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工作人员应注重文物周边环境对文物的有效保护作用,进而对其加以保护,确保文物保护环境的完整性。例如:加强文物保护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保护,针对生态环境较差的文物保护区,采取植树等有效措施,确保地区的生态平衡,还能对文物进行综合性的保护。所以,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针对不同文物环境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确保文物保护的有效性。对于处于生态环境较差的文物环境地区,应该积极采取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比如植树种草、建立生态保护区等。文物保护规划应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对不同的文物要采用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比如大同云冈石窟要改变周边的酸碱大气环境,控制游客浏览量等。

(三)加大文物保护的科技投入力度

要加强文物保护,必须以预防为主,避免文物受到更多的损害,而文物修复工作则是辅助性工作内容。所以,我国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例如:敦煌莫高窟是我国重要文物遗产之一,加强其保护,工作人员应积极利用环境监测系统而实现科学监管,避免文物遭受不必要的破坏。再如针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应使用化学物测定设备而加以长期监测,为馆内工作人员手动调节馆内环境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文物的保护。

结论

我国历经岁月的洗礼,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收获文物遗产,是历史的见证,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现阶段,我国一些文物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有关工作人员面临着加强文物保护的重任。针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文物遗产造成的破坏影响,有关部门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预防为主,实现防治结合,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

参考文献:

[1]迟畅.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02:11-13.

[2]张珊珊.探讨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J].才智,2013,22:296.

[3]张晓燕,师瑞平.浅谈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J].黑龙江史志,2014,01:73.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风化污染物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博物馆与近现代中国文物保护
名胜古迹
骨角质文物保护研究进展
地面激光雷达在斜坡风化探测中的应用
基于图像的风化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