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智能管道发展思路探讨

2016-04-28 08:59冯伟周江卫彭海燕
广东通信技术 2016年3期
关键词:互联网

[冯伟 周江卫 彭海燕]



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智能管道发展思路探讨

[冯伟 周江卫 彭海燕]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起着连接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运营商必须从解决无法区分用户、无法区分业务的问题出发,打造智能管道,在技术上使数据网络具备疏导、感知、管控等能力。在智能管道的应用上,文章在后向收费、闲时引导、带宽保证、大数据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管道 PCC

冯伟

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工作,多年从事网络规划、网络维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周江卫

研究生学历、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工作,从事核心网规划、网络数据分析等工作。

彭海燕

研究生学历、工程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工作,从事无线网规划、网络质量管控等工作。

1 引言

李克强总理2015年工作报告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是传统行业,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与思维形成新的创新成果,从而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对移动通信行业而言,与互联网的“+”早已开始,在移动通信3G时期就诞生的“移动互联网”的概念,无论在字面还是在本质都是“移动+互联网”。

电信运营商作为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担当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信息的传递者,运营商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的作用,是各个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连接的管道。行业不同,业务类型不同,对管道的要求也不同,能否在一个管道中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对运营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打造智能管道成了运营商的不二选择。

2 智能管道的部署

智能管道的理念是在基础通信网络上叠加一系列网络服务系统,针对用户、业务及流量建立分层管理和控制机制,优化资源利用率,提升用户体验,并开放管道能力,与终端、业务协同服务。

图1 智能管道的理念

2.1运营商面临的问题

移动数据业务始于GPRS,GPRS的最高速率只有114Kbit/s,基本上不具备差异化服务、数据管控的价值。运营商当年对GPRS采用了比较粗放的管理方法,仅致力于为更多的用户提供较高的稳定速率。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短短几年移动数据业务从GPRS发展到EDGE、TD-SCDMA/WCDMA、LTE,其中TDD-LTE的理论最高下载速率达到了100Mbit/s。网络带宽的不断扩张伴随着用户需求的极速膨胀,用户不再单纯地满足于上网速度的提升,而是基于业务类型的不断丰富,诞生了多种多样的个性化的需求,需要运营商去满足。在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上,整体讲有两个方面:

(1)区分用户: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

(2)区分业务:为不同的业务提供不同的服务。

例如,为不同付费等级的用户提供不同等级的稳定带宽;为不同的业务提供不同的收费标准及稳定带宽;或者为某种用户使用某种业务提供自定义的带宽等。

目前,运营商在无线网及核心网均未全面部署QoS能力,也未能进行有效的服务等级划分,还基本上无法满足上面的个性化需求。同时,运营商也缺乏有效的网络资源的管理能力,无法实现动态调整网络资源,无法实现动态流量管控。

2.2智能管道具备的能力

打造智能管道,首先要从解决现网问题出发,使数据网络有能力满足用户与业务的个性化需求,具体来讲,智能管道应该具备下述能力:

(1)疏导能力:通过接入网协同,合理分布网络流量。在目前2G、3G、4G、WLAN四网协同覆盖的情况下,提供“多模多连接”的管理服务,实现自动、智能的选网,精细化流量卸载与分流。

(2)感知能力:通过DPI和信令监测等系统,获取用户和应用的特征及网络状态。通过用户行为、终端能力、网络状态、业务特征的感知和协同分析,为市场策略制定、流量优化与管控提供依据。

(3)管控能力:通过PCC和流控等系统,提供精细化、差异化经营能力。PCC可以基于业务、用户、总使用流量、位置/时间、接入类型等多个维度进行动态管控。

图2 PCC流量管控

(4)分发能力:通过IDC/Cache/CDN/DNS的协同,优化流量流向,提升用户体验。IDC内容源引入是减少网间带宽的根本之道、提高用户体验的关键环节。对于不愿意进入移动IDC的内容源,通过Cache缓存来提高用户体验。通过流量压缩策略,减少空口压力,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网络竞争力。

(5)能力开放:通过智能管道接入平台,开放管道能力。将带宽分配给有价值的业务,使得盈利的业务得到更好的带宽。挖掘网络能力,开放网络能力,提升管道价值。

3 智能管道的应用

对智能管道的打造仅仅是技术能力的提供,把运营商的整个数据网络作为智能管道用起来,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才是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在后向收费、闲时引导、带宽保证、大数据服务等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后向收费

后向收费是源于互联网的一种商业模式,在运营商智能管道的应用中,可以延伸为对后端的企业单位或信息提供者收取流量费,而对于前端的用户免除流量费。

国内的三家运营商在后向收费上都有一定的尝试,但都还处于观察和试验阶段。目前市场上的后向收费主要是定向流量这种方式,例如中国联通推出的微信沃卡、搜狐视频包月流量等。

运营商与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进行合作,互联网公司提供内容,运营商提供通道服务。运营商一般的做法是降低定向流量的资费价格,利用互联网公司的内容,吸引一定的用户入网,获取用户的语音、短信等其他的使用费。从本质上讲,这种方式下运营商不一定能够从互联网公司收到费用,只是合作共赢而已。

真正的后向收费应该是面向中小互联网企业,推出类似于800/400免费电话的服务方式,互联网企业通过购买该服务,推广自己的业务,而用户使用该业务时,运营商免除其流量费。运营商还可以将该互联网企业的应用引入自己的IDC机房,或者架设互联网集团专线,避免出现网间结算的费用。同时还可以提供一定的带宽服务,提升该企业的服务质量。

图3 利用PCC为后向收费建立专用通道

综上所述,后向付费绝不仅仅是定向流量那么简单,需要构建一个综合服务平台,设定灵活多变的计费规则,配合IDC、集团专线建设,配合PCC流控,让前端用户免费使用后端服务的同时,有相配套的感知保证。

图4 某运营商数据业务忙闲时变化

3.2闲时引导

运营商的数据网络一般是按照忙时的需求量进行规划建设的,也就是说,数据网络的容量必须满足最忙时用户上网需要。由于受到作息习惯影响,用户的上网行为存在明显的忙时、闲时的区隔。在闲时,运营商的数据网络就相应的闲置,实际上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浪费。

对用户与业务而言,数据需求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对于用户主动发起的业务,一般情况下用户是希望实时的,网页的访问越快越好,消息发的越快越好,视频的下载越快越好。但对于用户没有主动要求的推送类业务,实时性就没有那么强了,例如软件更新服务、公共账号的信息推送等。

对于非实时性的数据,完全有必要将其引导到网络的空闲时段传送,不但可以平衡忙闲时的网络负荷,也可以提升客户的上网感受。

在闲时引导方面,运营商也有一定的动作,但目前还是非常粗放的。目前的主要做法是,在用户的数据套餐中,以极低的价格或者免费,搭售一定量的闲时流量给用户。这种做法在平衡忙闲时负荷上作用有限,因为它是在引导用户的主动行为,用户的主动行为和作息习惯息息相关,不可能因为免费,就把需要实时的业务放到闲时来做。

笔者认为,闲时引导还是应该基于智能管道的部署,从业务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将非实时的业务,放到闲时进行传送。

(1)在资费方面,全方位降低空闲时段的流量价格。网络是根据忙时流量规划的,闲时流量的增加,完全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2)在终端方面,开发数据流量管理应用,将用户被动接受的数据,强制限定在闲时传输(可由用户自行个性化定义)。

(3)在管道方面,忙时优先满足用户的上网、社交、视频等实时业务的传送,将软件更新、地图更新、P2P下载等进行流量管控。

(4)在云端应用方面,引导互联网企业,特别是未来的物联网企业,将非实时的业务定义在闲时进行,对用户、对运营商、对互联网/物联网企业形成多赢的局面。

3.3带宽保证

目前运营商向用户提供的带宽主要指“最高传输速率”,例如家庭宽带的12M宽带是指用户的最高下载速率为12Mbit/s,移动TDD-LTE的100Mbit/s是指一个基站能提供给一个用户的最高下载速率。通常情况下,用户能使用到的速率是达不到最高传输速率的。

由于IP网络分享带宽、量力而行的特性,目前情况下,运营商一般不会向客户承诺最低的带宽保证。

但是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带宽保证是极有可能成为常态的。用于交通监控的高清摄像头可能需要2M-5M左右的稳定带宽;用于公共场所安防的高清摄像头可能需要5M-8M的稳定带宽;视频会议、远程医疗等都需要一定速率的稳定带宽。

稳定带宽是物联网的基础,不可能所有的场景都铺设互联网专线,也没有这么多成本,所以移动运营商一定要在LTE带宽保证方面下功夫。

3.4大数据服务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数据势必会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作为承载通信数据的管道,运营商在大数据经营方面是有先天优势的。用户(统计意义上的用户,而非单个用户)的区域分布、通话行为,上网行为等一系列数据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

目前运营商在数据经营方面都还没有进行尝试,主要还在做流量经营。随着流量资费的不断下降,流量增长与收入增长的剪刀差会进一步扩大,运行商通过流量经营向数据运营转型,向个人消费者和企业客户提供DaaS(数据即服务)等服务,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是运营商未来最好的选择。

4 小结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连接服务与用户、“云”与“端”的管道,运营商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营商首先要利用PCC等技术,打造智能管道,解决当前服务无法区分用户、无法区分业务的问题。其次,可以在后向收费、闲时引导、带宽保证、大数据服务等方面积极尝试,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如此运营商才能够在“互联网+”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慧玲,徐向辉,陈运清,王峰.智能管道构建思路探讨.电信科学,2011,27(3):7-11

2马磊.中国移动互联网智能管道能力构建研究.广东通信技术,2014,34(263):13-17

收稿日期:(2015-12-18)

DOI:10.3969/j.issn.1006-6403.2016.03.001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的京东自营物流配送效率分析
互联网+医疗保健网的设计
试论网络大环境下音乐作品的法律保护问题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浅析互联网时代维基百科的生产模式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