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老师“故事课”之四月故事:数战国风流人物

2016-04-20 21:42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白起张仪楚王

一部《芈月传》让人们仿佛回到几千年前的战国时代,那时,群雄逐鹿,狼烟四起,中华大地上有无数的英雄人物横空出世,有不尽的才子谋士指点江山。这一期,鼹鼠老师就带大家拨开电视剧戏说的迷雾,走进历史深处,看一看那些千古风流人物的真实面目。

张仪:拆台第一高手

《芈月传》中张仪智商爆表、舌战群儒,而历史上的张仪更厉害。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最重要的政治潮流就是“连横”与“合纵”。秦国位于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位于其东,此六国结盟为南北向联合,一起对抗秦国,故称“合纵”;而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则为东西向的联合,称“连横”。一批对当时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熟悉、善于运用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可谓“一口倾国”,其中最显要的人物当属主张“连横”的张仪。

张仪家贫,一次在和楚王宴饮时楚王丢了一块佩玉,大家都说张仪穷一定是他偷的,可又搜不出来,就痛打了张仪一顿。回到家里妻子见他被痛打就笑着说,若不是你事口舌能有这么狼狈吗?张仪说,看看我舌头在不在?在就行了。可见他对自己的口才有多么自信。

张仪师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年纪轻轻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他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被封为相,他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就这样六国“合纵”联盟最终被张仪拆散,只待时机一到便各个击破。

秦惠文王因为张仪功劳卓著,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素材运用方向:

妙笔能够生花,妙舌能够倾国,在“口才”“赏识”“谋略”等文章中不妨运用张仪的故事。

春申君:

一世英明毁于春秋大梦

《芈月传》里风流倜傥的黄歇青年时代便名满天下,可历史上真实的黄歇虽才华满腹,却直到43岁,才等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那时秦国占领了楚国大片土地,并攻下都城鄢郢,楚王被迫把都城迁到陈县,但秦国仍步步紧逼,无奈的楚王派黄歇出使求和。黄歇临危受命,来到秦国后,精心拟好一封劝谏信,上书秦王。他引经据典,分析形势,陈述利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力陈秦楚是两个强国,两虎相斗只能两败俱伤,而韩、赵、魏、齐等国则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秦楚若结为盟国,共同对付其他国家,那么“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秦王觉得很有道理,马上下令停止攻打楚国,并与楚国缔结友好盟约。黄歇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楚王为遵守盟约,把19岁的太子熊完作为人质派到秦国九年,并遣黄歇一同前往。在此期间,黄歇竭尽所能维持楚国的利益和秦楚之盟,并且与太子结下深厚情谊,太子继位后便任命黄歇为相国,封为春申君。

公元前257年,春申君领兵解除秦军对邯郸之围;公元前255年,他又率军灭掉鲁国。这两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使楚国一改往日羸弱的形象,而春申君也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尊贤重士的品行赢得了崇高声誉。

楚王没有子嗣,春申君听信门客李园的馋言,把已经怀了自己孩子的小妾李嫣(李园的妹妹)献给了楚王,妄想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日后的楚王。虽然李嫣真的生了个儿子被立为太子,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李园为了让这个天大的秘密永远石沉大海,趁春申君为楚王奔丧之机,派刺客暗杀了春申君,并杀掉他一家老小,一世英名的春申君就因一时的利令智昏而落了个惨淡收场。

素材运用方向:春申君作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其满腹才华为我们所信服,其惨淡结尾也为我们所悲叹,他的事例可以用在“英雄人物”“英明与贪欲”“世事无常”等文章中。

司马错:秦国最出色的战略家

司马错是司马迁的八世祖,他是一位战略大师,他的一生只打了两场大战,一次是灭蜀之战,一次是攻楚之战,这两场在当时并不被重视的战争,却力助秦国一统江山,被后世称颂,彪炳史册。

司马错的第一战是灭蜀。秦国南方占据四川盆地的蜀国与巴国打架,两国都向秦国求助,秦王早有心取蜀,只因正与韩国作战才犹豫不决。这时,司马错站出来说话了,他认为秦国要扩张领土要从最容易的开始。蜀国虽然地广富庶,却是蛮夷番邦,地处边疆,秦国取之如探囊取物,其他国家也不会干预,反之攻韩则必然招致六国联手抗击。而拿下蜀国,不仅扩张了领土,还可得到财富,一举两得。得蜀之后,占据上游地形之胜,即可造大船浮江攻楚,楚国一亡,天下可定矣。

司马错的战略清晰可行,秦王听后欣然采纳,马上派他率兵伐蜀,司马错马到成功一举灭掉了蜀国,而后又乘胜灭掉巴国,使秦国的领土扩大了近一半,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他为秦国打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后方,源源不断为秦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司马错的第二战是伐楚。在彻底平定蜀地后,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大军乘坐大船万艘,从巴地延涪水南下,再翻越今岷山山脉、摩天岭山脉、云贵高原,出其不意地攻到楚国后方,令楚军猝不及防,损失大片土地。司马错攻楚之战是典型的避实击虚战术,开创了我国战争史上早期的战略大迂回战例,实践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预言。

素材运用方向: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司马错的用兵特点,那就是“谋”,遇到“以智取胜”“谋略的重要”“古代的重大战役”等作文,不妨引用司马错的故事。

白起:战神亦杀神

《芈月传》中的小狼白起骁勇善战,历史上的白起号称“人屠”,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是一生从未打过败仗的常胜将军,一生大小70余战,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令六国闻白起而胆寒,他的每一次胜利都为大秦帝国的强大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幼年的白起经常在山野之中,将周围的一草一木想象成军队,在心中排兵列阵,展现出对军事的极大兴趣。他15岁从军,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在他50年的征战生涯中,伊阙、楚郢、长平三大战役最为著名。

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令白起一战成名。他利用一个小部队引出敌军的部队,再将主力部队绕到对方后方进行包抄,结果将韩魏联军引至伊阙,杀敌24万并俘虏对方主将。从此,魏、韩两国只有俯首听命,割地求和。

公元前278年,白起率兵攻陷楚国首府郢都,迫使楚王迁都淮阳,楚郢之战之后,楚国一蹶不振。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使白起一举夺得“杀神”封号,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

长平之战前,秦国攻赵三年僵持不下,秦军损失惨重。秦王密派白起奔赴前线。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赵国,白起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赵国大将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导致军队受损,军心受挫,白起乘胜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首尾分离又断其粮草,赵军大败,40万赵兵投降,为绝后患,白起将这40万降兵全部坑杀。

白起虽可谓“千古第一战神”,但因杀人如麻而“青史无心留骂名。”最后因功高震主而被赐自尽,下场黯然。

素材运用方向:白起助秦一统天下于历史有功,杀人如麻却留下嗜血骂名,对待历史人物要既看“功”也看“过”,才能做到公正。在“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人物”“伟大的军事家”等文章中可运用白起的故事。

成语典故

悬梁刺股

苏秦游说秦王,上书数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他。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努力攻读,夜里读书到困得想睡觉时,他就用锥子扎大腿,以清醒起来,继续学习。后世常以“刺股”比喻勤苦读书、奋发自强。

张仪折竹

张仪年轻时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就写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册子。后人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形容勤奋刻苦学习。

南门立木

商鞅在开始推行新法前,为取信于民,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五十金,于是有人扛起木头搬到城门,果然获赏五十金,从此孝公变法开展起来,史称“徙木立信”。北宋王安石,在一首称赞商鞅的诗中以“一言为重百金轻”,来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

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

【素材演练】战国风云此起彼伏,一个个英雄人物的故事也令人心潮澎湃,在了解了这些人和事之后,你有哪些感想,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佳作示例】

胜者之道——谋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顾瑾仪

缥缈黄河风渐远,熙熙攘攘涛声。烽烟四起举刀兵。七雄何乱战, 五霸枉纷争。常叹古今离与合,宽心且慰平生。青松明月总关情。莫如歌一曲,再借酒三行。

战国,又是一个悠远的时代,数不尽的英雄人物,望不断的千里江山。群雄逐鹿,狼烟四起,而秦国,则是这中原霸主中唯一的胜者。

说起秦国的胜利,不得不说起四个人:商鞅、张仪、白起以及司马错。其中,以秦国最出色的战略家——司马错,最得我心。

司马错其人,乃司马迁的八世祖,一位战略大师。数其生平,只打过两次仗,一次是灭蜀之战,一次是攻楚之战。这两场战役,在当时并不受重视,但在后来却力助秦国一统天下,为后世称颂,彪炳史册。

灭蜀之战前,秦王为攻韩还是伐蜀而犹豫不决,朝臣也为此争执不休(这一幕在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被着重描摹),此时,司马错提出了先伐蜀,得蜀即得楚的主张。秦王听后欣然采纳,派他率兵伐蜀。司马错一举将蜀国拿下,又乘胜灭掉巴国。他为秦国打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后方,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司马错的第二战是攻楚。司马错攻楚之战是典型的避实击虚战术,开创了我国战争史上早期的战略大迂回战例,也实践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预言。

那么,在这两次战役中,司马错又是如何获胜的呢?我认为,这胜利之法离不开智、离不开谋。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司马错的用兵特点,那就是“谋”。他虽为武将,却深谙谋略之道。

孙子兵法有云:谋定而后动,知之而有得。一次成功、胜利的战役,离不开主将的精心策划。战场是这样,现代的商场、职场也是这样。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他不仅仅需要力挽狂澜的魄力、独挑大梁的能力,还需要细致缜密的谋略能力。有谋划,才能有计划;有计划,才能有行动;有行动,才能有成果。可见,一个人,甚至一个团体的谋略能力,对其发展与命运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

那么,何为谋?这是一个很难用语言文字来回答的问题。“谋”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能力,一种对形势、对处理方法能快速作出判断的能力。常言道,一步错,步步错。一个优秀的谋略者,能够在最紧要的时候作出最正确的判断,并能为接下来的事态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从这一点上看,司马错是做到了,他的指挥作战奠定了秦国千秋大业的基础。很难说,如果没有司马错在朝堂上的进谏,没有他所指挥的两次战争的胜利,战国将在谁的手中落幕。从另一方面来讲,一个好的领导者,一个优秀的团队,身上也必然是具备这种极佳的品质的,不然,在这样一个日趋残酷竞争的商品社会中,又何谈什么立足,什么开拓呢?

所以说,争,就在胜;胜,就在谋。战场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输掉的那一方也不应埋怨什么,只能仰天慨叹一句:“不如!”然后慷慨赴死。至于这“不如”的,到底是哪一点,我看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教师点评】

文章结构严谨,紧扣“谋”字,引经据典:不仅举司马错的成功之两例,而且博古论今,无论是商场,还是战场,均需“谋定而后动”,才能打造优秀的团队、优秀的集体。尤其是现在的社会,竞争日趋残酷,有勇有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文章唯其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将“谋”之方略,阐述清楚明白,这是解决疑难之关键。

指导教师/夏年凤

猜你喜欢
白起张仪楚王
天下棋局
白起的悲剧,秦相负第一责任
天下棋局
白起和他的死亡
莫做挑拨离间之人
楚王失弓新编
楚王爱细腰
没有力量,就没有正义
楚王招贤
5000金为何大于500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