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常规化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6-05-03 02:15苏秀梅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化验血常规血液

苏秀梅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大口钦满族镇卫生院检验科 吉林省吉林市 132207

影响血常规化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苏秀梅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大口钦满族镇卫生院检验科 吉林省吉林市 132207

目的:探究在血常规化验过程中,可能对于其化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方法:针对我院12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进行分组,均分为3组后分别从温度、采血部位、检验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可能影响化验结果的因素,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本次进行检验的12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结果:针对不同检验时间下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数值,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不同部位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数值,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不同温度下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数值,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本次研究分析发现,影响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包括送检时间、样本贮藏的温度、以及采集血液的部位,相关操作人数的技术,相关器具是否干燥清洁,样本是否发生凝血溶血等均可能为影响化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所以我们在进行血液样本采集的过程中,应该谨慎操作,并及时送检,检验应该严格遵照实验操作流程,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性。

影响;血常规;化验结果;相关因素

血常规化验在临床中较为常见,通过检验可以对受检者的血液情况进行明确,同时可以分析其是否存在相关的疾病,引导临床对患者进行病情的判断和分析;对于存在疾病的患者,同时积极进行治疗,以期改善患者临床情况。而化验结果必须在准确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其临床价值,因此我们积极对影响其准确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现将本次研究的详细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12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进行分组,均分为3组后分别按照其组间要素进行检验,120例患者均为我院 2014年12月到2015年12月间收治;在进行本次研究前,我们均对符合相关研究条件的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概况的说明,在其充分知晓研究概况并同意参加研究的情况下,我们将其纳入本次研究的范围,并进行编号分组。按照本次分析的主要因素将其分为1组、2组和 3组,每组各 40例,1组志愿者的年龄均值为32.25±2.13岁,年龄区间为21.5-44.5岁,其中女性16例、男性24例;2组志愿者的年龄均值为31.95±2.06岁,年龄区间为21.0-44.5岁,其中女性15例、男性25例;3组志愿者年龄均值为32.31±2.04岁,年龄区间为21.5-44.0岁,其中女性15例、男性25例;比较三组的一般资料发现,其中P>0.05,故可比。

1.2 方法

对参加研究的受检者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从温度、采血部位、检验时间等方面展开分析,首先对于1组志愿者的血液赝本采集均在静脉血管处完成,进行采集后即可放置无菌试管中进行备用,对于一半血液样本在常温下进行保存,同时对于另一半血液样本进行冷藏保存,后在检验的同时采用同一种方法对不同温度下保存的样本进行检验,将检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记录[1]。针对2组患者在不同部位进行采血,首先对患者进行简单的说明,叮嘱患者要进行采血的配合,对一半患者在静脉处进行血液的采集,对于另一半患者在手指末梢进行血液的采集,后将血液样本均放置无菌室管中进行保存,后采用同一种方法对患者进行血液样本的检验,同时将其检验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针对3组患者在检验时间上进行区分,其均在患者的静脉处进行血液样本的采集后,采用无菌室管对其进行收纳,后均置于同样温度和环境下,对于一半血液样本完成收集工作后即刻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查,对于另一半血液样本在常温下静置2小时后再进行检验,然后将其临床的检验结果均进行详细的记录。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采血部位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数值,同时对其结果进行平均值的计算,将两种不同部位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2]。针对不同温度下保存的血液样本,同样进行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数值的观察,并将两种不同温度下保存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针对不同时间进行检验的血液样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数值进行观察,观察后按照其检验的时间不同进行检验结果的记录,后将两种不同时间检验的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用 x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s)表示,同时采用t进行检验,经过检验如果P在0.05以内,则说明两组间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不同部位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

针对其不同部位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表1 不同部位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s)

表1 不同部位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s)

部位 白细胞(×109/L)红细胞(×1012/L)血红蛋白(×109/L)血小板(×1012/L)静脉血 5.65±1.32 3.72±0.92 217.35±27.69 247.65±59.32末梢血 6.25±1.48 4.62±0.98 166.39±30.59 235.69±70.39 t 13.25 10.34 13.05 14.13P <0.05 <0.05 <0.05 <0.05

2.2 不同保存温度下检验结果对比

针对不同温度下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2。

表2 不同保存温度下检验结果对比(±s)

表2 不同保存温度下检验结果对比(±s)

温度 白细胞(×109/L)红细胞(×1012/L)血红蛋白(×109/L)血小板(×1012/L)常温 5.68±1.01 4.98±1.19 206.35±25.26 181.32±35.62冷藏 4.73±1.03 4.82±1.09 196.43±26.38 182.36±36.16 t 14.35 12.95 10.39 11.14P <0.05 <0.05 <0.05 <0.05

2.3 不同检验时间下检验结果对比

针对不同检验时间下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3。

表3 不同保存温度下检验结果对比(±s)

表3 不同保存温度下检验结果对比(±s)

?

3、讨论

在临床针对于血常规化验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相关的检验结果往往对于受检者病情的诊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检验结果如果表明患者存在相关的疾病,一般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而此时血常规的化验结果也多数起到引导治疗的作用,如果检验结果出现失误,将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对于患者的恢复产生消极作用。因此在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就需要将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良好的排除,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而血常规检验通过对其样本进行收集直到完成检验,一般需要经过较多的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均有可能使得结果产生影响,本次我们针对其客观因素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探讨[3]。

本次研究中,从血液采集后的送检时间、温度、采血部位等进行分析,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因素均可能对检验的结果产生影响;其中针对不同检验时间下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数值,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不同部位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数值,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不同温度下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数值,组间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针对于温度方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在样本收集后进行合适温度的保存,例如冬季样本选择在较室温稍高的情况下保存,夏季样本则应该减少在高温中的放置,同时尽可能将检验的环境进行改善,即样本在分析的过程中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使得检验结果受到影响[4]。而针对于不同采血部位样本检验结果表现出的不同,我们分析静脉血液样本在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因为循环不畅的现象,而很难准确反映出受检者的实际情况,同时静脉血管的血流充沛,进行采集基本能够较为准确的代表受检者的真实情况;但是末梢血在采集的过程中,虽然同样为人体的血液组织,但是常常因为人体末梢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循环不畅现象,所以也容易出现相关的沉淀,加之末梢血管的直径偏小,血液的流量也会相对较小,因此也常常会发生堵塞的现象,其中的血液就很难再具有代表性,从而对于人体的化验结果产生影响。而针对于不同时间送检的血液样本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人体血液一旦被采集而裸露于空气中,则很容易受到空气中不同因素的影响,产生相关的反应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出现凝血或溶血等等情况,均有可能影响血液检验的准确性[5]。因此在进行血常规化验的过程中,需要在采集之间对患者进行相关适宜的叮嘱,例如采血前需要保持空腹,同时避免患者在采血之前存在服用相关药物的现象,从而减少药物作用影响血液标本的准确性,采集血液选择的位置也应该以静脉血液为主,一旦完成血液的采集,则应该及时保存在无菌试管中备用。针对收集好的血液在保存的过程中应该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以免血液在保存的环节中发生相关的反应或变化,从而影响检验的结果[6]。此时针对保存的血液样本应该及时进行检验,因为其不同时间检验的结果会呈现出异常现象,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其在空气中裸露的时间过长。在完成标本的采集,保存和送检后,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也可能因为不同因素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例如检验操作人员的技术限制,使得检验过程中存在较多误差,继而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7];或者在检验的过程中,使用相关的器械存在消毒不彻底等情况,也会对各项数值产生一定影响,继而干扰到检验的结果,同时即便在采血以及送检的过程中均较为及时,且密切遵循无菌操作流程,但对于血液样本出现过分晃动等情况,也可能引起发生溶血等情况;同时检验过程中的仪器是否已经事先进行校准,也有可能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血常规检验的全程均有可能因为不同因素对于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但本文所分析是十分客观的因素,应该尤其引起我们的注意[8]。

综上所述,影响血常规化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发现,其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包括送检时间、样本贮藏的温度、以及采集血液的部位等;同时相关操作人员的技术,相关器具是否干燥清洁,样本是否发生止血溶血等均可能为影响化验结果的相关因素,但相关器具的清洁等属于基础因素,一般在进行检验前必须符合要求,所以我们在进行血液样本采集的过程中,应该谨慎操作,并及时送检,检验应该严格遵照实验操作流程,确保化验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及时为临床进行相关的诊断或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以其准确的分析数据,帮助相关疾病患者得到较高的恢复。

[1]周灵玲,胡晓蕾,尧银光,等.标本部分凝集对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23(17):3365-3367.

[2]张苗苗.关于血常规检测异常结果的回顾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4(18):44-45.

[3]孙永翠.对导致血常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原因的调查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8):50-51.

[4]杨士峰.不同采血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测的临床价值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09):51-52.

[5]高聪.不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01):276-278.

[6]艾卫军,彭金兰,徐霞.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9):1293-1296.

[7]郭学礼.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2):84-85.

[8]盛玲玲.浅论可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素[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04):154-156.

R446.1

A

1672-5018(2016)10-005-02

猜你喜欢
化验血常规血液
地质化学化验的误差及成因分析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铁矿石化验质量控制对策分析
铁矿石粒度与化验环节的关系探讨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浅谈如何减小煤质化验设备使用中的数据偏差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