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6-04-26 20:58谭思维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6年10期
关键词:神经功能康复心理

谭思维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 重庆市 408000

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分析

谭思维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 重庆市 408000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04至2016.07)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2例,将其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采取一般性常规护理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干预,每一组各51例。对比2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实施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高。

心理护理;脑卒中康复期;应用价值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多伴随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言语不利、肢体瘫痪等症状,如不及时给予有效的临床康复与心理护理,将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1]。本文将我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旨在探究心理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102例脑卒中患者(2015年4月-2016年7月期间)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简单随机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观察组51例。

在对照组中男、女性各占28、23例;年龄在41~76岁之内,平均年龄为(58.15±8.43)岁。

观察组当中男、女性各占29、22例;年龄在43~77岁之内,平均年龄为(58.72±8.67)岁。

两组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值大于0.05。

1.2 方法

对照组:对脑卒中患者实施一般性常规护理,即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进行药物注射,定时对病房环境进行消毒和打扫,确保室内通风且光照充足,室内温湿度应维持在适宜状态,嘱患者饮食以高营养、高纤维、以及易消化为主。

观察组:给予患者一般性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措施有:

(1)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及困扰,如患者住院后产生的孤独感,患病后长期需要别人帮助而产生的自卑感,疾病康复期较长出现的焦虑、抑郁等。通过找到症结所在,进行针对性的疏导,逐渐消除患者心中的抑郁、焦虑和自卑感等不良情绪。动员亲戚朋友对患者多支持、鼓励与关怀,改善患者的心情,对战胜疾病非常有利。

(2)维持情绪稳定,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偏瘫,语言障碍,精神异常等。可指导患者通过听音乐、肌肉放松、深呼吸等方法进行控制放松,并减少接触生活中的紧张源。满足患者的心理的需要,多关心、陪伴患者,同时给予必要的安抚,多用关心的语言和鼓励的语言。

(3)适当的心理支持,包括一些积极的暗示、保证、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可鼓励患者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觉,进行不良情绪的宣泄。指导患者多参加一些活动,培养其兴趣,加强存在感。

(4)康复训练干预,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与协助。在训练中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给予指导。鼓励患者对做锻炼要有耐心,绝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歧视或着急的态度。一旦肢体功能等康复过程中出现细小的变化,应及时鼓励表扬从而使患者增加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对2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记录分析。

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每项量表总分为80分,患者的得分与焦虑、抑郁情绪呈正比。

使用NIHSS量表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价,总分为45分,0—15分为轻型;16—30分为中型;31—45分为重型。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均数±标准差表示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数据,并用t值检验。当P值小于0.05时,则说明组间差别具有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两组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评分对比(分)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75±1.79)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8.67±2.85分),P值小于0.05。

3 讨论

脑卒中病情危急,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给患者自身及家庭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需加强护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本次研究中实施一般性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良好。

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需求进行了解,并将心理护理内容贯彻于整个过程中。护士的细心疏导,使患者缓解并消除诸多不良心理情绪,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勇敢的心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护理质量。除此之外,教导患者及家属掌握康复训练技巧,有效的保证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也提升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为早日回归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3]。

上述结果中显示,观察组脑卒中患者在一般性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心理护理干预后,其焦虑、抑郁程度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75±1.7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

总而言之,脑卒中患者康复期使用心理护理干预后,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应用价值高。

[1]吕兰.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23):3508-3510.

[2]尚淑梅,樊丽媛,崔俊芳.脑卒中恢复期行康复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2):300-301.

[3]乔金梅.社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0):105-106.

R473.74

A

1672-5018(2016)10-215-01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康复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