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研究

2016-04-22 06:43蒋铨铨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

蒋铨铨,刘 军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研究

蒋铨铨,刘军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文章首先初步了解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原理,利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汇率制度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其次结合数据,利用SAS软件对我国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及研究我国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多次冲突的情况并总结其发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当前我国开放经济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协调的思路,即应以从根本上解决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为长期目标,逐渐建立起浮动汇率制度。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货币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放度有所提高,对外贸易往来也日渐增加,持续的贸易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增加,进而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然而,在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下,巨额的外汇储备影响了我国国内货币供应量,造成了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增大,更凸显了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中国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间的冲突现象愈加严峻,探究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协调这些冲突,实现经济内外均衡,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

1.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是一个国家的货币管理部门对本国货币汇率变动管理的方式。[1]根据其变动的幅度,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前者是货币管理部门用行政或法律手段把汇率加以锁定;后者则是由外汇市场供求主宰其汇率的变化,政府不加干预。

在经济学角度,汇率是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把货币作为一种商品,汇率即是市场上货币买卖双方交易的价格,即货币市场供求平衡的价格。例如:以美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两种货币为例,从德国人的角度来看,汇率即是使用1欧元可兑换多少美元,这是自由浮动制度下汇率的决定。

中国自从2001年正式加入WTO以后,国际收支取得了巨大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然而,由于经历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进行调整收窄,被称为“有管理没有浮动”。一直到2010年6月20日,才恢复汇率弹性,重归汇率的动态管理。2014年,为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央行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扩大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进而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货币供给及调控利率。[3]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4]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冲突和协调理论

开放经济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F模型)是用来分析汇率制度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典模型之一。

1.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M—F模型的关键假设包括四点:一是小型开放经济,资本完全流动,即总供给曲线水平,产出完全由总需求决定;二是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没有区别;三是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调整是根据国际收支的状况;四是不存在汇率将发生变动的预期,投资者风险中立。[5](P553-562)用方程式表示为:

①式描述了产品市场的均衡,我们把它称为IS*方程式。其中y表示总收入,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购买、nx是净出口。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假设下,国内物价水平和国外物价水平都是固定的,因此实际汇率和名义汇率没有区别,利率r等于世界利率rw。由图1所示:

图1 开放经济的IS*曲线

②式描述了货币市场的均衡,我们把它称为LM*方程式。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即r=rw,图2显示了LM*曲线是如何来自于世界利率和LM曲线的,LM曲线把利率与收入联系起来。

图2 LM曲线与LM*曲线

货币供应量增加,LM*向右;供应量减少,LM*向左。

在M—F模型中,IS*和LM*的交点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均衡时的汇率与收入水平。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说明汇率e变动时收入y会有什么反应。

2.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应用

在宏观经济学中,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最重要的应用是考察经济的总收入和汇率在不同汇率制度下会对不同的政策变动做出什么反应。

(1)浮动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现在假定中央银行提高了货币供应量,由于假定物价水平是固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即LM*曲线向右移动,如图3所示:汇率有所降低。

图3 浮动汇率下货币的扩张

(2)固定汇率下的货币政策

央行宣布一汇率值,并把其值保持在所宣布的水平就是固定汇率。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的初始影响是LM*曲线向右,汇率降低,但由于中央银行按固定汇率交易,货币供给和LM*曲线回到初始位置。如图4所示:固定汇率将导致货币政策无效。

图4 LM*的移动

(3)小结:蒙代尔—弗莱明中的政策

表1概括了前面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收入和汇率短期影响的分析。

表1 政策效应的总结

从表1中可以看到:浮动汇率下,能影响总收入的是货币政策,财政扩张政策对总收入的影响通常被通货价值的上升与净出口的下降所抵消;在固定汇率下,能影响收入的是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常为了维持汇率在所宣布的水平上,导致货币供给增加的正常潜力丧失。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率

1.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就是对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描述与衡量。由于数据总体的庞大及不可知,我们一般用样本相关系数来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的密切程度:

r的取值范围是[-1,1],当|r|≥0.8时,可视为高度相关;0.5≤|r|<0.8时,可视为中度相关;0.3≤|r|<0.5时,可视为低度相关;|r|<0.3时,可视这两个变量为不相关。[6](P101-106)

2.研究结果

本次相关分析的数据是选取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各个月份的一美元折合人民币(平均数)和货币和准货币(M2),用EXCEL描绘这两组数据的走势,如图5和图6所示:

图5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

图6 货币和准货币量

利用SAS软件对两组数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如图7所示:

由相关系数矩阵得知r=-0.9140,即|r|≥0.8,表明此两组数据高度相关,即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到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四、我国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冲突的表现及原因

1.冲突的表现

中国的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从1994年就已经开始,到目前已经发生了多次。

(1)抑制外汇储备快速上涨的汇率政策与抑制较高通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1994-1996年期间,中国实行了汇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轨。这使得人民币被低估,外汇储备剧增,进而货币供应量相应扩张,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而此时国内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为抑制这种经济过热的情况,央行不得不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这又提高了国内利率,刺激了国外资本流入造成贸易顺差,进而使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另外,为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又积极干预外汇市场,通过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基础货币,这与国内当时所需要的货币紧缩政策相矛盾,因此物价上涨的压力并未得到缓解。

(2)防制外汇储备增幅快速下降的汇率政策与缓解通缩的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一度停止,资本项目出现逆差,外汇储备增幅下降。同时,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由原先的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和失业情况持续加重。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央行采取了货币扩张政策。然而这些措施使得资本外流、外汇储备减少,从而加大了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央行为了抑制人民币贬值,在外汇市场上减少了本币投放,从而降低货币供应量,这又加剧了通货紧缩,使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3)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与降低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环境日益改善,商品出口持续增加,经常项目赢余扩大。中国经济在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而此间美、日、欧等多个国家经济不景气。国外对中国这个巨大的潜力市场投资不断增加,中国的经常项目持续赢余加剧了国际间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国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用以购买外汇资产。同时国内部分如房地产业投资过热,使得央行通过实行调高国内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的紧缩货币政策来抑制国内信贷扩张,稳定物价水平。这同样出现央行在调控时,为维持人民币稳定汇率所增加投放的基础货币的货币扩张政策,出现与国内经济当时所要求的货币紧缩政策相冲突的情形。[7]

(4)近年来的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冲突的表现

第一,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重。[1]首先是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与资本流入所带来的外汇储备的增长均使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上升;其次,美元的持续贬值使人民币相对于其他币种贬值,这也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第二,国内通胀压力加大。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升温造成物价持续上涨,以及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都加大了通胀压力。第三,央行的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处境。一方面,央行为缓解通胀压力而向紧缩性货币政策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为了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从外汇市场大量买入外汇储备,这又直接导致了我国外汇占款的增加从而加剧了国内的通货膨胀。[8]

因此,若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就需要大量购入外汇,这会使外汇占款比重相应上升,进而导致货币量的增加,从而使货币紧缩政策失效。如果要减小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就会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这将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加大了人民币与外币的利差,进而也加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冲突的原因

(1)货币政策在长期的固定汇率影响下难以发挥作用

为了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当汇率波动较大时,货币管理部门会根据汇率的变化改变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钉住美元,人民币会因为美国降低利率而面临升值压力,因此,为维持固定汇率,国内会由于政府的干预而被动采取货币扩张的政策措施,这就使本国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

(2)央行对冲工具的缺失

僵化的汇率机制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央行冲销工具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即使人民币实施汇率改革以后,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矛盾依然存在的原因。

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导致汇率波动幅度剧烈,央行为了抵抗中国境外投机性短期资金的攻击,必需买入外汇收入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在央行有效对冲工具缺失的情况下,大量外汇的买入直接导致了外汇占款比重的增加,进而加重国内通胀压力。自2003年央行大量发行票据对冲巨额的外汇占款以来,中国在票据发行方面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实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之一,而目前央行的对冲工具相当有限,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处于国债和银行债券短缺的尴尬境地。公开操作的乏力使得央行无力应付大规模涌入中国的外国资本,因而也就无法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9]

五、协调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的措施

协调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是一国实现经济内外均衡的重要条件,可以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提出协调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冲突的方法措施。我国的短期目标是稳定物价,抑制国内通货膨胀;长期目标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最终建立起浮动汇率制度。

1.协调冲突的短期目标及应采取的措施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维持物价的稳定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首先要管好货币以稳定物价,管好货币流动性这个阀门,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有扶持有控制”,使货币流向重点领域及新兴产业;其次,保持良好供应以稳定物价,在物以稀为贵的社会中,要保持商品的充足供应,价格稳定才能有坚持的基础;再次,降低流通成本以稳定物价,物流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是产品流通不畅,从而消耗大,经营负担重,进而导致商品价格持高不下,因此要“减环节、减损耗、减负担”;最后,加强市场监管,“严监审、促公开”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力度,保持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进而稳定物价的重要举措。

另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程度加剧。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需要及时引入创新的政策。首先,需要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必要时可以控制存款及存款准备金从而间接地进行资本控制;其次,建立分级的外汇制度和储备制度以缓解外汇冲销政府干预的压力,丰富交易主体的内容及品种,与外国央行联手干预外汇市场。

2.协调冲突的长期目标及应采取的措施

根据我国目前的货币汇率政策,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央行不得不买入大量的外汇,这会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而这一过程长期又复杂,需要全面考虑,统筹兼顾,从宏观经济上要加强财政、货币、产业、投资、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总体上看,要从扩大内需、增加商品进口、降低国家储蓄率、开放市场等多个方面入手。

从长期战略上来看,从根本上协调冲突的终极目标需要退出固定汇率制,逐步建立起浮动汇率制。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提高利率市场化,完善外汇市场运行机制;其次,要突出人民币的优先地位,加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可以改善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实现内外均衡,完善货币金融体系。根据克鲁格曼的“不可能三角”理论,一国只能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及固定汇率这三者中的两个,按照中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应该舍弃固定汇率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虽然目前迅速建立起浮动汇率制会有些困难,但我们仍然要坚定地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佳佳.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14).

[2]邵亨荣.钉住汇率制度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J].商场现代化,2005,(27).

[3]张典.关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分析与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11).

[4]沈伟基,陈涛.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再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02,(6).

[5]高鸿业.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6]王远征,徐雅静.SAS—软件与统计应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7]文忠桥,董蕾.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8).

[8]马新伟.近年人民币汇率机制与货币政策的冲突[J].中国集体经济,2007,(10).

[9]王润森.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冲突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4,(9).

责任编辑:谷晓红

On the Coordination of RMB Exchange Rate System and Monetary Policy

JIANG Quan-quan,LIU Jun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Abstract:It is firstly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 of exchange rate and monetary policy. The analysis of how exchange rate system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s done with Mundell-Fleming model. The correlation of the two is analyzed with SAS to explore why there have been many cases of conflicts of the two. A possible solution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open-up economics. To avoid the conflicts should be a long-term goal and hence a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Key words:the RMB exchange rate system;the Mundell-Fleming model;monetary policy

[中图分类号]F832.6;F82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3.005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3—0020—05

[作者简介]蒋铨铨(1992-),女,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17

刘军(1970-),男,安徽巢湖人,教授,硕导,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宏观审慎框架下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中国货币政策转型的四个维度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货币政策、会计稳健性与银行信贷关系探析
外汇储备对最优货币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