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三街两巷”改造中的岭南民居装饰艺术

2016-04-21 06:45宇曾晓泉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艺术探索 2016年1期

覃 宇曾晓泉(.广西艺术学院 建筑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南宁“三街两巷”改造中的岭南民居装饰艺术

覃宇1曾晓泉2
(1.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2.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岭南民居装饰艺术是岭南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使用功能与审美相结合,体现建筑空间的艺术价值。南宁市三街两巷改造中的岭南民居装饰艺术尊重历史肌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突出时代及地域特征,将传统的装饰元素结合建筑的造型、功能和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进行融入;装饰元素的运用除考虑建筑自身的美观外,还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对当代居民的实用性。

[关键词]传统民居装饰艺术;岭南建筑文化;南宁三街两巷

岭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汇了中外元素,独具文化特色,涵盖了建筑、园林、语言、戏曲、工艺美术、绘画、饮食等。人们常把岭南文化混同于广府文化,其实不然,岭南文化又可按地域划分为广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体系。在桂系文化中,因广西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聚居了壮、汉、瑶、苗、侗、京、回等十二个民族,因多民族聚居而带有别样的民族风情,保留的众多古迹,如三江侗族建筑、融水苗寨、黄姚古镇、南宁黄家大院等,都体现了桂系民居建筑文化的悠久历史。南宁作为桂系文化发展较为繁盛的城市,在传承广西本土桂系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了广府文化体系精华,涌现出许多岭南民居建筑,如地处闹市区的三街两巷,至今仍遗存独具岭南特色的百年建筑,本文重点论述三街两巷改造设计中的岭南民居装饰艺术。

一、岭南民居装饰特色

岭南民居为增强建筑的艺术性,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材料、民俗风情及海外思潮影响等因素,建筑装饰上呈现精细质朴、中西交融的特色(表1)。

表1 岭南民居装饰

(一)民居细部装饰

作为丰富建筑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民居的细部装饰主要由屋脊山墙面、大门、漏窗花墙、照壁、柱础等元素构成。山墙的墙头通常分为“金形圆而足阔”“木形圆而身直”“水形平而生浪”“火形尖而足阔”“土形平而体秀”五种形式,即金、木、水、火、土,在实际运用中,式样的选择依当地地形、环境的及五行的讲究而定。脊饰上印有人物、花鸟、凤凰、鳌鱼、跃龙等,正中为“祥龙吐珠”,其中,作为岭南建筑典型代表的是“锅耳墙”及青砖砌墙,锅耳墙被坊间认为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之意,青砖砌墙则源于最初大户人家的外墙。大门处于建筑外部的中心,既是外部进入建筑的重要交通节点,又是户主身份高低的象征。大门主要分为围墙大门和住宅大门,门壁、檐口、屋脊装饰绘画、雕塑、陶瓷和具有民俗风情的纹样,以简洁的线条造型配合光影突出门头的核心位置。漏窗花墙一般用于民居内部及庭院外墙,具有遮阳和通风的功能,材料多为砖砌、陶制等,使用纹样主要为较规则的几何图案。照壁置于大门入口对面,坊间认为照壁置于此处能起到辟邪的作用,实质上照壁在视觉上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以砖砌筑而成,壁中央绘制纹样作为装饰。柱础一般用于公共建筑或大型宅邸,通常采用石材制作,起保护木柱底部的作用,具有防水防潮功能,形式有圆形、方形、六角形等,普通民居通常采用形式较为单一的柱础,带有纹样雕刻的柱础多用于大型宅地及宗祠中。

(二)民居装饰分类

建筑雕刻作为传统民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备建筑特定的使用功能之外,也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岭南民居的雕刻艺术有木雕、石雕、砖雕、灰雕、陶雕等,木雕主要在建筑的梁架、外檐等装饰上结合建筑构架进行雕刻;石雕常用于建筑的柱、柱础、门槛、栏杆等;砖雕由石雕工艺衍化而成,由于极具性价比,雕刻难度略比石雕低,表现风格较为灵动活泼,故在民居建筑上得以广泛使用;灰雕用材以灰膏为主,可随意在墙面上绘制不同种类的壁画;陶雕用陶土烧制成所需形状,然后以糯米及红糖水为粘合材料,主要用于屋脊上的装饰。

构件装饰以木制装饰构件为主,讲究层次分明、有序、协调,包括门、窗、门罩、挂落、檐板、家具等,大型宅第及小型民居中均有使用,大型宅第雕刻工艺更精细,纹样内容也更为丰富。

图1 黄家大院笔者拍摄

二、岭南民居在南宁

在南宁建城一千多年的历史中,自清朝初,南宁商贸与各地往来频繁,与外界的交流也愈发密切,在此环境下,出现了如黄家大院、三街两巷等具有岭南及南洋特色的民居。

(一)黄家大院

作为南宁岭南民居建筑的代表,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黄家大院(图1),占地三千多平方米,遵循中轴线传统,房屋沿轴线左右对称展开布局,形成横向四排的布局形式,纵向共为九进,主体结构为砖木结构。内部房间布局左高右低,左边为花厅、道厅、神厅、居室等主建筑。

大院新建之初社会动荡不安,为抵御外敌保护居民的安全,外墙采用青砖砌筑,保证外墙的坚固之余也遵循了岭南传统民居特有的外墙肌理。为突出门面效果,主入口处两侧房屋的二层外墙上依稀可见八角形门漏窗花墙,丰富入口漏窗花墙的装饰性,而内部外墙的漏窗花墙则采用较为规整的“十字形”镂空。大院主轴线上共设四道大门,第一道门门头采用较为西式化的处理手法,大门两侧偏上还保留着两个小孔,是主人所设的枪眼,用作抵御外敌时较为隐蔽的枪口发射处;第二、三道门装饰手法一致,采用了单檐屋盖,上方的墙上刻着龙凤图案,寓意龙凤呈祥,门口背部屋檐下以方形木栅格作为饰面装饰;最后一道门较为简单,以砖砌筑成门形,作为连通轴线及呼应纵向的四进。由于内部破损及许多屋舍闲置,在小木作这一装饰上仅存窗花及入户大门上方的门头装饰,窗花多采用较为简洁的竖向线条,而门头上方的装饰则使用了方形的几何纹样。

(二)三街两巷(图2)

清朝南宁开埠以来,货运船只源源不断驶入邕江,依托邕江码头的优势,在今民生路一带形成了两条纵向的巷子——金狮巷和银狮巷,因传说曾有一对金银狮子在此嬉戏而得名,两条巷子都以东西横向贯穿于整个商业区,功能定位以民居为主。沿着巷子往东,则是解放路、民生路、兴宁路首尾相连而成的主要街道,除民生路贯穿方向与金银狮巷一致外,解放路与兴宁路沿南北纵向头尾贯穿整个商业区。三条主街功能定位以商住为主,骑楼的建筑风格,底层为柱廊形式,建筑进深较大,而开间略小,因沿着街道,用于商业使用,楼上则为仓库或居住空间。

在三街两巷的装饰上,解放路依稀保留着一些较为完整的骑楼建筑,而民生路与兴宁路经过改造及拆除部分破损建筑,街道面貌焕然一新。解放路街道现存的岭南骑楼建筑,建筑风格合璧中西,以南洋式和仿古典复兴式为主,窗花多用木格窗棂的满洲窗,立面装饰构建雕刻西式浮雕,阳台采用铸铁栏杆。民生路与兴宁路步行街骑楼改造后以南洋式风格为主,主体由清一色的改良罗马柱支撑,以淡黄色为立面主色调。金狮巷(图3)作为三街两巷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岭南民居建筑群,拥有青砖砌筑的外墙,建筑外墙二层多为十字漏窗花墙,而院墙则用八角形漏窗,院门以单檐屋盖的形式对门头进行装饰,脊花则用漏花脊,而一些竹筒型的近代民居,门口采用了广州西关趟栊,既有利于房屋的通风又起到防盗的作用。相比金狮巷尚存的传统民居,银狮巷的传统民居早已被拆除,多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建的房屋及部分现代商业建筑。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历史文物保护意识,该片区现存建筑超期使用、建筑装饰构建破损严重、公共配套设施不齐全等问题。目前南宁市政府已将《老南宁·三街两巷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拟按照修旧如旧的方式,重新对整个区域进行统一改造,提升市中心的城市景观和商业价值,有效保护和开发区域内历史建筑及文物,为南宁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做好准备。[1]

图2 三街两巷区位图笔者绘

图3 金狮巷现状笔者拍摄

三、南宁三街两巷改造中的岭南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一)尊重历史肌理

尊重历史肌理并非完全采用复制照搬的模式,应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突出时代及地域特征。正如吴良镛院士提出“抽象继承”的观点:一是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二是把传统形象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再用到当前的设计创作中去[2]。三街两巷的改造中,传统装饰元素的表现并非一味地仿古,还原原始的街区面貌及完全注入原始的装饰元素,而是应该深刻理解岭南建筑文化,提取岭南建筑文化中建筑装饰元素的精华并表达出来,不应仅仅追求表面的继承,只做到形似,而是将重点放在建筑的精神内涵。在改造三街两巷的过程中中,历史遗存的保护文物需加大修缮力度,破损程度较低的民居及装饰构件则适当修缮,为保护历史风貌,部分可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改造,保证其建筑风貌、色彩、装饰传承传统的岭南建筑特色,破损程度较高的建筑可采用现代施工工艺进行建造,在尊重传统装饰元素的基础上对装饰构件再次设计。

(二)装饰元素的运用

屋脊山墙、外墙、大门、漏窗花墙、建筑雕刻、木构件等都是传统岭南民居装饰元素,在三街两巷的改造设计中,应将传统的装饰元素结合建筑的造型、功能和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进行融入。三街两巷现存建筑外墙以青砖砌墙为主,民生路、兴宁路步行街和解放路有部分为南洋式和仿古典复兴式,作为岭南建筑外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外墙,应以青砖砌墙作为“三街两巷”改造建筑外立面的主色调,既能让建筑保持原有传统风貌的统一性,灰色调的沉稳也能与周边的现代建筑相互融合。街区的民居主要分为竹筒型和院落型,竹筒型小开间的大门可采用广州西关趟栊,简洁的木制直线条,保证采光通风及防盗,又能让街区的邻里来往更为方便;院落型的民居门头可用单檐或重檐屋盖,院墙局部沿用漏窗花墙的装饰手法,墙面和花格等部分可采用雕刻简单的修饰。传统檐口、柱头、窗等部分应严格遵守传统做法和比例,还原建筑的传统韵味。

新建民居应结合现代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提取传统元素进行重构,以用于装饰。如窗花的运用,岭南民居较喜欢使用满洲窗,三街两巷中解放路使用满洲窗频率较高,新建民居的窗花可使用简化的纹饰,提取满洲窗的基本纹饰抽象化,并采用钢架结合玻璃,用于沿街外立面上,可增加建筑的现代感和坚固性而又不失传统的韵味。由于街区部分区域空间狭小,可在部分廊道上增设玻璃廊装饰,既可增强巷道间的呼应,又可通过玻璃廊架的装饰增加户外的景观空间。

(三)装饰元素运用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装饰元素的运用除考虑建筑自身的美观外,还须考虑使用功能是否适合现代人的使用。基于三街两巷危旧房隐患、无消防通道、公共及市政设施配套不齐全等现状问题,首先,建筑内部须考虑功能的置换,采用现代材料、技术改造原先民居内部采光、通风、隔音等问题,原有许多院门的尺度较小,笔者认为应将原有的院门尺度扩大,以保证疏散的功能,同时也不影响装饰的美观;其次,三街两巷中三街为商住结合区,对于商业氛围浓厚的街区,应能让观者停留在此感受老街的韵味,在商业区外部的装饰种类上可比居住区更为丰富,建筑雕刻图案可稍微复杂,以提高视觉的感受,除岭南常用的花、鸟、人物、山水外,还可以街区的历史、传说为雕刻主题,在商业氛围如此浓厚的地方也能令人感受老街的历史;第三,不可忽视的还有与周边环境的结合,现今国内许多老街以纯仿古的手法改造和装饰,与周边的现代建筑完全脱节,三街两巷的改造在整体的色调上不可过多使用鲜明的色块,这样既不符合传统民居的用色,也与周边的环境不协调,应使用较为中性的色彩,如青砖砌墙的灰色。

“我们是要提升我们全民族的一种对理想、对民族、对文化的一种力量,现在我们党也是提倡这个东西,国家也是提倡,所以要弥补我们这方面,光是政治发展不行。我们的追求比较强调物质的力量,强调享受的力量,而缺少精神文明的一种寄托,这对一个民族是不好的。”[3]装饰艺术是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重要纽带,如何让南宁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结合当今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韩沛.南宁将修复“三街两巷”[N/OL].中国建设报.2012-08-22 [2015-07-18].http://www.chinajsb. cn/bz/content/2012-08/22/content_6 8655.htm.

[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77.

[3]何镜堂.建筑要有精神与信仰的寄托[N/OL].凤凰博报.2010-12-24 [2015-09-15].http://blog.ifeng.com/article/9301464.html.

(责任编辑、校对:徐珊珊)

Probe into Design of the decoration of Lingnan dwellings in the Three-Streets-Two-Alleys of Nanning

Qin Yu,Zeng Xiaoquan

[Abstract]The three- streets- two- alley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raditional historic districts of Nanning, which takes the architecture culture of Lingnan as central theme. Each decoration detail reveals the artistic valu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Lingna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use function and aesthetic connotation, and also reflect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ism, openness and nationality of the decoration art of Lingnan dwellings; it is an epitome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Nanning, and also a carri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of Nanning. In resent reconstruction of old city,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ism and nationality of the three- streets- two- alleys decline day by day during its renov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coration art of Lingnan dwellings and explores the design thought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decoration art of Lingnan dwellings, in combination with modern regional design technique.

[KeyWords]Nanning;the three- streets- two- alleys;Architecture Culture of Lingnan;Decoration Art of Lingnan Dwellings; Exploration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教改课题“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开发与建设”(2014JGA171);广西艺术学院科研创作重点项目“乡土景观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ZD201306)。

[作者简介]覃宇(1990~),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建筑设计。

[收稿时间]2015- 11- 22

[文章编号]1003- 3653(2016)01- 0091- 04

DOI:10.13574/j.cnki.artsexp.2016.01.013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