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现代人生命的安顿

2016-05-04 19:39范增平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16年4期
关键词:安顿茶艺教养

范增平

茶,这个字,包括的范围很广,并不一定专指茶叶的茶,尤其对中国人来说,应是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于喝白开水也称作喝茶。喝茶如果以哲学观点来形容,就是拿起、放下,两个动作。拿起是感恩,放下是正念。

当今是一个变动的时代,而且是快速变动的时代。生命如电亦如露,如梦幻泡影,转瞬即逝。如何把生命安顿好,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探寻的课题。这个课题可以很大很深,但其实,也可以很简单,就如同喝一杯茶那么简单,就是拿起、放下,两个动作。虽然是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非常复杂的道理,在一切都变动的状态下,人的心也不断地在动,不是心猿意马、三心二意、身不由己, 总是无法掌控自己,不知道该把心放在哪里。在这种情形下,连自己也不知道人生究竟是乐是苦?这种不明苦乐的焦灼本身就是苦。所以,要把生命安顿好,非常需要我们先认真的了解,什么是禅?在一切都变动的状态下,需要抓住静的时刻,那就是安顿生命的契机。

现在人谈“茶禅一味”,往往都把茶当作是物质的茶,茶叶的茶,商业的茶。于是把禅世俗化了。我们知道,所谓的禅,语默动静皆是禅,行住坐卧都是禅,劈柴烧水都是禅,甚至屙屎拉尿都是禅。很多人在谈禅,都把“茶禅一味”误解了,都在往商业的茶去理解认识,所以,茶与现代人生命的安顿,就不容易联系起来。那么,难道不喝茶的人就没办法安顿生命吗?喝咖啡的人就没办法好好安顿生命吗?并不是的,我说的是茶,非茶叶,正所谓茶者即非茶。

禅究竟是什么,要从历史的变革和人类生活的转化来分析他的演化和发展。茶与禅的渊源又在哪里?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先来寻根究竟,才能来探讨茶禅一味。

现代人物质生活逐渐富裕,许多人开始以追求精致、品味、有内涵的精神生活为目标。在这个前提下,茶的发展也随之而起,并蔚为一股世界潮流。茶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应用的饮料,近现代,人类发生了两次史无前例的悲惨大战,造成重大打击。1914年7月28日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不到20年之后,硝烟再起,日本侵略中国;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东西两方都发生战争,牵涉到三大洋、五大洲,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人类社会史上所进行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直到1945年9月2日方才结束。

这两场世界大战的结果,对于传统的许多观念、事务都产生怀疑和批判,经过反省、探讨,许多人在思想、行为上也起了变化,各种新思想、新思维源源而来,当时社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而有所变革,人类陷入焦虑、苦恼、不安的时代。1960年代之后,寻求自我解放的“嬉皮”,企图以一个放荡不羁的生活形态,甚至不惜吃迷幻药来自我抽离、超脱困境;但是,无论如何,这只是短暂的幻觉,等药效过后,一切醒来之时,势必又面对更残酷的现实,无法解决根本的问题。

当人们发觉,向外寻求并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时,渐渐开始关注起生命本身,开始向内探索。而东方古老又神祕的禅,正符合了这样的需求,禅,让心灵获得真正的宁静,精神得到充实的满足,进入安祥、无住的法味解脱境界。禅,能让我们的心念集中、专一,心无所寄,如果一定要说有所寄的话, 也是寄于“一念心”上。因为寄于一念心上,所以心能够安定下来,内心世界非常稳定,不需要再向外求取寄托,就不会再受外在环境所动摇了。

禅的心灵境界,落实到生活上,即是茶,伴随禅而来的茶艺也就应运而生,亦即所谓的“茶禅一味”。尤其是抒解现代人紧张、烦闷、禁锢的心灵,当喝茶到了禅的境界,即已达到出神入化,与天合一,进入空灵自在的世界。

就茶艺、茶道、茶会来说,其目的是以严格的约束,促使一个人的道德、思想,以高尚文雅的方式表现在行为上,而一个举止优雅,有内涵深度的现代文明人所欣赏的美,应该是把自己投身在整个过程中,而非仅止于喝茶品茗而已。茶艺对人的影响,远比表面上看到的大,所谓对健康有益,可以规范礼仪,这些都只是最浅表的,茶艺最终的目的,是影响喝茶者的精神和灵魂,所以,喜爱喝茶的人常被要求成为“茶人”,茶人就是社会的君子。

于是,树立茶人的风范,弘扬茶人的精神,成为推动茶禅一味的目标之一。精神就是一种品格,指人的内心现象,包括思想、意志、情感等方面,当作“意识”的同义概念,在哲学领域里,精神是相对于物质来说的,主要是指人的表现。而所谓茶人的精神,就是“以和平、敬谨、清廉、寂静为立身处世的准则;保持柔嫩、纯真的赤子之心;领悟先苦后甘的哲理;认识牺牲、宽容的茶精神。”如果以比较朴素的言语来说,就是领悟到先苦后甘、先忧后乐的道理,体认到“牺牲享受,享受牺牲”的真意,充分发挥了茶的特性,这就是茶人的精神。茶人的精神就是茶道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茶人教养的中心思想所在。而“教养”是代表自律、自制、有礼貌、守规矩,它是人的气质与风骨,是人的行为、态度。因此,评断一个茶人,不能只听他说的,更要看他所做的,看他的表现,看他是否合乎茶人的精神表现来论,具备了这些特有精神修为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茶人。

一个人的教养,平时是比较不容易被察觉到的,所谓“教养如风”;但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仍然是有一把尺,如果一个人被别人说“没有教养”,那将是很汗颜羞愧的事,中国古人所说的“君子”,可以说就是有教养的人。人类与动物的基本分野,就在于人类可以通过教养提升品格,有所为,有所不为,看着同辈为非作歹而不同流合污,能拒绝诱惑,坚守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终身为此境界努力,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德国大学者Wilhelm von Humboldt说:教养是一个人的重要资产,是精神内涵的很高境界,值得每一个人倾毕生之力去追求。他又说:努力提升教养的结果便是个人质量的提升,个人质量的提升能让整个社会优质化。“教养”意指个人内在精神的塑造与充实完好,具有广泛的知识、品味、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外在表现彬彬有礼,言行举止得体,内心良善。

近年以来,社会风气一味追求物欲享受的现象,腐败不法的情况层出不穷,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式微,学校单位又肩负沉重的“教育改革”重担,忽略教养的重要性,以致人际合作、互信的基础丧失,精神文明向下沉沦,动摇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础。在今天这个网络盛行、信息爆炸、知识变革的数字时代,一个人能做什么努力成为「有教养」的人,如何力挽狂澜,是全民应该面对的问题。

加强品格教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以学习茶艺礼仪来促进品德教育,融品德教育于茶艺活动中,是具体而微的工作。茶艺的范畴很广泛,包涵了茶艺的精神与文化、茶艺礼仪、冲泡茶的技术、茶叶的相关知识、茶园的观光休闲、茶艺的哲学、茶艺空间设计、以及茶艺的相关艺术等,这些表达茶艺生动活泼的知识,透过阶段性的教育学习,有趣地融入于社会生活,在领悟其中的美妙之际,直达事物的核心,潜移默化,成为个人的教养,形成“探讨茶艺知识,以善化人心;体验茶艺生活,以净化社会;研究茶艺美学,以美化人生;发挥茶艺精神,以文化世界”。品格教育不仅限于学校的责任,还应该包括家庭、社区等全社会共同努力。

在举世滔滔之时,人们最需要的是心灵安定,人文的反思,一个人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懂得“牺牲享受,享受牺牲”,也有明辨是非的大脑,禁得起诱惑的人,就是有教养的人。茶人必须是有教养的人,茶人是社会的君子,君子是社会的典范人物,其所以是典范人物,就在于他有教养。真正的茶人必须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有教养是茶人应该有的生活风格,是茶人最重要的品格之一。我们期盼文化规范受到重视,茶艺有茶艺的规范,大家循着规范来做茶事,尊重伦理,按照道理,让教养成为茶人的品格,成为社会多数人的目标,每一位茶人都是有教养的人,都是真正的茶人,实现茶禅一味的最具体表现,成为人生的高境界。

茶艺如何安顿生命,可以从下列几项来阐述:

(一)以无为有:

喝茶的道具越简单越好,攀比饮茶器皿的昂贵与否,是不合喝茶艺的精神和原则的。

(二)以退为进:

生活在竞争强烈的时代,人人都想出人致胜,制敌机先,打得头破血流,却不懂得谦虚为怀,处处顺让的道理。宋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三)以小为大:

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脚踏实地,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办,安于本份来做,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就。

(四)以假当真

人生是一个真真假假的过程,何时应当以假为真,何时应当以真为假,须凭智慧方能灵活运用。

禅,让我们在微不足道且琐碎的日常平凡生活中感悟宇宙奥秘和人生真谛。茶,是先苦而后甜,提神益思,谦和包容,拿起、放下,淡定自如,此即是正念,就是感恩。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告诉我们要“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融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融入分享中,将雅气融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茶文化的同时,让我们能优化自身素质,化解矛盾,安顿好当下,安顿好生命。

猜你喜欢
安顿茶艺教养
战国少年孟轲
跟踪导练(三)
校园茶艺飘香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安顿
陶渊明的田园哲学
一只有教养的狼
安顿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