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渡之战看用人之道

2016-04-28 14:49杨婷婷
企业文化·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谋士三国志袁绍

杨婷婷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战后,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由此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战争的描写可以看出,曹操账内人才济济,且善择良策,处处体现了卓越的将帅才能;反观袁绍,骄傲轻敌,内部不和,重要关头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一再丧失良机,最终导致战争失败。《三国志》在最后对曹操的总体评价有两点,一是精于谋略,二是善于用人;而评价袁绍“图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从《三国志》中描写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过程和最终结局也可以看出,人才一计敌万人。所谓“兵”不在多,在于其能否知人善任并为其所用。

虚心纳谏,用人不疑。《三国志》评价袁绍“貌外宽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就是喜嫉妒,善猜疑。当时袁绍的谋士沮授和田丰就以“兵义无敌,骄者先灭”,“师出无名,于义则违”力劝袁绍不要发动战争。同时,建议使用运动战、游击战、持久战的形势对付曹操,而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但袁绍反而听信谗言,将田丰关进大狱,对沮授削职降权,因为作为四世三公而自信心膨胀的袁绍用人原则很简单,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使得逆耳忠言不被听从和采纳。

而曹操麾下共有谋士102人,著名的五大谋士其中有四位是从敌营中投奔而来,曹操用人不疑,最终成就霸业。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信件、图书,其中就有自己人跟袁绍通敌的信件,但是曹操付之一炬,并没有按图索骥。曹操以宽容人,换取了人心和忠诚,最后帮助自己成就了霸业。

由此可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领导,确保言路畅通并能够虚心纳谏,以真诚换人心,以信任得忠诚,能够集思广益,使得万众归心,从而架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佳桥梁,最终取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超强效益。

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据《三国志》记载,官渡之战过程中,袁绍每一次指挥失误之前都有沮授正确的建议,但好大喜功、刚愎自用、求胜心切的袁绍断然采用糊涂虫审配和马屁精郭图的意见,归根结底就是对局势判断失误且不能采纳正确的意见。且《三国志》这样评价袁绍手下的人才,其中“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看主帅如何扬长避短,知人善任。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对自己的人才很敬畏,且能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因为毛阶和崔堰作风正派,清正廉明,就让他们做选拔官员的事情,可谓人尽其才。由于早祗和任俊两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结果屯田制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且为曹操的雄图霸业奠定了经济基础。这一点,连最讨厌曹操的洪迈在《容斋随笔》里也评价他“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小无大,卓然皆称其职”。

由此可见,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领导,只有胸怀大志,英明决断,明辨是非,洞悉人心,才能正确识别“哪些人是人才,那些人是哪方面的人才,把这些人放什么位置上最合适”,才能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所宜。而作为领导,只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才能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在风云际会的形势变化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最终出奇制胜,化险为夷。

令行禁止,赏罚分明。《三国志》评价袁绍“兵多而分划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说明袁绍治军无方,军营一派乌烟瘴气。然而曹操是一个纪律严明的人,多次颁布法令,严明军纪,因为他知道,一个没有纪律的部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三国志》记载,曹操要求将士在行军过程中不能踩踏农田,违令者斩,结果自己的马受惊后闯入农田。在当时“刑不上大夫,法不施于尊者”的法治环境中,曹操为了服众对自己施以古代带有侮辱性色彩的髡刑,以身作则表现了严明的军纪。同时曹操对于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一定奖赏的十分到位,充分肯定成绩,以奖励人,让手下将士甘心为自己抛头颅,洒热血。

由此可见,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领导,严明纪律,就是划定规矩,无规矩无以立。领导只有始终坚持将纪律挺在前面,并且能够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才能严肃法令,令行禁止,才能确保全员做到不触红线,不越底线;奖优罚劣,赏罚分明,就是惩前毖后,惩恶扬善;领导干部只有做到有奖有罚,赏罚分明,才能扬正气,树权威,才能政令畅通,为事业发展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见贤思齐,虚怀若谷。袁绍在官渡兵败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对当时力劝不要发动战争的田丰进行斩首,因为认为田丰幸灾乐祸,同时田丰的存在始终就会提醒自己战略战术的极大错误。集中体现了袁绍心胸狭小,缺少将帅风范。袁绍的孤傲自行和对人才的轻视导致人才得不到重用且大量流失。其中郭嘉、荀彧两大谋士弃己投操,最后在曹营中施展雄才大略,帮助曹操大展宏图。

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就集中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通读《三国志》,会发现曹操对谋士的意见都非常尊重,都是听之,从之,善之;如果有不听且导致战略失误的时候,也一定会作自我检讨。曹操在攻打乌桓后险胜,回来之后就大大表扬且奖赏了当时阻止这场战争的谋士,因为这场战争风险太高,属于侥幸取胜。曹操在攻打孙权的时候,没有听从蒋济的意见,将淮南的老百姓迁到北方,结果老百姓都纷纷投奔了孙权,后来面对蒋济也是主动检讨,自我批评。可见曹操不仅求贤若渴,对于人才也是非常的尊重和敬畏。

由此可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领导,要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看待和接受别人的长处和自身的短板,要允许某些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让强为自己所用;同时要允许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人,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时时检讨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弥补和改正。领导干部只有始终用客观公正,积极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和属下,发挥好主心骨和指挥官的作用,始终团结和带领属下为了共同的目标发光发热,戮力协作,才能确保事业蒸蒸日上。

猜你喜欢
谋士三国志袁绍
称象
大话三国志
扣子里的智慧
眼力与气度
袁绍其实不无能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成语巧连线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高枕无忧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