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斗沃尔霍夫河西岸

2016-04-27 17:07木叶君山
现代兵器 2016年4期
关键词:列宁格勒集团军苏军

木叶君山

苏军第2突击集团军的毁灭

反映沃夫霍夫河西岸战斗的油画

反映沃夫霍夫河西岸战斗的油画

历时长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是卫国战争乃至整个二次大战中最为波澜壮观的史诗事件之一。从1941年9月9日直到1944年1月27日,苏德两军在列宁格勒地区历经无数场血战,希特勒要把列宁格勒这座“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发祥地”“从地球上抹掉”的狂言最终落空。时至今日,许多曾经荡气回肠的时刻已随着时光流逝而被后世的人们淡忘。而其中的一幕,就发生在1941年至1942年的冬春季节:一场本来大有希望在列宁格勒地区完成翻盘的苏军大反攻,却最终以一个突击集团军的毁灭而惨淡收场。

德军在“距离列宁格勒75千米”的路牌前

截断列宁格勒的生路

十月革命的发生地、伟大的城市列宁格勒正在敌人的铁钳下顽强屹立着。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由里特尔·冯·李勃元帅指挥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就以攻取列宁格勒为终极目标,德国人在1941年9月的第一周完成了对该城的初步包围。苏联红军20个师的30万人,还有近300万平民被围困在内。自此,恐惧、饥馑和死亡开始笼罩这座旧俄国时期的故都。

不过,北方集团军群的实力尚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强攻这座苏联第二大城市。而希特勒也并不打算这样做,他下令李勃以围困的方式扼死列宁格勒。但是包围圈并非铁板一块,苏军紧急开辟出了一条水陆相接的补给生命线。补给线的陆上部分从列宁格勒东面的提克文出发,经过沃尔霍夫城,到达位于拉多加湖畔的莱德尼诺。由卡车运抵的作战和生活物资在那里卸下,转装到船上再经由湖面驶到列宁格勒。而一旦拉多加湖在冬季封冻,红军的卡车队就直接开行在冰面上!

卡车通过冰冻的拉多加湖面向列宁格勒运送物资

有着这样一个通道,德军围困列宁格勒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为了彻底切断通向城内的所有补给线路,希特勒责令北方集团军群采取行动。这次行动将沿着沃尔霍夫河沿线展开,大致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区的步兵部队在越过沃尔霍夫河建立桥头堡,北区的步兵部队配合鲁道夫·施密特将军的第39摩托化军,在过河后一路进取直至夺取提克文。然后德军将进一步北进至斯维尔河,在那里同芬兰的卡累利阿集团军会合,从而完成对列宁格勒的完全合围。

在南区抢渡沃尔霍夫河的任务,交给了此前一直负责指挥北方集团军群后方地区的佛朗茨·冯·罗奎斯将军,而他为此次行动调集的部队有两支,一是第126步兵师,另一个是第250步兵师。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第250师并非普通的德国部队,而是由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派来“征俄”的西班牙步兵师,又被称作“蓝色”师。

西班牙“蓝色”师的一处炮兵阵地

从1940年开始,希特勒就极力拉拢西班牙成为轴心同盟的一员。但是,老谋深算的佛朗哥始终坚持以德国能够提供足够的作战物资为本国参战的前提,而他所提出的军需量是德国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满足的。于是乎,刚刚经历了残酷内战的西班牙得以在二战保持中立地位而不致承受更大的损失。

陷入雪原的德军卡车

当然,鉴于轴心同盟的德国和意大利在西班牙内战期间都是帮了佛朗哥大忙的国家,他至少也得派出一支部队来向希特勒做个交代。“蓝色”师就是佛朗哥经希特勒反复要求后,加入“征讨”苏联斗争中的一个表态,据称其兵员全部是西班牙“志愿者”,实则肯定是政府行为无疑。

在沃尔霍夫河攻击的准备阶段,罗奎斯将军向两个步兵师发布了明确指令。“蓝色”师将在师长奥古斯丁·姆诺兹·格兰德斯少将指挥下在伊尔门湖北岸的大诺夫哥罗德附近渡河,而第126师将在保罗·劳克斯少将指挥下在北面的楚多沃附近渡河。总体来看,这两个师在从大诺夫哥罗德以北到楚多沃的渡河场正面达到84千米,而一旦两个师都在沃尔霍夫河东岸立足后,便将合力向部署在瓦尔代山岭上的苏军阵地发起进攻。

罗奎斯所部的渡河行动具有三重目的:一是在渡河时尽量吸引沃尔霍夫河东岸敌军兵力,以减轻北区战场施密特第39摩托化军的阻力;二是以一部兵力直接构成第39军的侧翼以掩护其行动;三是在东岸建立牢固的桥头堡,作为以后向深远方向上发起进一步进攻的出发位置。

沃尔霍夫河岸的拉锯

俄国的冬季给侵略者带来极大的麻烦

1941年10月16日,南区德军的渡河攻势开始。罗奎斯在“蓝色”师的战区集中了大量火炮,猛烈的弹幕射击吸引东岸的苏军尽可能地朝这个方向上增派力量,但是抢先渡河却是第126师,而这个师的突然强渡让当面的苏军猝不及防,对于德军真正主攻方向的判断也难倒了苏军的参谋们。

两天之后,“蓝色”师才开始攻击向前。尽管西班牙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遇到滂沱大雨和船只短缺的麻烦,却依旧成功地在沃尔霍夫河东岸建立起了桥头堡。由迪米特里维奇·泽伦科夫少将指挥的苏军第267步兵师向“蓝色”师发起了冲击,却被西班牙人击退。

在这次交战中,“蓝色”师以多个小村为据点,虽勉强挡住了苏军的冲锋,但却深深体验到了苏军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一位名叫托马斯·萨尔瓦多的西班牙机枪手对苏联士兵的冲锋方式深感震惊,他在家信中描述道:“这些人从不寻找掩护,也从不蹲伏蜷缩,只是不断地向前、向前。”

在与第126师取齐后,德国人和西班牙人联袂推进,开始冲击瓦尔代山地。这次轮到苏军防御得手,山地本身复杂的地貌和苏军多样性的工事都令攻击者举步维艰,而不久后赶来增援的苏军第305师和第3坦克师一部的加入,也进一步巩固了瓦尔代的阵地。

虽然攻击受挫,但两个步兵师的行动吸引了沃尔霍夫河东岸苏军的注意力,使得与此同时北区德军的进展颇为顺利。北区德军部队包括汉斯·冯·博特将军的第1军,以及第39摩托化军,其渡河位置是在沃尔霍夫城到其南面的基里希一线。

在基里希附近,第1军的前部、由冯·波克曼少将指挥的第11步兵师冲锋在前,但是很快就受到了苏军的顽强阻击而放缓。在奥托·斯邦海默少将的第21师一部增援到来后,两路德军合并为波克曼战斗群,进一步朝沃尔霍夫河畔的马卢克辛斯基沼泽攻击前进,他们遇到了由费多罗维奇·雅科夫列夫中将指挥的苏军第4集团军的顽强防守,双方展开寸土必争的厮杀。

列宁格勒的这片外围区域密布着湿地、河汊、树林,可用于行军的道路极其有限。德军在推进中别无捷径可循,只能硬着头皮攻打苏军坚固的预设阵地。对此,第21师的官方战史记录道:“敌人深知这一区域的重要性。我们不时在几个小村外受到苏军的反击,他们来势很猛,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将他们击退。”

尽管苏军表现出了十足的坚韧,但是德军还是逐步向沃尔霍夫推进。这个季节的北方天气变化剧烈,时而变得非常寒冷,时而又不停下雨,把沃尔霍夫地区那几条古老的道路变为莫测深浅的泥沼。而当第39摩托化军逼近沃尔霍夫城区时,苏军最高统帅部又直接下令向这个方向上投入尼可莱·库兹米奇·克里科夫将军的第52集团军,让该部和第4集团军并肩作战。

在雪原中疾进的苏军骑兵部队

11月6日,来自极圈的寒流降临沃尔霍夫地区,河流开始结冰,天空中飘洒起雪花。对德国人来说,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天气的好处在于道路冰冻,摩托化军的推进变得顺畅多了,他们不仅在8日占领了沃尔霍夫,而且进一步东进拿下了提克文;天气的坏处在于猛烈的暴风雪具有压倒一切的气势,令德军随后的推进变得不可能,到斯维尔河同芬兰人会师的梦想已经落空。

严寒造成了更进一步的麻烦,因为德军直到这时还没有配发冬装。几天之后,虽然同样也没有足够的冬装但却比德国人更适应祖国冬天的苏军发起局部反击,令提克文的德军陷入被动境地。11月16日,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在日记里写道:“拉多加湖和伊尔门湖之间的战局出现反转……集团军群司令(李勃)考虑放弃提克文以求巩固沃尔霍夫一线。”

其时,苏军正集中第4、52、54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全力反击,意在夺回对补给列宁格勒至关重要的提克文。战至12月7日,苏军从三个方向上进至提克文近郊,看来夺回这里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评估了局势后,希特勒不得不在8日同意施密特的第39军撤出提克文城区,两天后,这座重城回到苏军的掌握中。施密特军仓皇退往沃尔霍夫河西岸,在那里占据了新阵地。这时,他麾下的两个装甲师各只剩下约30辆坦克可用,而第18摩托化步兵师适合战斗的人员仅有741人。

编组新的方面军

苏联红军于1941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在沃尔霍夫河东岸的这场进攻,是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军的第一次真正的反击,也是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第一次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虽然这场反击规模不算太大,所得也相对有限,但却是苏军在这个严冬于整条东线上发起的更大规模反击的前奏。

今日的圣彼得堡,一座第2突击集团军的纪念碑

北方集团军群对于一场原本颇为顺利的进攻到这时却演化为败退极为不满,便拿几个指挥官开刀,比如罗奎斯就被解除职务,理由是他指挥的两个师在渡过沃尔霍夫河后没能取得任何进展。

罗奎斯的那两个步兵师被临时归并入威廉·冯·查皮乌斯将军的第38军,查皮乌斯在接手后立即上前线视察了“蓝色”师的阵地。归来后,他向自己的上司、第16集团军司令恩斯特·布施将军汇报:“这个师的轻型武器和火炮严重缺乏,我不认为西班牙人在面对苏军的强力突击时能守住大诺夫哥罗德,而我们一旦失去大诺夫哥罗德,敌人的士气就将大振。”

或许是不想再听到此类失败主义论调,布施冷冷地回应道:“‘蓝色师的师长已经向我承诺,他的人有能力守住阵地,尤其是在大诺夫哥罗德地区,我相信他。”

布施似乎是对的,在随后几天里,包括“蓝色”师在内的德军各部站稳了脚跟,当面苏军未能获得进一步的推进。实际上,战况归于平静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苏军这时正在调整结构,补充力量。其时,在东线战场的核心地段也就是莫斯科近郊地区,苏军经过艰苦努力已经遏制住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的强攻,随着从西柏利亚等地抽调的生力军的源源到达,苏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反击于12月5日打响。

相应的,苏军最高统帅部也要求战线上的其它地段做好反击的准备。在列宁格勒战区,由斯大林签发命令于12月17日特别编成了沃尔霍夫方面军,目的在于对沃尔霍夫河以东作战部队实施更精确的战役指挥。沃尔霍夫方面的先决任务是消灭固守沃尔霍夫河西岸的德军,尔后向西北方向发展进攻,协同列宁格勒方面军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成立之初,这个方面仅编有第4和第52集团军,随后又调入了两支新部队:格利高里维奇·索科洛夫的第26集团军和瓦西里耶维奇·加拉宁的第59集团军,同时坦克和航空部队也得到了加强。这样一来,沃尔霍夫方面军的理论实力颇为强大,共有32个师,而且许多还是新近从西伯利亚调来的生力军。

出任沃尔霍夫方面军司令的是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将军,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人事任命——他是一个刚刚从监狱里放出来的人。梅列茨科夫生于1897年,在其早年阶段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于1917年加入红军后虽然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却在俄国国内革命战争和随后的苏波战争期间的参谋部作业中有着不错的表现,由是进入上升通道。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他秘密前往西班牙成为共和军的高级顾问之一,对于马德里的长期坚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西班牙回国后,梅列茨科夫先是出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然后在苏芬战争期间积功获得苏联英雄称号,此后又短暂担任过苏军总参谋长一职。梅列茨科夫的上升轨迹在卫国战争爆发后却突然转折,他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被苏联内务部逮捕,罪名是他和时任西方方面军司令的迪米崔·巴甫洛夫将军过从甚密,而后者刚刚因为被德军连续击败而遭到处决。还算幸运的是,梅列茨科夫关而不死,在被监禁了一段时间后,斯大林觉得形势吃紧的列宁格勒方向需要他这样有经验又熟悉当地环境的人,于是复出而成为方面军司令。

到任后不久,梅列茨科夫又受领了更为明确的任务,要求他的部队尽快越过沃尔霍夫河,突向河西岸33千米处的柳班,然后进一步向西北进攻,沿着涅瓦河切断德军侧背,不仅可解列宁格勒之围,而且还可以会同列宁格勒方面军消灭德军大部兵力。

作为一个有着实战经验的高级军官,梅列茨科夫意识到,即使是得到了两个新集团军的加强,这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梅列茨科夫手下的部队在此前的行动中已经损耗很大,而一场大反击所需的各种作战物资还都有待后方接运,在补给到位之前,他实际上无法采取过多的主动。一句话:如果说德国人筋疲力尽了,那么苏联人也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然而,大的形势不允许梅列茨科夫犹豫不前。从1941年12月底开始,苏联红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大反攻吹响了胜利进军的号角,这一激动人心的局面迅速波及苏联大地,最高统帅斯大林大受鼓舞,在莫斯科发出了全军进入全线——北起列宁格勒南迄黑海——反攻的号召。就在1942年1月1日,在乌克兰的苏军掀起反攻浪潮,这意味着列宁格勒地区的反击也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虽然梅列茨科夫一到任就立即带同参谋部进入了反攻的准备,但是参谋作业的时间还很不够,原在此战区的集团军和新开抵的集团军间根本谈不上什么有效的协同。这片战区密布着沼泽湿地和密林,对于机械化部队的开进构成巨大阻碍,有的地段甚至连步行都很困难。在如此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对各部之间的协同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是沃尔霍夫方面各集团军之间所极度欠缺的。

至于后勤保障就更是噩梦,北方地区的交通条件本来就很恶劣,大量满载着补给物资的卡车还滞留在离前线很远的地方,至于开近战区的车队,则在极其有限的公路上和赶着时间表开进的作战部队混挤在一起。

作为刚刚重获自由的人,曾经被内务部逮捕的经历成为梅列茨科夫内心深处的一道阴影。他当然深知抗命的严重后果,因此就算外部条件再不利,也只能小心谨慎地唯莫斯科马首是瞻,明知进攻不可为也要为之。

沃尔霍夫方面军受领的任务是渡过沃尔霍夫河,然后向西北直插列宁格勒。但是现实的窘迫是,当时方面军各部距离沃尔霍夫河东岸至少都还有几千米远。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从现在的集结地向西进攻,打到河边去。

所幸德军这时已无心在沃尔霍夫河东岸恋战,其各师的主力已纷纷撤到西岸,留下的一些零星单位也在和苏军接触后即行撤退。这样一来,梅列茨科夫的各个集团军到1月4日分别进抵河东岸的指定位置,令下一步的渡河作战达成了先决条件。

接着,在最高统帅部的严令下,梅列茨科夫发布了渡河反击的指令:由阿历克谢耶维奇·伊万诺夫少将指挥的第4集团军在基里希南面渡河,担任方面军的北翼(右翼);第59集团军在格鲁齐诺渡河;第52集团军在大诺夫哥罗德以北渡河,构成南翼(左翼);第2突击集团军在第52和第59集团军之间渡河,直指柳班。

需要注意的就是这个第2突击集团军,它是刚刚由原来的第26集团军改名而来。所谓“突击”,就是要承担起向敌后纵深目标做坚决突进的重任。这个改名同样来自莫斯科的命令,就在这个1月,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将军发布指令,要求前线各部队在反击中编组“突击大队”充当攻击矛头,用意是在一个较窄的攻击正面上集中强有力的突击力量,力求尽快穿透德军的防线。于是,一批突击大队在各战场上组建起来,不过它们通常是团级规模的部队,像在沃尔霍河东岸编成第2突击集团军这样规格的尚不多见——这也许是要表明沃尔霍夫方面军直取柳班和列宁格勒的决心吧。

1月6日,沃尔霍夫方面军的反击打响。在一场规模有限(受到炮弹供应的限制)的炮火准备过后,加拉宁的第59集团军率先开始渡河。在该部渡河的河段,有几处河面宽度达到400米,不过第一波部队仍然强渡成功,在沃尔霍夫河西岸建立了最初的阵地。

对苏军的行动有些意外的德军不断加大兵力投入,但无法阻止第59集团军的其他部队一波接着一波过河,从而有效扩大了桥头堡。到6日这天的白天结束时,该集团军下辖的几个步兵师均已过河,算是给这场反击打出了一个相当不错的开局。

但是战役的第二天,苏军的进展就不如人意。首先是第59集团军没能向西做进一步的推进。而在北翼,第4集团军遇到了德军的坚决阻击,其第65和第4师损失很大。在南翼,克里科夫的第52集团军一度利用德军部队间一个宽度达到5千米的缺口,夺取了交通枢纽地特雷梅茨,继而威胁到呈南北走向的从大诺夫哥罗德到楚多瓦的铁路与公路交通线,但很快就在当面德军的反击中陷入停顿,未能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至于被赋予“突击”重任的第2突击集团军,其情况同样不能令人满意。战役打响时,这个集团军的炮兵部队还没有赶到,另一部分兵力同样滞留在后方道路,但在梅列茨科夫要求尽快扩大西岸阵地的命令下,仍然在7日投入了进攻。

在第2突击集团军的进攻地段上,德军的防备力量相当薄弱,这使得该部也成功地渡过了沃尔霍夫河,但却付出了超过3000人伤亡的代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缺乏炮火掩护有关,但同样和集团军司令索科洛夫的指挥水平有关。和本战区别的集团军司令不同,索科洛夫是秘密警察出身,此前几乎没有军职经验,他对于朱可夫“突击”指令的理解就是在狭窄的战场上塞进密集的步兵,实施接二连三的人浪冲锋,这自然导致了较高的伤亡率。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时苏军各突击部队普遍采用的都是这种人浪冲锋的作战样式。突击部队的主要成分就是步兵,也根本没有加入炮兵和工兵这样必要的支援单位。这样一来,即便这种以步兵为主的作战单位能够越过德军普通的阵地,他们在面对碉堡、铁丝网和地雷区等防御体系时,也会因为缺乏必要的攻坚手段而陷入困顿。直到1943年,苏军才在吸取了1941—1942年各突击部队作战教训的基础上,完善了突击集团军的编组和战法,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沃尔霍夫河一线,梅列茨科夫据实上报了各集团军损失极大的情况后,最高统帅部于1月10日不得不暂时叫停了沃尔霍夫方面军的进攻,转而要求第59和第2突击集团军等先巩固他们在西岸的既得阵地。

西岸突出部

在接下来几天的休整期里,沃尔霍夫方面军做出了几处重要的人事调整。那位并不称职的索科洛夫被就地解职,转而以克里科夫接手第2突击集团军,而克里科夫留下的第52集团军又交由雅科夫列夫指挥。

还有更高层面的人事变化。一个名叫扎哈洛维奇·梅克里斯的特派员到达了梅列茨科夫的方面军司令部。他从莫斯科来,是斯大林亲自指定的,使命是“帮助”梅列茨科夫。梅克里斯素以冷酷而著称,军事修养则很一般,当然,他的任何“建议”都将被视作发自莫斯科的直接指令。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苏军的沃尔霍夫反击于13日恢复进行。得到数日休整的苏军各部打起精神,颇取得了一些进展,而德军第126师等部的阵地已是岌岌可危,看起来面临被全面突破的风险。

值此紧急关头,德军方面亦发生人事异动。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李勃元帅在1月17日被希特勒下令免职,代之以原第18集团军司令格奥尔格·冯·屈希勒尔上将。1881年出生的屈希勒尔出身于一个普鲁士贵族家庭,参加过一次大战,是一名技术出众的炮兵专家。和李勃这样古板的传统型军官不同,屈希勒尔是德国陆军中少数几个对纳粹主义持狂热支持态度的高级军官之一。或许正是这种政治立场,让他迅速地由集团军司令变为了集团军群司令。

北方集团军群本来就是德军三个侵苏集团军群中实力最弱的一个,而在希特勒决定困死列宁格勒而不是对其强攻之后,北方集团军群序列内的第1装甲集群的大部即奉命南下参与中央集团军群向莫斯科的进军,其余各部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因此,当梅列茨科夫的方面军沿着沃尔霍夫河发起进攻时,能够抵御苏军32个师的德军兵力仅仅只有5个师而已。由于屈希勒尔不可能从别的同样吃紧的战场上获得外援,他就只能采取在本战区内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来应对。

不过就在屈希勒尔走马上任的同一天,梅列茨科夫再度叫停了方面军的进攻,原因很简单:等待补给物资到达。这时,苏军各部的后勤供应状况已经达到了令人担忧的程度,食物供应已经低于每日的最低配给标准,武器弹药同样严重不足。

第59集团军中的一名炮兵排长回忆:“不只是炮弹供应不上来,自1月以来的整个供应形势都很差。食物短缺到你无法想像的程度。我们10个人分享一罐豌豆汤,就只有这么多吃的。我们的大炮得靠马拉,但却又没有东西给马吃。马饿倒了,我们就开始杀马吃。”

第2突击集团军的进攻在1月21日恢复,但到第二天就又被叫停,因为梅列茨科夫担心在其北面的第59集团军进展太慢。这时,第59集团军已经得到了3个步兵师和4个炮兵团的加强,但集团军司令加拉宁依旧无法取得显著的进展,他面临着棘手的后勤问题。

梅列茨科夫也想再等等,但是在特派员梅克里斯的“建议”下,他下令在1月底恢复全线进攻。这一次,第2突击集团军打出了突击部队的样子,他们从位于沃尔霍夫河西岸的桥头堡阵地出发,一路向西猛冲猛打,到受到德军的拼死阻击而停下来时,成功地在西岸地区构成了一个呈蘑菇状的突出部,深深地向德军腹地打入了一个宽32千米、深30千米的大楔子。

受此进展鼓舞,梅列茨科夫要求分别处在这个突击部北面和南面的第59和第52集团军加大攻击力度,力求跟进第2突击集团军的步调。战斗进行得相当艰难,举例来说,第294师以5547人投入进攻,在无边的树林和堆着厚雪的沼泽中同德军第225师第303团进行了5天的激战,结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员伤亡,师长基希凯洛夫少将亦阵亡。

总的来看,第52集团军进展不大,而加拉宁的第59集团军则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该部的一支机动力量,由伊万诺维奇·古谢夫指挥的第13骑兵军(第25、87骑兵师)及临时配属的步兵部队突出在大部队之前,开始向西北面的柳班进军。2月11日,这个骑兵军打到了达杜波维克,但在那里遇到了暴风雪,大雪令战马举步维艰,而草料供应在这种环境下就更加难以为继。古谢夫向加拉宁报告自己已经接近柳班,但他却再也无法前进一步。

德军则伺机在柳班西南15千米的克拉斯纳亚戈尔卡打了一场局部反击,至2月28日切断了两个苏军骑兵师的退路。经过数日激战,苏军开始分成小股突围,各部不得不摧毁所有的重装备,在3月8—9日夜里尝试突围,得以突出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

这次反击表明德军的力量已经得到了加强。事实正是这样,利用沃尔霍夫方面军之前的停顿,履新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屈希勒尔正在拼命向沃尔霍夫河一线调动可用的部队。到3月初,他已经在第2突击集团军突出部的北面集中了第61、212、225、215步兵师,以及武装党卫队的“警察”师,在突出部南面集中了第20摩托化步兵师、“蓝色”师、第58和第126步兵师,以及其他一些增补单位。虽然其中许多部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但是第58师和“警察”师都是从相对平静的列宁格勒战线上调来,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尚没有完全意识到危险的梅列茨科夫对战局持乐观态度,鉴于第2突击集团军的主力已经全部前出到由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个突出部,梅列茨科夫认为全面突破指日可待了。可是,突出口北面和南面边缘的两处重要据点,到现在为止依旧掌握在德国人手中。北面的据点是斯帕斯卡亚波利斯特,由德军第215师把守,第59集团军动用3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也没能攻下这里。南面的据点是泽姆提斯科耶,德军第126师在那里坚守不退;在更南面,大诺夫哥罗德也还在“蓝色”师的手中。

这些外围据点的存在,就意味着苏军的突出部的根基部位存在着严重威胁,而这种威胁,很快就将化为现实。

反击代号:“掠食鸟”

德军并不以击退了一个苏军骑兵军为满足。事实上,这时北方集团军群正在酝酿一次南北对进的大反击,此次反击将以整个切断沃尔霍夫河西岸的苏军突出部为作战目标。具体而言,第58师全部及第126、150师各一部将从南面的据点泽姆提斯科耶向北攻,沿着大诺夫哥罗德以北的公路/铁路一线北进;而第215师和“警察”师将同时从北面据点斯帕斯卡亚波利斯特出发,沿着同一条交通线从北向南进攻;待两路会合后,就可以把苏军的突出部变成一个被包围的大口袋。

与此同时,梅列茨科夫也在催促部下加紧进攻。在他的命令下,位置在突出部北面的第4集团军到3月15日向柳班方向前进了22千米,这一态势有利于第2突击集团军进一步向西进展。得知这一情况的最高统帅部一方面要求第2突击集团军尽快恢复进攻,另一方面责成列宁格勒方面军的第54集团军投入行动,与第2突击集团军形成合力,务求围歼几个德军师。

看起来,至少列宁格勒方面军对于两个集团军的会合前景极为乐观,方面军在3月15日的日志有如下记载:“沃尔霍夫方面军的突击集团军和列宁格勒方面军的第54集团军正致力于合围敌人的柳班作战集群,此举将一举打破敌人对列宁格勒的封锁。”

可就是在3月15日这一天,德军代号为“掠食鸟”的南北对进的反击打响了。德军为了这次反击而调动了大量作战资源,包括大批“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虽然已进入3月,沃尔霍夫河西岸的气温仍在零下25℃左右,从南面向北攻的第58步兵师的每个士兵都传达到了师长阿尔契奇特少将的这道命令:“我们所要执行的任务将对整个列宁格勒战役起到决定性作用,天气和地形对我们不利,我们全得要靠自己!”

在沃尔霍夫河西岸的这个突出部或者说是口袋的底部,存在着两条苏军的补给线,从东岸渡河而来的作战物资都要走这两条通道,运到正在谋求向西运动的第2突击集团军的手中。因此,德军在作战计划中特别列明了这两条补给线,一条称作“多拉”,一条称作“埃丽卡”,务求尽快将其截断。

德军的反击打响后,其轰炸机和大炮不断开火,这令弹药供应本来就很紧张的苏军处于火力受到压制的被动局面。加上这次反击来得非常突然,梅列茨科夫根本来不及投入预备队来改变局面,当然他手里其实也没有多少预备队可用了。

战至18日,“警察”师的一部成功地打到了“埃丽卡”补给线,而到了19日天亮前的4时45分,从南面来的第58师第154团打到了“多拉”补给线。在成功地切断了第2突击集团军这个“有机体”的“血管”后,3月20日,南北对进的两路德军实现会师,从而扎住了沃尔霍夫河西岸口袋的袋口——被关在里面的苏军有将近7万人。

指挥着第2突击集团军的克里科夫的反应还算快,他立即要求久留在突出部里的几支部队不再向西前进,改而向东进攻以求打开通道。这场突出部之内的苏军反击自22日开始打响,梅列茨科夫也尽量从东岸投入了支援力量。战至27日,苏军打通了“埃丽卡”补给线,还在附近地段又建立起了另外一处补给通道。接下来几天时间里,苏军工兵部队还以非凡的努力在这两处通道中建起了窄轨铁道线,从而可以以更高的效率向口袋里的苏军送入补给物资。

3月下旬,“冬将军”退场,“泥将军”登场。虽然天气逐渐转暖,但是持续的降雨令地面化为湿地,致使双方的行动都变得非常困难。尤其是苏军,现在通过两条通道向突出部西运物资已经几乎变得不可能。第2突击集团军所需要的炮弹完全是靠人力来运送的,一名苏军士兵留下了这样的记录,“道路变成了水塘,炮弹得靠我们自己来运输,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每次可以运送几发76毫米炮弹呢?最多2发。”

拖到4月,第2突击集团军的态势没有得到任何改观,德国人仍然牢牢扎着口袋的两边,而相邻的苏军另外几个集团军完全陷于困顿,第54集团军承认“合围敌人柳班作战集群”的战役企图已经落空。

无休无止的降雨和泥泞令战场陷入瘫痪状态,在沃尔霍夫口袋里,克里科夫将军尽其可能地利用这一喘息时机重组部队,但是第2突击集团军获得的补给实在太少,现在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已经打上了大大的折扣。德军的补给情况要好于苏军,屈希勒尔将军亦不断调来援兵加强对口袋的包围。不过,这时德国人受制于自然条件还无法对包围圈内的苏军实施总攻。

一个集团军的毁灭

双方对于沃尔霍夫河西岸的态势都不满意。德军方面,第58师师长阿尔契奇特被军衔比自己低的卡尔·冯·格拉丰上校接替。苏军方面的动作就更大,最高统帅部在4月23日撤销沃尔霍夫方面军的建制,其所辖的4个集团军全部并入列宁格勒方面军,归由米哈伊尔·霍津中将负责指挥。

第二天,被解除了方面军指挥权的梅列茨科夫就返回莫斯科,在向最高统帅所做的陈述中,他坦言西岸突出部已处于极其危险的处境。在当前环境下,突击部内的第2突击集团军既无法进取,也无法保有既得阵地,应该立即全部撤过沃尔霍夫河。

梅列茨科夫在离开岗位前所做的最后一个决定,是把他的副司令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中将送进突出部,去接替克里科夫指挥第2突击集团军。克里科夫承受不了持续的重压,病倒在指挥所,于是弗拉索夫受命去重新集结部队,“视情况做出进攻或撤退的判断。”

临危受命的弗拉索夫就这样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熟悉历史的读者一定知道此人后来成了出名的“俄奸”,但是在1942年春,弗拉索夫无疑是红军中相当有才干的指挥员之一。1900年出生的弗拉索夫于1919年加入红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中表现出色,后于1938年赴中国担任过军事教官。二战爆发时,弗拉索夫指挥着第4机械化军且战且退,是那时少数几支打得还算不错的部队之一。莫斯科保卫战期间,弗拉索夫指挥第20集团军又屡立战功,先后获得过列宁勋章和红旗勋章。

弗拉索夫是在梅列茨科夫的特别申请下,才转往列宁格勒地区担任沃尔霍夫方面军副司令的。而在进入突出部之后,弗拉索夫很快就发现,第2突击集团军供应严重短缺,大炮已几乎失掉了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指战员已经丧生,仍在战场上的士兵们普遍又饿又乏,绝大部分单位的实力已经降到原先的3成到5成。突击集团军这个令人生畏的名头看起来已是一个虚名。

进入5月,苏军的攻势已全线停顿,最高统帅部也意识到进取柳班已经不可能,但是依旧没有对第2突击集团军的下一步行动做出明确指示。直到5月21日,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霍津才要求弗拉索夫做好突出德军包围的准备。

弗拉索夫和参谋人员迅速拟定了分步实施的撤退方案。在突出部里最靠西面的部队首先向东撤退,然后是主阵地上的部队撤退,撤退过程由4个步兵师担任侧翼掩护,它们也将最后一批退过沃尔霍夫河东岸。在此过程中,第59和第52集团军将尽力攻击自己当面的德军以掩护撤退。

这个计划看起来不错,严密有序,大有成功的希望。可是,这只适合拥有完善的保障和通讯体系、以及保有相当程度战斗力的部队来实施。第2突击集团军,则几乎在所有条件上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撤退始于5月24日,起初苏军的行动尚不为德军所察觉,到28日已经有一些小股部队退到了沃尔霍夫河东岸,成为幸运儿。也就是在那时,德军反应过来,重新开始南北对进以求封闭口袋。到30日,德国空军大举出动,向包围圈内投下大量炸弹。地面战场上,第58师和第20摩摩托化师自南压迫,第254、121、61师和“警察”师自北进攻,两路德军在第二天会合,彻底封闭了包围圈。

弗拉索夫下令尚有战斗力的部队拼命向东北进攻,希望能够向第59集团军的部队靠拢。但是德军于6月5日在这个方向上投入重兵,令这个方向上的出路也完全被堵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屈希勒尔严令继他指挥第18集团军的格奥尔格·林德曼将军直接负责此战,要求他必须尽快解决掉突出部里的苏军。

6月8日,斯大林下令恢复沃尔霍尔方面军建制,梅列茨科夫重新出任方面军司令,不过这些对第2突击集团军的命运已经没有任何影响。到任后的梅列茨科夫下令第52和第59集团军全力进攻以拯救同胞,但两部无法取得任何进展。在此期间,第2突击集团军一度打开过一个小缺口,有约6000人逸出,然后又被德军封闭,这是最后一批逃出沃尔霍夫河西岸口袋的苏军士兵。

6月20日白天,鉴于突出部里的战事已不受控制,梅列茨科夫提议派1架飞机去把弗拉索夫接出包围圈。对于上司的这一好意,弗拉索夫拒绝了,他选择和自己的部队留在一起。这个决定颇有风度,不过也有人指出,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害怕事后被莫斯科当成替罪羊送上军事法庭。第二天夜里,梅列茨科夫和弗拉索夫的通讯中断,此后再也无法联系上。

从25日开始,德军开始对包围圈内的苏军实施分割消灭,而第2突击集团军各部的通讯设备都奇缺,甚至连团部都不知道自己营的动向,苏军部队被逐一蚕食掉了,这种战斗一直持续到6月底。

德军第20摩托化步兵师的日志写道:“树林恢复了绿色,乌云在空中集结。蚊虫成群地飞舞在沼泽上,折磨着已经承受过多的士兵们,手套和面罩都起不到任何作用。然而,最令人难以忍受的还是湿地和林间那些死人所散发出来的恶臭……(苏军)最后的努力被‘斯图卡粉碎了,苏联士兵开始从他们躲藏的阵地里走出来,许多人负了伤,大部分人极度饥饿,有的人看上去已经不复人形!”

第2突击集团军不复存在了,德军有记录在案的苏军俘虏为3.3万人,战死的人数估计与之相当。而如果从1月6日沃尔霍夫方面开始反击计算,则苏军各部共有14.9万人阵亡,25.3万人受伤。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惨痛的记录,是苏军为一场不顾客观条件而发起的理想远大于现实的反击战而付出的代价。

在西岸的突出部被德军肃清之后,第2突击集团军司令弗拉索夫的下落却依旧不为人所知。直到7月21日,德军接到一个村庄的报告,说是有两名游击队员正藏在这个小村里。由施魏德特上尉带领的一支巡逻队前去确认,结果在这个名叫皮亚特尼察的村庄里找到了弗拉索夫和他的女厨子。

弗拉索夫被德国人看作是一个有高度利用价值的俘虏。此后他在战俘营中变节,先是鼓动苏军士兵开小差,后来更是直接指挥由叛乱分、开小差者和持政治异的苏联人所组成部队上阵作战,这支部队被称作“俄罗斯解放军”。二战结束后,弗拉索夫被逮至莫斯科受审,在对其叛国罪的多项指控内容中,有一条就是故意导致了第2突击集团军的毁灭。1946年8月1日,弗拉索夫被处以绞刑。这个架着眼镜的瘦高个俄奸自然是死有余辜,不过对于毁灭第2突击集团军的指控,则完全不是事实。

(编辑/栀子)

猜你喜欢
列宁格勒集团军苏军
环球图说
俄纪念列宁格勒解除封锁
胜利日阅兵(历史老照片)
“八路军”为何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漫画轻兵器之十三
125克黑面包
乌兹别克拆苏军纪念碑引俄不满
坦克挂拖斗的秘密
更正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