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应专其所专

2016-05-04 10:57李晗
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东北财经大学成才供给

李晗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另一方面企业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面要求高学历,另一方面需要精技术。人才供需,总是有许多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那么在教育供给侧改革新形势下,是否有相应的解决之道?就此,记者专访了《经济》杂志社中国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健生。

中学:补充生涯发展教育系统

《经济》:教育供给侧改革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

李健生:这需要从教育的需求侧说起。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需求侧开始引导高等教育由外延到内涵、由规模到质量的转型发展,并以高等教育为分水岭,强化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即高等教育的上游的供给侧改革。这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来看,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即将全国推开,作为供应端的中小学教育配套改革需要跟进,即过去的“分数匹配院校”以升学为重心的教育和报考导向,要转变为“学生个体成长与专业匹配”以职业导向为重心的教育和报考导向。因此,中学教育中的“职业引导和学业规划”将成为响应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下的重要教育供给侧改革任务。

《经济》:现在我国的教育缺什么?应怎么做?

李健生:从供给端入手,就是要加强和普及生涯发展教育系统,不可否认,目前在中学教育中生涯教育是缺失的。那么,谁对考生的学业与职业规划负有首位责任呢?在国内,唯有家长;在德国,是班主任。在德国没有统一的高考,班主任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课业成绩给出升学推荐与建议。家长如有异议,可以申请复议或重新参加考试测评。而且,德国职业教育发达,读大学搞研究的人和做高级技能的人,他们的待遇差别不大,学生与家长相信条条道路都会通罗马,因材施教,更加利国利民。

相比国内,由于生涯发展教育的缺失,家长与考生在报考时不得不“拍脑门”决策,甚至孩子进入了大学,都不知道自己的职业目标在哪里。班主任虽然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但由于缺少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缺乏配套的制度安排,难以为每名学生逐一给出学业与职业的规划和引导。缺少生涯发展教育系统,教育资源就会被错配和浪费。相信我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序幕的拉开,会逐步完善生涯发展教育系统,并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大学:因材施教

《经济》:到了大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学校需要配置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李健生:大学教育的本质是成才教育,因材施教是关键。每个大学都可以因地制宜办出自己的特色,而学生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职业倾向选择适合自己成才与成功的大学。就大学而言,绝对不是单一教会学生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创新创业精神。这就要求整个教育体系要由过去的升学导向转变为成才导向,由院校优先的报考变为专业优先报考,学生应该带着具体目的去读大学,而不是盲目升入大学后随波逐流。换句话说,大学应该清晰地定义自己能够带给学生什么价值,学生经由大学培养成才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因此,教育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而变为促进人的成长、成才的教育,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能够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双创教育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各级学校都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为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头脑中都有一种创新的精神,心中都有一颗创业的种子。

《经济》:东北财经大学有无成熟的经验?

李健生:东北财经大学已经将特色化、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突破点,目前已经在全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标配了5个学分的创新创业模块,并推动创新创业融入专业、融入课程,鼓励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以工商管理学院为例,其结合国家大创计划,推出了大学生“足实”整合性实践研究活动,将专业实践、暑期调研和大创计划、毕业设计结合起来,采取答辩赛的方式将创新创业大赛和毕业设计答辩有机结合,目前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5届“足实”答辩赛。在本科培养方案中,除了学校标配模式,还开设了商业模式创新、创新管理、家族企业创业与传承、创业与管理设计、SYB培训班等课程,基本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融入课程。

《经济》:针对教育供给侧改革,东北财经大学做了哪些努力?

李健生:为了让学子更好地走进东财,东北财经大学近年来加强了招生宣传,在设计完整招生说明材料的基础上,强化了专业优先的导向性。一是在招生材料中增加了毕业生说专业、专业教师说专业等内容,让考生更全面地了解学校所开设的本科专业;二是实施了大类招生,一些院系在学生入学两年后开始分专业,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色进行选择;三是在学生入校一年后,符合条件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申请转专业;四是开始尝试与企业大学联合(如海尔企业大学),探索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新路径、新形式。

教育领域:“节能减排”

《经济》:多年来,就业一直困扰着各方,那么从供给侧角度发力,如何平衡学生就业与企业选人之间的矛盾?

李健生: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由数量向质量转变,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我称之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拐点”。显然,随着人口趋势转变,有的院校在招生上已经面临困难和压力,有的院校招生虽尚可,但就业却变得困难。平衡学生就业与企业选人的困境,就是建立以“人的成长为重心”的教育体系,实施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让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通过特色化办学院校培养走向企业。

《经济》: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分别应该怎么做?

李健生:学校应该强化自己的特色,加强与特色相对应的行业或企业之间的联系,同时企业也要同学校携手建设新型产学研合作或校企合作。鼓励开放式办学,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挂职实践,鼓励企业经理走进课堂。大学不要成为孤岛,要把大学周边变成科技孵化和创新创业的社区,形成与企业的社群关系和溢出效应,而不是目前的高校周边主要以住宿和餐馆林立为主的情况。在高校与社区、街道融合,高校与特色小镇、创业工坊融合上,目前还有许多路要走。

作为学生,不应该一味追求考入名校或一本,而是以职业引导学业规划,坚持进行“科学+战略”报考,有目的地选择修读专业和院校。若要实现“科学+战略”报考,提高家长与考生的认知,唤醒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学校重视加推动变得非常重要。对考生而言,以报考为衔接的自身学业规划既是选择又是消费的体现;对家长而言,以报考为转折的子女职业引导既是投资又是收益的体现;对班主任而言,以报考为纽带的学子人生价值既是成长也是成才的体现;对国家和学校而言,以报考为体现的教育资源配置更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体现。因此,在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家长应该成为“科学+战略”报考的第一推手;班主任或报考咨询专家应该成为“科学+战略”报考的第一助手;而中学校长应该成为“科学+战略”报考的第一舵手。

猜你喜欢
东北财经大学成才供给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国际化国际商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2015年全国会计学博士毕业生名录及博士学位论文题目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