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原点,探寻诗意

2016-04-27 12:12张新颖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4期

摘 要:诗歌鉴赏是考查学生解读诗歌能力的一道必考题。中国古典诗歌又以用语凝练、意境悠远、蕴意隽永见长。因而,要引导学生准确解读诗歌,把握其思想内涵,关键在于认知意象,走进诗的意境,境中寻“意”,去领悟作者所感、所思、所悟。

关键词:认知意象;明析意境;探寻诗意

我国古典诗歌,从源头上就讲究“诗言志”。“志”就是“情志、志趣”,即思想感情。而诗歌的语言又以简约、凝练、隽永见长。诗人可谓惜字如金,炼字佳话广为流传,当如此精炼的诗句呈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应如何引领学生真实可感地解读诗歌,提高鉴赏能力呢?

一、回归原点,认知意象

意者,心之音,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盛载着思想感情的物象。意象即一个个具体的融合着诗人情感的物象,也就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精心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只有把握了作者为表达情感所借助的意象,我们才能透过它去感知倾注于诗句中的诗人的真情实感 。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看看这位才子用了哪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意象,精心渲染描绘出了怎样的典型环境和诗情画意来供我们品鉴。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深秋的夜晚,诗人所乘坐的船只停泊在苏州城外枫桥下,这位满腹惆怅、辗转难眠的客子,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所深深吸引,即兴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简洁的28个字,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如下意象:渐渐西斜的月亮、啼叫的乌鸦、满天的霜花、江边的枫叶、点点的渔火、远处寒山寺的钟声、孤舟上不眠的客子。

作者前两句诗仅用14个字,写出了6种意象;后两句仅用了两个意象写了一件事:静听远处传来的寒山寺夜半钟声。

二、再现画面,明析意境

中国诗歌历来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读懂诗歌字面意义基础上,再现画面形象,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画面形象揣摩对了,情感内涵就把握准了,也就拿到了鉴赏诗歌的钥匙。

因此,鉴赏诗歌要身临其境,方能“悟”境。重在领悟作者的境中“意”。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指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充满热爱才能有感而发,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观察的客观事物中,才能创作出可观可感的意境。

意即思想感情;境即艺术境界。作者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人物形象与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谐统一,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是由一个或多个意象相互映衬共同形成的一个艺术氛围。

《枫桥夜泊》中,张继这位羁旅他乡的游子,深夜独立于夜泊的小舟头(人物形象);看着一点点下落的月亮、江面闪烁的渔火、朦胧的江枫(视觉意象);听着乌鸦的啼叫、远寺的钟声(听觉意象);感受到茫茫夜色中正弥漫着的满天的霜花 (感性意象)。

诗人精心选择和安排,把具体形象和具体画面巧妙地组织,绘声绘色地为我们描述了夜泊枫桥下的所见所思所想,把一幅深秋江南水乡夜景图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可谓意境幽寂而清远。

三、置身境中,探寻诗意

朱光潜《诗论》中认为 “诗的特殊功能就在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境唤起整个情境的意象和情趣。”所以读诗既要理解应有之意,更不能放过言外之意。

秋夜水乡舟头,看着落月,听着乌啼,使人落寞之感油然而生;茫茫夜色中漫天霜华围向孤立小船的诗人,寒意陡然而起,羁旅他乡孤舟客子的凄凉,感同身受;闪烁的渔火,朦胧的江枫,一动一静,一明一暗,水乡秋夜的幽寂清远真实可感;对愁眠一个“愁”字,突出了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晚的满怀愁绪;夜半的钟声衬托出夜的静谧深沉,升华全诗。

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感觉过程把这些意象和谐地统一于水乡寒夜这一大背景下,勾勒出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夜泊图。

置身如此幽寂清远的意境中,我们可以探知作者身处乱世、羁留他乡的孤独、寂寥、凄凉及满怀的愁绪。

因此,鉴赏诗歌就是要:抓意象、析意境、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所作,又是一首由景创境、进而传情的典范之作,诗人在创作中,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首联写正值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变得更为苍翠,“转”写出山色渐变的动态;“日”赋予水永恒的特征,山、水两个意象给人以时近黄昏之感,同时又融入了时间的永恒、人生的短暂。首联作者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声音的风景画面。其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

颈联写出的暮色中原野乡村景象,夕阳、炊烟、水面上落日的余晖等意象,写出了美丽宁静、恬然自乐的乡村风景。

颔联、尾联刻画诗人与裴迪两个人物形象,写人物时与景物密切结合,柴门、暮蝉鸣、晚风,又有五柳、接舆两个典故,把人、景、情和谐完美地结合起来。

人物呼之欲出:柴门外,倚杖(年事已高)临风,听晚树蝉鸣、泉水叮咚,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一位神态安逸、潇洒,闲赏美景的诗人如在面前。

诗人又以五柳(陶渊明)自况,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生动刻画出了裴迪与世相悖、放荡不羁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赠” 便有了着落。

暮色原野中寒山、秋水、落日、孤烟、柴门、暮蝉鸣、晚风等富有时间季节特征的景物,日落黄昏中倚杖看着田野乡村景色的诗人和面前沉醉的友人,一幅和谐的隐居生活画卷便如在眼前,亲切可感!

意境和谐、自然、清新、明净、充满生机。人、景、情完美结合,诗中既有情趣,又蕴含哲理。诗人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跃然纸上,有山水相伴,能在静谧和谐的大自然中参悟人生,此心安处是吾乡恰恰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M].北京: 中华书局,2014.

[2]朱光潜.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张新颖(1975— ),女,吉林省榆树市高中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