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朋友”再困惑

2016-04-29 21:54林尚勤
时代人物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情契约框架

林尚勤

当下,“朋友”一词已被用滥了。除了家门、同事、同窗、战友等,皆称“朋友”,不管认识多久、交集多少、了解多深。“朋友”的内涵似未变,但因其外延的无限扩张,在生活中带给人们的困惑日益增多,以至于经常会听到“那小子不够朋友”、“我被朋友骗了”、“我跟某朋友掰了”之类的感慨。看来是有必要议论一番。

对当下人们关于“朋友”的困惑,可以两个框架来分析。

一个是人情社会和契约社会分析框架。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以家族为基础形成村落,村落是人们生产、生活、交往的基本单元,规范行为的家法和村规民约,教给了人们人情世故。即便离开了村庄,投亲靠友的对象主要是同姓、同乡、同门,朋友交往是建立在人情社会基础上的。

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城邦社会基础上的,不同家族、种姓的人聚在一起,人们之间的关系是靠法律、契约来维系的,朋友之间也有情分,但其更重契约。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我们既然必须选择市场经济,社会也必然要由人情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型。这下问题就来了,社会大多数成员交朋友的原则——“人情”与社会运行的原则——“契约”必然发生冲突:若人情至上就有可能触碰法律、纪律、规矩,若坚守“契约”,就有可能被指责为不够朋友、不近人情。

再一个是道德理想与实际生活分析框架。若问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什么,十个人会有十种答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道德理想与实际生活的分离、知与行的分离。对国人认知方面影响大的是佛道二家,而对国人日常行为影响大的是儒家。

具体到“朋友”,也存在道德理想与实际生活分离、认知和行为分离的情形,这一状况甚或给人们造成了误导。明朝大书法家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的《拜年》诗,即是真实而生動的写照。自古以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喜欢梅兰竹菊,说明其道德理想是崇尚梅兰竹菊之“品”的,但其中一些人在实际生活中却干着结党营私、损毁朋友的勾当。

即便芸芸众生,其道德理想也是追求挚友、诤友、密友、益友的,但不少人在实际生活中却感到很难寻觅,倒是交了不少利益之交、酒肉朋友,待到真正需要时,“朋友”不见踪影。

以上仅是为解释困惑而论,其实社会正气和人间真情还是满满的。只是有了以上分析框架,对如何认识“朋友”和如何交朋友应有一些启示。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朋友的概念是不应被滥用的,萍水相逢莫以朋友互称之,生意伙伴莫以朋友原则来交往。若是精神和情感需要型的朋友,就要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谈天说地,勿牵扯利益。人活在世上,需要互相帮助,但朋友间应理解万岁、莫出难题;报答朋友是需要的,但违法违纪之事不可为,损人利友之事不能干。若想要友谊长远,就得坦诚相见、知行合一,真心待之,甘于“吃亏”,还应保持距离、莫涉人私。

猜你喜欢
人情契约框架
框架
倍er好用
欠人情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人情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人情练达即文章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
卖地的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