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2016-04-21 11:27王晓安
神州学人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节留学生大学

王晓安

五洲同乐,中外联欢,歌声舞影,岁岁缤纷。在不经意间,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已经举办了12届,成为人们了解北大、了解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成为北大一项丰富中外学生校园文化、展示学生国际化风采的年度盛事。

“国际文化节”迥异于传统的校园学生社团活动,她以“文化”为名,又诉诸校园中较为独特的群体——留学生。她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功呢?这正是我们想要追寻的地方。

全新的大学想象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曾指出:“随着国家边界向货物、服务、信息,尤其是人才流动的开放,人们已经将大学变成了实现全球整合、跨文化理解和地缘政治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还以“势不可挡”来形容塑造高等教育未来的这股跨国流动的力量。其实不用诉诸遥远的美国经验,大学的全球化已成为我们眼前触手可及的文化事实。在我们身处的北大校园中,不仅仅是我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纷纷负笈欧美,越洋渡海,在各个院系的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外籍教师开始传道授业;韩国、美国等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教室中,成为我们学习的益友。10年或是20年前,人们看到留学生还感到稀奇,今天,留学生已经散布于大学的各个角落与场合,林荫道中,食堂里,我们都能遇到这些千里之外的洋面孔。高等教育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个显见的事实,便是在北大校园中,留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独居一隅的少数群体,现在每年有140多个国家的8000多名留学生从世界各地前来,成为燕园蔚为壮观的一道风景。

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愿望,在寻求迅速融入校园文化的同时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留学生的大量涌入改变了大学的文化生态:现在不仅是汉语的思考,还融入了英语、法语等诸多语言的思考;不止是中国的问题和视野,还有世界的问题和视野,“文化”的界定也由此得到了扩展。在国际文化节上,我们见识了丰富多元的文艺形式,在传统的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之外,我们还领略到各国文化的浓郁风情,如韩国刚健雄浑的四物戏、越南温柔娇媚的清音、西班牙热情似火的舞蹈。我们既为留学生身上所承载的文化而惊艳,也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封闭的“文化”概念,文化的真正生命乃存在于彼此的碰撞、理解、学习和交融之中。

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我们对大学的想象,也对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文化节”的出现,便折射出这一重要转折。留学生跨国流动的增加,大学内多元文化的勃兴正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全新命题,大学已经不能在单一文化的界限内传播知识,而必须面对和包容异文化,进行自我更新。正如原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在2007年第四届国际文化节的致辞中所说:“今日的世界在日益全球化的同时,也将多元文化的异质性和差异性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都分享这样的理念,即国家和民族不分大小,都应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他们所创造的进步的文明成果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吸收。我们惟有秉承国际化的理念,才能和各民族一道在互相借鉴、共融共通中创造人类更加绚丽美好的未来。”

当此全球化浪潮方兴未艾之时,大学功能与定位发生转型的关口,北京大学审时度势,主动站在了队伍前端。古语有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今,校园的国际化让“天下事”也成为了身边之事,文化的多元共处让世界的距离不再遥远。让大学生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主体,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未来国际事务需求的“新人”,成为当今世界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国际文化节的应运而生,以轻松活泼的方式营造了这一文化共生的环境。在国际文化节上,中外学生人头攒动,各国展台鳞次栉比,在不知不觉中便完成了文化的穿行。毋宁说,文化节本身便是一个大课堂,它强化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的训练、视野的扩宽,提高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包容他人的能力。

中国崛起的历史关口

在欧美诸国的著名大学中,类似“国际文化节”的活动并不少见,有些也已经拥有不短的历史。而北大的国际文化节起步于2004年,这支“新军”为何如此引人注目?这又引申出我们理解“国际文化节”的另一维度,即大学在今日国家战略和文化创新中的位置。当今国际人才流动所出现的新趋势之一,是不仅仅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也开始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表现突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们会发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地位的提升息息相关。“国际文化节”作为一个小窗口,其盛大的规模、平等自信的姿态,都提示我们:中国正行进至历史的关口。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令世人瞩目,而外交上的稳健拓展则不断提升着中国的影响力。倘若放宽历史的眼界,“大历史”在一个急剧的转身之后,正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河道,以浩浩荡荡之势冲决而去,而中国便得天独厚地居于此大历史的渡口。“和平崛起”开始作为国家的战略选择问题,构成想象未来中国的重要图景。在经济和外交成就之外,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文化上应该有何建树,这一问题正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条件,也创造了今天世界了解中国的巨大需求。一个“魅力中国”正在以持续的进步发展让世界为之心动。在此关口,北大作为高等教育的基地、传扬文明的重镇,更当深思大学在此转折点上的责任与担当。

在此背景下,举办国际文化节,既是北京大学对兼容并包传统的自觉发扬,也体现了对今日中国在世界中位置的成熟思考。大学如何吸纳和兼容留学生文化,既关系着大学理念的发展,即怎样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文化包容的现代青年,又象征着国家的文化战略,即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是咄咄逼人还是虚怀若谷?是固步自封还是海纳百川?中国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学习”和“适应”的新阶段:我们正在学习以一个新的大国形象出现。这需要我们更有全球视野,更加理性、平和地面对世界,也需要世界对于新的中国形象的更加理性、平和的体认。国际文化节的筹备及其实践,可以视作对此的一个具象回应。文化节当天,不仅各国留学生各得其所,为弘扬自己的文化而深感骄傲,由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所组成的大中华展区,也吸引了大量观众。一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在21世纪传承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学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欢笑声中,国际文化节以自信的中国为主体,培育了和谐多元的文化思维,勾勒出和谐世界的美好前景。

启动文化节的“双核”

毋庸置疑,国际文化节的主体是校园里的各国留学生。一般说来,留学生的文化在中国大学中较为边缘,他们有强烈的融入本土文化的愿望,有着展示自己特长、表达个性的热切渴望,也有认识新朋友、获得认同的心理需求。北大的外国留学生相对聚居于勺园、中关新园,这使得他们在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和北大的主流文化有了一段距离,和中国学生的接触也局限于有限的课堂内外,因此留学生中间普遍有着“走出勺园、中关新园,融入燕园”的情结。另一方面,留学生们身处异乡,往往更加自觉地传承和弘扬本国的文化,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曾在国际文化节的文艺表演上赢得满堂喝彩的韩国四物戏表演,便是由一个留学生自发组织名为“北大和素”的乐团,在一年多的磨合排练中精心锤炼出来的。他们以“北大”为自己的乐团命名,体现了他们留学北大的自豪感及主人翁意识,也说明漂洋过海而来的各国民族文化,应成为北大“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的一脉。国际文化节让留学生们看到了自己在多元共生的校园文化中的位置,使他们融入到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中。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得知第二届国际文化节因故不得不延期的消息时,许多面临毕业的留学生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他们曾为文化节的筹备四处奔走,国际文化节承载了他们大量的心血与希冀,留下了他们对北大美好的回忆。

国际文化节历经数载的风雨兼程,早已不仅仅是留学生的一枝独秀,在文化节的舞台上,留学生并不孤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投身其中。正是有了这“双核”源源不竭的助推,文化节才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无论是在展台的布置还是在节目的筹备过程中,我们都目睹了中外学生并肩奋战的感人画面,大家一起辛苦,也一起微笑,一起兴奋,也一起骄傲。历届文化节上,这股情绪都汇成了中外联欢的动人场景,当非洲留学生伴着乐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时,音乐跨越了文化的界限,呼唤着世界的大同,已经劳累了一天的留学生和志愿者们也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涌上舞台,加入到这欢乐的海洋中。

国际文化节的辉煌是中外学生共同铸造的。

猜你喜欢
文化节留学生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三届广灵湿地文化节开幕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