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 一座真实的北京城

2016-05-04 07:25刘颖
金融理财 2016年3期
关键词:老炮儿六爷炮儿

刘颖

冯小刚说:“当所有^都去拍商业片时,我们拍了文艺片。”他调侃了《老炮儿》的成功,却也给了我们跟随它去思考的理由。作为首都,北京可以说是最为包容的城市,它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诠释全国各地所有文化的融合,大概除了深圳,没有哪个城市能比北京更称得上“日新月异”这四个字,然而《老炮儿》却带着它典型老北京地域文化的味道征服了几乎整个中华大地的中国人,提醒着人们那已经被忘却的曾经的北京。

今天我们就来随着这部“老”电影,看看—个真实的北京。

“咱北京人的规矩,那是祖宗传下来的!”

记得小时候,父母总要用“规矩”两个字教育我。在他们眼里,行立坐卧、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规矩。像是出门,见到街坊邻里的大人是一定要“叫人”的,怕生的“视而不见”就是没规矩;不懂长幼,不理尊卑就是没规矩;不管年龄多大,向别人要东西或是乱动别人的东西,就是没规矩。那时我觉得这是长辈们在强调何为“礼貌”,长大才知道,所谓“规矩”远不止礼貌这么简单。他们眼中,规矩就像是生活中一条清晰可见的路,路牌并不是道德或者法律,而是他们深信不疑并一直遵循的皇城根脚下的立身之法。

电影开头,一对外地来的小情侣向六爷问路,六爷爱搭不理的教训人家两句才出手相助,北京叫做“甩片汤话儿”。听起来实在让人不禁皱眉。然而老一辈儿的人们却是见不怪不怪,只要不遵循他们眼里的规矩,他们总是不管对方是谁都要说上几句,似乎这样才能匡扶自己生活中的标准。就像六爷,坚持儿子有错在先理应赔偿,坚持办事儿一码归一码,坚持打人不打脸,坚持友人仗义,坚持江湖道义……这无数的坚持凝聚在N就有了小飞的那句,“六爷,没碰上您之前,我以为这样的人都是书里写的,碰上您,我信了。”

“男人得有男人的样子。”

六爷常说:“我什么人呐?我就一小老百姓。”但是却在遇到任何事儿的时候都将脊梁挺的直直的。被小辈儿打了一嘴巴的时候,他站在那里;被打手围攻的时候,他站在那里;独自一人赴约时,他站在那里。这也是曾经纵横四九城的男人的面儿。

没错,要说爱面子,北京人里是有一个算一个。尤其是六爷那个时代的人们,什么时候都将尊严、真理看的极重,即便自己不过是个小摊贩,也要别人尊称一声爷才算作罢,就像老舍《茶馆》中的四爷,一面是固执一面是骨气。

好面儿这点可算是少有的被完整流传下的文化之一。从小父亲就告诉我:“永远不要去招事儿,但是事儿来了也不要躲。”这就是他父亲曾经告诫他的。所以北京人常常是勇敢的,也常常是鲁莽的。

北京人的好面儿往往是与物质有冲突。六爷为了赎回儿子而到处借钱,让曾经磐石般的背影呈现出少有的脆弱。他坐在洋火儿的办公室里始终没能为了钱张口,即便现实已经压的他昏倒在路上,因为终究没有什么能将这个北京男人的面儿彻底碾压干净。所以,北京人“安贫乐道”,很少“有出息”的,喜欢“穷大方”,却在观念上“敝帚自珍”。

“我顶看不上你那怂颠颠的二刈子样。”

老炮儿距离现在说不上远,也就是二三十年前的事儿,父辈的年代。但是现在看,却似乎真没什么痕迹了。或许是周遭变化太快,也或许是我们这一代太过自我,父辈的影子在年轻人身上并没有出现。于是就诞生了张晓波与小飞,他们生活环境与意识形态完全不同,却同样意气风发而叛逆,鄙夷父辈的规矩和固执,不甘于活在父亲期望的轨道上。最后也落得同样的结果,“自己惹的事儿自己圆,自己圆不了的他爹绐他圆。”

“我他妈是你老子,你不是我老子。”“反正你是我爹,反正你爱打人,反正你现在也打不了别人,打啊!打啊!”是老黄历们太固执?还是孩子们太幼稚?这两代人的文化就像绿瓦红墙的紫禁城与钢筋水泥的国家大剧院,既格格不入,又奇妙的并肩而立。这就是现在的北京和北京人。

电影的结尾,晓波在父亲的老四合院里开起了酒吧,门前挂着一只会喊“六爷”的鸟儿,却没有了会“甩片汤话儿”的北京店主,其实北京在遗失也在收获。不过只要那口儿极具北京精神的京片子还在,六爷就没有真的倒下。

猜你喜欢
老炮儿六爷炮儿
六爷的天书
六爷的天书
冯小刚: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老炮儿》:在时代裂隙中扬弃焦虑
电竞“老炮儿”
《老炮儿》,迟暮英雄的挽歌
《老炮儿》:北京人的情,中国人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