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控制源与外语习得关系探究

2016-05-06 18:42苏会娜
考试周刊 2016年22期

苏会娜

摘 要: 心理控制源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影响外语学习的相关因素之一。它是指人们对于成败根源的一种心理认知,有内控与外控之分。本文在做了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控制源的定义、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做出分析与论述,以探讨心理控制源与外语习得的关系,为日后进一步开展实践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心理控制源 心理认知 外语习得

一、引言

心理控制源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已与多门学科交叉,包括管理学、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等。从学术概念本身的属性讲,心理控制源属于一种人格特征,其影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心理控制源所产生的过程性影响,主要涉及人的心态、风格或者某些行为,如健康行为、领导风格、工作投入度等;另一类是心理控制源所产生的结果性影响,如健康状况、个人与组织的绩效、员工的晋升等[1]。由于心理控制源不仅会对个人行为过程产生影响,更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结果,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心理控制源这一理论应用到教学领域的研究中。

二、心理控制源的定义

心理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简称LOC),也称控制点,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tter提出的。“心理控制源”这一概念根植于行为主义学派的“强化理论”,Rotter提出“认知”对于行为的重要性,他指出“同一刺激对于不同的人并不具有同等的强化意义”。此外,他提出另一个重要概念——泛化预期,即生活中个体预期的行为结果不断得到证实之后,形成一种对普遍行为结果的相对固定预期。Rotter提出的心理控制源定义正是与“泛化预期”密切相关[2]。它是指人们对于成败根源的一种心理认知,有内控与外控之分。如果一个人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运气、机会、命运之上,认为这些是控制其成败的关键因素时,这种人便是外控的(External control),而当一个人将事情的成败与自身的行动和努力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是自己而非外力影响成败时,这种人便是内控的(Internal control)。

三、心理控制源的理论基础

心理控制源的理论基础之一便是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Heider于1958年提出,并由美国心理学家Weiner发展成熟,在Weiner将成就动机和归因结合起来后,归因理论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中。

归因理论是有关人们对事件作因果解释的理论。Weiner认为归因解释有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因果点,即把原因看成是来自人的内部或外部(内在或外在因素);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即把原因看成是稳定或不稳定的;第三个维度是可控性,即事件是受自己或其他情况影响及控制。此外,韦纳特别强调对不同性质结果(正性或负性)的归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把正性结果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原因(如个人能力)会给人带来更强的自信与自尊;而如果把负性结果归于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能力,则会带来更多自我谴责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容易导致抑郁等不良情绪[3]。

心理控制源理论从属于归因理论,侧重探讨个体对于行为结果的归因及这种归因对后期行为的影响。由于归因是前一行为的结果与后一行为的启动之间的桥梁,因此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作用。

四、心理控制源的研究现状

自Rotter提出心理控制源这一概念之后,心理控制源已由最初在心理学上的应用发展到与多门学科交叉,本文主要论述心理控制源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国外不少学者在心理控制源与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做了研究,硕果累累。Weiner(1974)研究发现,与归因为外在原因的人相比,把成功归因为内在原因的人在取得的成就上更自豪、更满意。通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在语言学习上具有高度内部控制特征和外部控制特征的学生,Arlin和Whitley(1978)发现学生对语言学习所持有的态度与其语言学习成绩有极大的关联性。1980年,Strickland和Haley通过使用Rotter编制的心理控制源量表,对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控制源测量。Findley和Cooper在1983年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内控与高学业成绩相关,并且这种关联性在男生中显得更突出。Nelson和Mathias(1995)研究揭示出内控与动机、办事成熟度及独立性之间的关联,他们还发现内控与大学生学业成绩存在正相关。同样,Rose,Hall,Bolen和Webster(1996)的研究也证实了高学业成绩与高内控有关。

国内的很多研究也都证明了学生内外控倾向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高珂等人(1997)对12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成功事件的外部归因倾向与学习成绩存在正相关。为了调查非智力因素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郭仲才(2001)问卷调查了620位学生,发现偏内控者的学习成绩高于偏外控者。余仙菊等人(2001)研究了民族地区医科院校学生个性学习心理特征,结果表明成绩越好的学生内控性倾向越强。叶景山(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对英语专业四级成绩具有较好的预测力。田文燕(2006)调查了校内的95名英语专业学生,其调查结果表明心理控制源与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存在一定的相关,内控特征明显的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高于外控特征明显的学生。李万虎(2008)对不同性别的体育专业学生的成绩、个性特征与心理控制源倾向做出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偏内控者的体育成绩高于偏外控者,在男女生的内外控倾向上并未发现明显差异。

五、归因对外语习得的影响

心理控制源从属于归因理论。归因是一种认知因素,主要指从行为的结果阐述行为的原因。从认知角度看,语言习得是一种心理和智力的过程。外语习得是否能取得成效,不仅受到目标语输入量的影响,而且受到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学习动机的影响。由于语言学习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是人类最为普遍的一种认识活动,因此,语言学习必然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4]。二语习得研究发现,归因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能对学习者的动机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这使得学生常常提出“我为什么会成功(或失败)?”“为什么我总考不过别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Weiner认为,学生主要用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四种归因解释学业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对结果的不同归因会使其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期望水平,继而引起成就行为的变化。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天资、能力等内部稳定的原因,则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对未来的成功充满期望,成就动机水平随之增加;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运气等外部因素,学生则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成就动机水平就随之降低,对下次的失败产生潜意识的期待,甚至放弃努力,听任失败。由此可见,归因对外语习得的影响不容小觑,学习成就归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感反应、对将来的学习期望和日后的学习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六、结语

心理控制源是基于归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们对于成败根源的一种心理认知,与外语习得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心理控制源方面做了很多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外的一些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心理控制源和语言学习的关系,但由于研究对象和教学体系的差异,因此很难将结论完全运用到我国的实际外语教学当中。而国内将心理控制源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并据此研究学生的外语学习成绩、启发教学的案例还相对较少。此外,国内外学者对于男女生的内外控倾向是否有显著差异还存在争议。由此可见,心理控制源对我国学生外语习得的影响还有待学者们做出进一步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桢.心理控制源的概念及主要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3(2).

[2]曹姬娜.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自我反省的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0,4.

[3]彭聃龄,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黄涓.外语习得中的“输入”、思维心理及感情障碍[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海口经济学院2015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心理控制源与大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相关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编号:hjky15-21)