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乱翻书

2016-05-06 22:27余凤云
作文周刊(教师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王小波李敖报刊

余凤云

漫长的暑假都是在岳父家度过的,那里的山很高,水清甜,那里的人吃辣椒特别凶,那里,是重庆。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小孩霸占了)、没有报刊、没有朋友,陪伴我的,是孩子们的喧嚣和几本书。

我喜欢自主读书,那是快乐的心灵之旅,写作于我也是乐事。如果说阅读是吸收,那么写作就是吐出,我的毛病是读多写少,有此状况,除了眼高手低之外,意志软弱、惰性难改是主因。

每读余映潮的书,总感汗颜。余映潮是聪明的湖北人,他长时间地积累资料、提炼经验,刻骨铭心地咬牙坚持历练,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与行动,而我读书总是率性而为,只图痛快,既无积累也无提炼,去余映潮远矣。

长途跋涉少带行李为妙,因此只带了两本书:《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和《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余映潮是技术派,王荣生是学者,看他们的书不可能有痛快淋漓之感,但我知道自己应该看。因此,这两本书虽是重读,但我看得很慢,也看得很细,当然也看得相当勉强,以至于看完后我竟感觉松了口气!王荣生给我以理念上的引导,余映潮教我切实可行的方法,倒是相得益彰。

之后看了《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集)、《李敖回忆录》《李敖快意恩仇录》《钱钟书散文》《史记》《散文选刊》等书刊,这些书刊都是我之前留在岳父家的,均已读过N遍。罗素、胡适、鲁迅、李敖、王小波、余杰都是我敬重的作家,我把自己定位在自由派的批判人士之列,是“非主流”。诚然,拉来罗素、李敖等人,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我喜欢王小波的黑色幽默,喜欢他特立独行的派头,感叹他丰富的想象力。读王小波的文章是一种享受,最喜欢他《沉默的大多数》一书:“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李敖为了追求民主自由而劳心劳力、冒险犯难的精神一直感召着我,我敬佩他的正义与坚韧。这次重读李敖的两本回忆录,重温了他波澜壮阔、险象环生的一生,突然觉得绝大多数所谓的知识分子与他相比简直是行尸走肉。

钱钟书是个渊博的学者,为文喜掉书袋,有学问而无思想,是个很乖但无愧于操守的高级知识分子,如此而已。

太史公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敢于批判如日中天的汉武帝及其先祖,其史识、史胆、史德俱全,保留了文人的一点尊严,给后世文人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在我眼中是真正的伟丈夫。

这两年我对文坛的动态极为陌生,现在只买专业书报: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语文建设》《语文报·初教版》等,也买余映潮、王荣生、吴非(王栋生)、孙绍振、李海林、郭初阳、郑桂华、黄玉峰、李镇西、黄厚江、王君、程少堂等人的书,教育教学类的书价偏高,凭那点可怜的工资,呜呼,真不敢想。然而又不能等经济宽裕后再买书读,读书最不能等,时不我待。所以我大部分时间读专业书报,如果有余钱订文学杂志,《散文选刊》定然是首选。

回想大学三年期间、从教七年内,我竟从没阅读过中学语文专业报刊(或者说,我从不知道有中学语文专业报刊这么一回事),对此,我发誓:一定要把这丢弃的十年补回来。

【作者单位:广西博白县菱角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王小波李敖报刊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李敖狱中“贴纸借光”
众声喧嚣,再读一读王小波
似水流年
开庭了
《李敖自传》
养生要趁早
2017年“少儿报刊阅读季”启动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2009年10月报刊广告刊登额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